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韵,状元故里


打开文本图片集

西浦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东北部,是一个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旧名下犀溪。地灵人杰,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全村有各种形式桥梁10多座,其中有千年历史的石板桥、三排古老碇步、石彭岭,造型别致的永安桥、太阴宫、状元坊、缪氏宗祠、石门楼、西庵等,系寿宁古文物现存之首。

两岸农家烟漠漠

鹫峰山脉在寿宁县城东南10多公里突起一高峰,名叫南山顶,南山顶东北向一列支脉绵延十数里,结一小山峰,形似履地金钟,故名金钟山。山前西溪河面宽阔,清澈见底,自西往东环绕如带,在水尾与自北而来的犀溪(俗称北溪)交汇成潭,形成“Y”字型,因此地曾经出了一位名叫缪蟾的特赐状元,后人将此潭取名蟾潭。蟾潭水深面阔,水流漫漫,碧波荡漾,阳光照射下,水光潋滟,倒映出两岸空蒙山色,春江水暖之时,白鹅戏波,点点如雪,沿河两岸垂柳葳蕤,绿意袭人。坐落于西溪两岸的西浦村,早晚时分,缕缕炊烟袅袅升空,散入山间晓岚暮霭。河岸边“浣衣女子语如弦”;山道上“牧童短苗韵盈冈”;柳枝梢黄莺百啭,成群的雀鸟噪鸣。一幅人间美景,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西浦村是一座血缘村落,该村缪氏始祖缪佑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因避战乱,其曾孙缪录、缪铜和缪钱三兄弟南徙,散居瓯闽。后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便,逐渐移居河畔,因这里地处西面,水自西来,于是“犀溪”又易名为“西浦”,或叫“西溪”,“下西溪”。又因河下游石坝峡河岸边的岩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印,传说是神牛经过所留,当地人叫它“犀牛迹”。因此,西浦又叫做“犀浦”。

十桥风景柳依依

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当地有民谣“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碇步”即琴桥,是古代津梁中较有特色的一种。

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荫中,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桥梁如虹,横跨彼岸。在人口聚居的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桥有十三条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桥,其密度为闽东之冠。

其中的福寿桥、永安桥和三条琴桥最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福寿桥。福寿桥又名坝头桥,是座灌木拱廊桥。桥的拱架是由数十根鸿梁巨木,在不用一根铆钉的情况下,穿插叠架而成,桥面上覆盖着双坡顶廊屋,屋架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18开间,76柱。廊屋内两边有木凳两排,供行人歇息。两旁檐下有长短五排梯层式挡风雨板。桥北尽头建有桥亭一座,称绩光亭。福寿桥始建年月不祥,有字可考的见于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应举早行》一诗:“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因缪蟾尚居住在犀溪村下东皋老屋,并未迁往宅底,“前桥”(因桥名无从可考,姑且以“前桥”名之)正处他家门前必经之路。缪蟾及第归来,乡里人将“前桥”更名为“登龙桥”。

永安桥。永安桥位于蟾潭西向不远,横跨西溪,是一座石板桥,桥面共计铺条石80根。在每墩上游离墩2米处,各竖一根护墩石,当地人称“石将军”,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大大减轻了水上漂流物对桥身的冲击力,对保护桥梁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保护“永安桥”,当时的缪氏族人又在桥下游10多米处筑一石坝,坝上建一排碇步(琴桥),以减缓流速,保护桥基,且碇步还可供人通行。

后世有人登永安桥,深感当时村民们慷慨解囊,众擎所举的盛举,留下了一首《永安怀古》:“心胸若海起如潮,志士高风入想遥;饮尽夕风和晓露,历经秋月与春宵;声盈西浦何人建,誉满东乡(犀溪乡清代前称东乡)几处飘,一十六墩成故迹,炊烟袅袅水迢迢”。

此外,琴桥风光别具。琴桥俗称碇步、马蹄桥。西浦村共有三条,分别位于太阴宫前、永安桥下和西浦村头。村民们选择溪河浅处,每隔一小步,立方石一块,称碇石,碇石之间空出,以便水流通畅。

揽胜游踪客忘归

西浦村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留了许多名胜古迹、经典民居,从宋朝开始到现代,历朝历代建筑尚存,一一揽胜玩味,使人流连忘返。

代表建筑——状元坊。缪蟾得中状元后,长溪县(今霞浦)衙外建了状元坊,在此后八百多年中,先后有几任寿宁知县及缪氏后裔分别在寿宁县城、犀溪、西浦为缪蟾建状元坊或状元桥。拾级而上,一座巍巍古朴、造型别致的牌坊赫然矗立在眼前,中部上镌“状元”二字,坊顶图案浮雕,形象逼真,色彩斑斓。穿过这座主体建筑,迎面是一座呈六角形、琉璃瓦顶的亭子,叫“皇姑亭”,亭中藻井,彩绘精美。跨入纪念馆大门,一墙贺匾,满壁生辉,每块匾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一件书法和雕刻的艺术精品。纵观园内,奇花异草,点缀其间,骚人墨客,多有题咏。状元坊自1997年秋建成以来,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

礼制建筑——宗祠。西浦村共有南阳祠、荆山祠、凤阳祠和四教祠四座古老祠堂。宗祠在西浦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人议事的地方;既是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是宗族中杰出人物的纪念堂。如南阳祠,也叫“一祠”。在西浦众多礼制建筑中,它最具特色。这座宗祠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据当地史料记载,此前在不同年代和地点曾多次修建过宗祠,都因洪涝灾害,先后废圮。这座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华丽,结构严谨,古色古香。最吸引人们视线的是那座古老戏台。上方八角藻井,当年绘着众多戏剧情节,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脊仍残留局部浮雕,纵观整体,仍不失往日的华丽气派。

崇祀建筑——太阴宫、大帝宫。太阴宫坐落于蟾潭右上方、犀溪(北溪)岸边。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堪称西浦古建筑之“祖”。它依山而建,面迎两水。大门两侧墙上墨书“两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这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对联,既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太阴宫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又表达出西浦士农工商各界人士信奉神佛、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殿藻井和两侧的壁画,虽历经700个春秋,色彩依然不减当年。这些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艺精湛,极具创意。

经典民居——古民居群。西浦古民居达上百座,由于建造时各自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以及营造年代不尽相同,西浦村古宅自然形成在质量、规模及风格诸方面上的差异。西浦村的古宅多为大五溜。三进二层的三合院,门楼形制富于变化。有宋式的,有重檐歇山式的,有单石条门框的。所用材料也各自有别,有的全是木构,有的全用条石,有的石木构架,有的砖石结构。西浦古宅大都建有里外两座门楼,外门多迎水流上游。有的外门框上刻写着对联,门楣饰以“鱼”(年年有余)、“鹿”(福禄)等象征性的浮雕,还有门上刻着“神荼郁累”以镇宅避邪。如果内门直对厅堂,往往有条石铺成的甬道与之相连,形成中轴对称。步入内门楼,便可见到天井两翼的厢房。厅堂太师壁前往往摆设装饰各异的几桌,后明柱上端安有“柱头镜”,这种柱饰形似圆盘,图案有刻八卦之类花瓶,各宅不一。西浦古宅门窗格扇雕刻精美,题材丰富;梁枋斗拱雕刻考究。西浦溪中石头丰富,所以,每座古宅夯土墙体基座都用蛮石高高砌筑。院落及道路尽以大小卵石铺地,有不少是经典之作,极富特色。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智慧的先民,如烟的往事,腾飞的经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浦画卷。随着时代的前进,西浦——名动赵宋的历史名村,将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异彩!■

推荐访问:故里 状元 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