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聚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 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就如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个体差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寻找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启迪探究,激活思维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 生活经验 教学生活化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16-03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摄入。生活之于教学,犹若汤之盐。教学需要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强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生活化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解释生活现象。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案例1: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由于“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等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笔者先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出门前从电视上了解天气预报,“电视”是“天气信息”的载体,坐公交车看站牌上的交通路线,“站牌”就是“交通信息”的载体;看书读报,“书本、报纸”就是文字、图片信息的载体。这样就容易理解遗传信息也要通过载体表达,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2:在“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备课时上网查找有关餐馆野味买卖的资料、上课中让学生观看电视台记者偷拍的加工野味的影像资料,然后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有关猎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情绪高涨,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必要性,从而认同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法》,并提出了许多防范和打击偷猎及买卖野生动物的建议。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学生就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教学效果就好。

2 以实践作为认知起点,打开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不要再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要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驾驭教材,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2.1抛弃“白板学说”,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往往将学生看做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了大量的“本土知识”。简单地说,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对待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不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且因为许多来源于切身的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观念深信不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仅从自身的角度设计教学,那么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这些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同时,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概念反过来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

案例3: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对花的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花冠是花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观察花的结构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突出花的主要部分一雄蕊和雌蕊,使学生有秩序、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后,让学生认真绘出花的各部分结构简图,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花的结构的认识。

案例4:“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在识别果实的结构时,由于学生对植物器官的结构及发育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又由于受到日常习惯说法的影响,许多学生会将部分植物的根(如萝卜)、茎(如马铃薯)误认为果实,或将部分植物的果实(如玉米、小麦)误认为种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果实结构的观察活动,充分利用食物、教科书中的插图等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弄清果实的结构,并通过对果实、种子、根、茎的结构、发育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区分果实和其他器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接受正规科学教育之前,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那些概念理解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长出新的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2.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生物学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生物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生物的学习。

案例5: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人手,让学生回忆家里的蔬菜、水果放置久了失水成萎焉的状态,再举许多生活中的事例“煮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举以下生活事例: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水果放置久了,味道会变淡;潮湿的种子堆里会发烫,这是为什么?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2.3巧妙开展生活化的游戏活动,揭示生物学知识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生物教学中通过真实有效的活动,启发学生明理,就是学生“做中学”的一种体现。

案例6:在执教“人的性别遗传”时,书中有一幅“人性别遗传的遗传图谱”图解。备课时,笔者考虑了多种方案,最后选择用游戏展示其过程。一个不透明的饲料袋A中装有白色的围棋子(表示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另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B中装有等量的黑色和白色的围棋子(表示男性产生的精子细胞)。每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从两个塑料袋中取一枚棋子,如果两枚旗子的组合是白色和黑色,则表示后代为男性,如果两枚旗子的组合是白色和白色,则表示后代为女性,最后基本得出后代的性别比例接近为1:1,游戏结束,结论正确,师生皆鼓掌叫好。

2.4运用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并填写表1。

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探究保存大豆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借鉴上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大胆实施,加深了解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实验器材的选定、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结果的观察等基本技能,从而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3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的主动学习,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教师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再一次体现了生物科学固有的价值,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角色要重新更正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努力贯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正是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的目的之所在。

推荐访问:聚焦 生活化 课堂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