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留香,,岁月成诗

【摘要】余秋雨的作品对于偏好文学的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从对文化与历史深刻剖析的《文化苦旅》到敢于独步旷野,纵览山河的《行者无疆》,再到揭开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痛的“伤痕之作”《借我一生》。他始终用旅行者的身份丈量土地、用文学家的俊逸笔锋描摹山水、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看待风物、用史学家的严谨审视变迁,从而带给读者全新的人文景观与独到的犀利见解。

【关键词】余秋雨;文学作品

也许是中国的散文被小资情调浸润太久,而今更多的青年作家在追寻着自我体验与生活琐碎,囿于自身的感官中玩一下文字,发一些感叹,装一腔深情,缺乏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弘扬,更不用说是让他们承载起整个文学的灵魂。浮躁的岁月里很容易让人惦记起那个从不随着时代沉浮的文人。

余秋雨的作品对于偏好文学的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他的文字永远兼有明朗清晰的宣叙调与直抒胸臆的咏叹调,从对文化与历史深刻剖析的《文化苦旅》到敢于独步旷野,纵览山河的《行者无疆》,再到揭开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痛的“伤痕之作”《借我一生》。余秋雨始终以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史学功底与敏锐的文化感受力为读者梳理历史长河的脉络,剖析中华文明的兴衰。

在我看来,山水画卷般的《文化苦旅》最能够称得上诸多散文作品崇山峻岭中的泰山北斗。那么它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散文形式,小说笔触

作家和评论家在讨论散文时,通常会做出“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散文概念除了“抒情性”之外,还涉及到“叙事性”,甚至是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杂感。而余秋雨的散文如同横空出世般,在继承散文元素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限制,以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弥补矫情的句段,用诗意淋漓的笔触去填充空洞的剧情,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听觉、感官三重效果。单纯的从趣味性来说,余秋雨是个会讲故事并且能让你在故事里读懂历史的人,以《文化苦旅》中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道士塔》为例,作者在开始的态度是抽离的,冷静地如同老人讲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睡前故事,轻而浅地描述着莫高窟外的环境和故事主角的身世。在谈到王圆箓的每日必修课时,他明显地运用了讲评书的技巧,长短句交错,生动形象——“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着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寥寥数语就推出了核心人物,其性格、喜好跃然纸上。而正是道士的庸庸碌碌才促成了外国冒险家的疯狂掠夺。于作者来说,看似不紧不慢的节奏中隐匿着莫名的愤慨;对读者而言,这种闲适幽静的生活中暗藏着诡谲的杀机,读来惊心动魄。在第二部分,作者及时地摆脱掉自己的讲述者的姿态,穿越千年来到敦煌,跟随着王道士的人生一同悲喜。他说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住手!’我在心里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相隔千年的两人似乎骤然拥有了真实的交流感,故事中不再是王道士一人单薄的身影在挥汗如雨地进行着毁坏壁画的活动,另有一位文人,满目悲怆地呐喊着、祈求着。这种画面间离感穿越了几个朝代的风霜,让文字全部站立起来。

二、高山仰止,平易近人

王国维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就《文化苦旅》而言,余秋雨先是登高远望,以悲悯的态度俯视苍生,他怜惜流浪的诗人、漂泊他乡的游子和凄苦一生的信客,“望断天涯路”;尔后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思索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暗伤,他追寻着傩戏古老的唱腔,感叹着青云谱中落入凡尘的辉煌艺术,又为敦煌文献的流失而激愤不已,“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对于文化鞭辟入里,让无数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再是不痛不痒、讳疾忌医的传统性抒情散文,而是把全身的筋骨慢慢地撕扯开来,酣畅淋漓地把所有的罪恶在阳光下暴晒,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在高山仰止时,余秋雨先生也未曾忘记及时地与读者进行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强加性思维”,他从来不会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而是跳进角色中,感受人物的情绪。在《阳关雪》中他是这样诠释流放的诗人的——“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似牵强地幻想出王维的一举一动,但却让人对在风沙烈日下仍能放达豪饮的唐人的风范倾慕不已。此般描述非常贴近生活的细枝末节,你看到的不再是相隔着几个朝代的文人形象或者相隔遥远的陌生人,而是真切地坐在你身边,轻描淡写地邀请你共饮一杯酒的友人。这样的平易近人让《文化苦旅》有了一种温和而挺拔的姿态,与俗世若即若离。

三、解构历史,读懂城邦

易中天先生出版过介绍城市文化的《读城记》,让人轻松了解到关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的变迁。同样是“读城”,《文化苦旅》中的《五城记》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独自站在残破的城垣外用枯瘦有力的手抚摸着历史的斑驳。褪色的遗址开封、温婉忧愁的南京、风雅幽默的成都、宅心仁厚的兰州与花香四溢的广州,精悍短小的篇章囊括着五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余秋雨对于城市的定位精准得如同地球仪上的经纬度,从地理到美食再到城市形象,无一不是通透明晰,了如指掌。

常人说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只是追求空间的拓展与知识的累积,更多的是跳出生活的桎梏,让生命鲜活而不僵化。 用旅行者的身份丈量土地,用文学家的俊逸笔峰描摹山水,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看待风物,用史学家的严谨审视变迁,从而带给读者全新的人文景观与读到的犀利见解,这就是《文化苦旅》的最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东方出版中心,2003.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 贺永芳.余秋雨<文化苦旅>简评[J].作家,2010,6.

[4] 覃涛.浅谈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的认识和评价[J].学术,第38卷,第3期.

推荐访问:翰墨 留香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