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程标准》的“新”

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笔者经深入剖析和全面提炼,高度概括出《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为培养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在全面比较研究了世界众多国家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教学状况,研究总结我国50年来生物学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问题,调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于2001年3月底,制订了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新《课标》到处充满盎然新意,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作为教师究竟如何把握,如何驾驶新课标的新,从而不致于让新《课标》的字字珠玑,弄得眼花缭乱、手足无措呢?经深入剖析和全面提炼,我认为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便是对新《课标》异彩纷呈之新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一、理念新

新课标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三项美好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目标新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目标,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直接的课程目标响亮地提出、隆重地提出,是破无荒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两大极富创意而又直逼科学教育灵魂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责无旁贷地以《课标》为新的起点,让“唯知识论”的观念和行为一去不复返。这么多年来,看着我们的那些死气沉沉、师生都疲于围着那些知识点奔命的课堂。我们时常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如今,新《课标》理直气壮地展现出全新的课程目标,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法”的形式规定了下来。那么我们的教师在上任何一节生物课之前,首先就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再也不能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知识的传授了。例如《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作为一节教学内容出现在教科书中,这在过去未曾有过。这是体现生物课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的反映。我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把这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主,兼顾能力和知识,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是需要丰富的资料的支持,师生共同收集、展示和分析了我国形形色色的植被,资料详实丰富。在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森林资源时,恰当选材,并需学生计算。二是学生要自主地投入。在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学生探究的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2)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3)98年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三、内容新

《课标》的内容标准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这三个因素,精选了10个一级主题,它们依次是“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每个一级主题又由若干二级主题以及若干个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是必需执行的,活动建议则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项目。《课标》和过去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其主特点是: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

本次新《课标》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其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思路,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这是一项重大突破。以这个主题综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课标》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10个主题,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2、构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度统一的课程新体系

解放后,我国颁布的6个生物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而未能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统一的体系。而新课标在这个方面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课标》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真正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于一体。例如,《课标》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一级主题,将能力要求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又如《课标》在各主题中分别列入“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认同优生优育”、“关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关注癌症的危害”、“拒绝毒品”、“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再如,新《课标》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标目标也得到充分体现,《课标》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摘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新《课标》就是通过上述处理,使“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處处得到相应的具体的体现。

3、構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课程新体系

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明显不同是,《课标》的出发点首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然后才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且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性生物课程的性质是公民素养教育。具体体现在:

(1)删繁就简,降低学科难度。新《课标》通过摒弃学科体系和构建“人与生物圈”教学新体系的方式,果断删除了许多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比较繁琐和难以理解的学科知识。例如,果断删除了各门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对植物学科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方面的学科性过强的知识也作了删减,删掉了“被予植物双受精”的概念。再如,过去的生物学大纲在确定基本实验技能时,考虑更多的是该技能是不是生物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而《课标》在确定基本技能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他们成为普通公民有什么价值。《课标》不再强调专业化的动植物解剖技能,动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技能等。

(2)如果说过去的教学大纲是一种终点式要求的话,《课标》则是起点式要求。过去的大纲规定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人人必须达到,否则就是学习失败。这是一种选拔,甄别式的教育。新《课标》则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因而《课标》在一定程度上删繁就简,确定了一个从学科上来说相对较低的基本要求,以使每个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达到。同时,《课标》有很大的灵活性,倡导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课标》实施的是“大众教育,是普通公民的素养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教育。

(3)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课标》在减少传统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一级主题,设有“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二级主题。考虑到让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又单列“健康地生活”一级主题等。重视联系社会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标》,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4、突出了科学探究,强调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课标》为此设计了若干科学探究的案例,提出了相当数量的具体活动建议(其中许多就是科学探究活动)供教师选用。例如:《课标》提供了“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案例,也提出“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等70项活动建议。

总之,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应该不断用新的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新一轮整改的执教教师,只要抓住了这“三新”,也就把握住了新《课标》“新”的咽喉,理清并打通了“新”的经络,才能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任江敏.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浅议 [J] 科教文汇,2012(8):91

[2] 李宗谊. 中学生物新课改教学实践探讨 贵州教育 [J]2006.10

推荐访问:浅谈 课程标准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