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网络与大学角色:网络视角的分析

摘要:[目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正在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努力。对大湾区科技创新供给情况进行充分考察,是完善政策举措的第一步。[方法/过程]基于2012年到2016年间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数据,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知识创新网络(KIN)和技术创新网络(TIN)进行了可视化和结构分析,同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案例,评估内地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角色和绩效,探究大学在参与区域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成熟,总体呈中心—边缘的分布形态;(2)内地高校论文数量领先湾区,但创新网络搭建和引领的能力不足;(3)湾区知识创新前沿趋向新型工科发展,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4)高科技企业主导大湾区技术创新网络,广深两地技术合作开发模式不同。

关键词: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

分类号:G31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3.11

1 引言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促进广东九市与港澳的协同发展,推动国家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把大湾区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并列表述,同時淡化初期设定的“城市群”属性,指向更为全面深刻的融合发展思路。当下,以创新驱动大湾区发展作为达成湾区建设目标的核心策略,已成为内地与香港、澳门政府的共同认识。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是极富竞争力的创新区域。2017年大湾区分布有7所学术排名世界前300名的大学,占内地及港澳台所有入选高校数量的28%,是一流研究型高校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1]。在工程学科领域,华南理工大学(第22名)、香港城市大学(第24名)和香港科技大学(第31名)位列全球学术排名前50强,中山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则位于理学学科领域全球前150名[2]。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高新技术、互联网和制造业企业集中地,其中仅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便超过2万家,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内技术成交额、国外技术引进额和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用于研发(R&D)的总经费投入超过2,000亿元,并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1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将广东省评为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评价项目上领跑其他省市[3]。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处于多重政策机遇期。一方面,前期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释放政策效应。广东省从2014年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位全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而广州市和深圳市则分别瞄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此外,珠三角地区也已经启动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政府以此作为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抓手。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发展有着种种利好因素,但与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与美国加州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日本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驱动力度不够。因此,如何发挥大湾区的科教优势,加速构建良性运行、稳定产出、真正帮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当下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结构入手,探究促进创新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启示。

2 理论基础

2.1 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Freeman[4]和Camagni[5]最早提出其理论原形,其后逐步发展成为创新研究的主流领域之一。根据Cooke的定义,区域创新网络通常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政府等主体通过稳定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在创新过程中分工协作,所形成的地区性组织形态[6-7]。区域创新网络概念与更早期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相比,剥离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文化等环境变量,着重突出创新系统中各主体的互动关系,聚焦具体的创新过程[8]。而本文则在更为狭义的层面使用区域创新网络概念,将其定义为“创新者的网络”(network of inventors),关注微观层次上参与科技创新过程的主体,例如大学、其他公私研究机构和企业,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供给侧。

随着创新理论的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研究范式,除对研究对象做出规定外,还集成了特定的方法论。在区域创新网络中,节点与关系是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而节点与关系的组合状态决定了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企业、公共部门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作为节点散布于网络中,节点之间围绕创新过程发生联系,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本、知识、文化、技术等,在网络中循环交换,促进创新的涌现、积累和市场化。通常,区域创新网络包含巨量节点和关系,复杂性科学视角下,这类网络的非线性和动态性、不可逆性和开放性,以及自组织性和适应性会使创新过程变得更为隐蔽,同时也高效和富有不确定性[9]。

区域创新网络研究一个隐含的理论预期是,网络结构会影响个体创新绩效和网络整体绩效,政策制定者可以据此针对性地调整创新网络结构,改进创新管理政策。就网络整体结构来说,创新网络社群具有演化进步的特点,原生型网络一开始呈离散的碎片化,其后逐步变化为中心—轮轴结构,再过渡为多中心的小世界网络,最后发展为最复杂的中心—外围结构,4个阶段依次排列组成创新社群演化的理想过程[10],复杂化的网络结构意味着网络密度高、节点间的平均路径长度短,这有利于知识传播,能够促进网络中个体间的相互学习,从而提升整体层次的创新绩效[11]。另一方面,网络局部结构也可能影响个体创新绩效。例如,个体之间的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数量、结构洞[12]、关系互惠性[13],以及强关系和双层网络结构[14]等。

推荐访问:网络 视角 角色 创新 粤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