作文要与心灵共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个理念强调的是作文要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要凸现出学生的精神和个性来,要扫除内容空洞、程式僵化的作文陋习。

而作文教学的现实却并不乐观,学生作文的虚假空洞、矫揉造作现象依然严重,文风清新、内容充实的好作文还是难以寻觅,究其本质,还是缺少了情感的参与,缺少了心灵的脉动,作文要与心灵共舞,才能真实而有文采。

一、 打开视界,让素材叩动心灵。

作文,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是一种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方式,照理来说,作文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为文,灵动表达。作文首先应让丰富充盈的素材激荡情感的涟漪,让生动活泼的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上投下多彩的剪影,才能有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的表达诉求,这样的文字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色彩的文字。

但在课堂习作或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很难要求学生有自由的心理和足够的时空,来审视命题、选择素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在限定的写作命意中,努力实现思维时空的突破,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把写作素材的丰富性和写作命意的指向性结合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的情绪状态处于适度的紧张和兴奋之中,而不是把作文演变成了无生气的填字游戏。

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心理,即使是在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告诉学生暂时抛弃答题的困惑,暂时忘却考试的紧张,抬头舒气,向窗外凝望片刻,这是监考老师不会干预的,就在这片刻的凝望中,让作文题目在脑中徘徊,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窗外的风景中,让自己的心灵循着天际延伸到远方,让那些动人的故事浮现在眼前,让自己的心灵开始有一点点悸动,把那些温暖的片段逐渐清晰地叠印在自己心灵的底片上,进而寻求作文立意选材的高妙,灵感也许就会在那一刻绽放。

引导学生打开作文选材立意的视界,还需要由方法的引导,我们都知道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程序结构,拓宽选材的思路,寻找拓展素材的支点。我们可以把生活素材从横向上分成三个维度,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纵向上也分成三个维度,即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自我,选材的时候可以把纵向和横向交叉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选材结构模式,给学生的选材提供了一个思维平台,有效底实现了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再结合具体的题目,看题目适合在哪一个框架中选材,这样就给学生选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避免了选材的无序和无据,让丰富的素材汇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变得充盈起来,让学生在铺展纸笔的同时,打开心灵的窗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凯勒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有四个主要因素: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他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他密切相关,再则要使他觉得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他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

二、 启迪智慧,让思维激荡心灵。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有智慧的火花迸现出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面对“我的启蒙老师”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启蒙”这个关键词语,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启蒙”是一个蕴涵丰富的语汇,本意是“引导某个对象从蒙昧中走出来”,在这里我们应该将语意扩展到“知识的点拨、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引导、现实的感悟”等多个领域,这样的话,题中的写作对象“老师”也应该从狭隘的“学校教员”的概念中解脱出来。甚至可以从逆向的角度,确立以下两个写作对象:一是用超越常规的方法甚至破坏手段,使我获得教益的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老师”。二是“老师”或许就是我曾经的对手、甚至是知识阅历比“我”还浅薄的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我们的作文素材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拓展,避免僵化和单调。

事实上有多很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开卷未必有益”、“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 关注自我,让情感温暖心灵。

作文其实就是学生的心路历程,就是学生情感成长的桥梁,在一个个字符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多彩的情感天地。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学生自我的内心需求和生存状态,关注学生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会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柔软和丰富,会培养学生的大爱和责任,使学生的心灵摆脱狭隘和闭塞,才会使作文打上情感的烙印,刻下自我成长的足迹。

古人说“诗以言志,歌以咏言”,“不平则鸣”、“发愤而作”,其中都隐含着一种生命自觉。所谓的生命自觉,在学生的作文里,更多的就是一种人性深处的悲悯情怀,就是一种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现在的学生作文里,很少有直面生活坎坷的坚韧,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悲悯,也就缺少了思想和厚度和生命的质感,游戏文字、嬉笑人生、扮酷自我成了家常便饭,情感和思想的苍白成了通病。其实,人情冷暖是人生体验越不过的一道坎,是个体生命体验中道不尽的话题。因为有人情冷暖,人生才是多色调的,才显得丰富多彩。要努力用冷冰冰的人情去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的茧,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尽显弱态,才能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当我们引导学生坦陈心曲、直面人生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才会被唤醒,在现实的磨难和情感的激荡面前,我们才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心灵的温暖,才会产生出用文字抒写内心的强烈感受,这时候我们的文字才会具备真切动人的力量,才会用最精准的文字,描摹人物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感动。

四、 品味成功,让佳作放飞心灵。

写作,是激扬文字、锻造心灵的历程,当学生在写作中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语言积淀,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充满智慧的过程之后,其品味创造、享受成功的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再看一遍自己写的作文,很显然,这个作文过程没有经历一番痛苦的创造,没有耗费他太多的心神,所以,也就失去了欣赏的热望和回味的期待。

引导学生再读自己的文章,回望自己的写作历程,回味自己心灵的感动,在历经打磨的文字中,实现作文与心灵共舞的目标,升华作文技巧和情感体悟。

(蒋雪萍 马伟平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214200)

推荐访问:作文 共舞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