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学学科地位新论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对循环经济学科的建立和学科地位问题,国内尚未明确,这造成了在研究、讨论和管理循环经济方面的不便。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学的产生历程、哲学属性和研究内容入手,指出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廓清人们对相关经济概念的模糊认识,界定循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从而推进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学 学科地位

现代循环经济理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很快得到国内环境保护部门和从事资源、环境、生态工作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高层领导的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已经在企业、工业园区、城市等地方开展广泛的试点工作。国内一批优秀专家和学者积极推介、推进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跨专业、多层次的国际化交流,为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道路、拓展了视野。

循环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哲学属性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型资源循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性的伤害。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谋求经济发展,是因为人类致力于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但是人类的注意力聚焦于经济发展,忽视了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这种目的和手段的置换反过来破坏了人们最初追求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大自然已经在嘲笑人类的无知和狂妄,因为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诸多破坏是不可修复的。

传统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之上的,这种文明的哲学观是在工业革命带来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和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傲的兴奋中形成的。这种哲学中,人成为统驭大自然的绝对力量,“万物皆备于我”正是这种哲学观的写照。这种哲学观不断被科技革命推动着,这种哲学观又推动着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于是,人类在这种盲目的哲学观的指导下越走越远,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走上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歧路。

传统的西方哲学观总是习惯以线性逻辑的思考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世界的规律并不必然地呈现线性,这是西方哲学的局限。相对于西方哲学的以科学理性见长,中国哲学的人文理性特色有时更能朴素地接近事物本身。在我国最早的典籍《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行事,那么,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不能超越自然界的规律。中国哲学基本秉承了这一脉络。

中国哲学强调适应,而西方哲学强调控制和改造,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统治”一词说明连马克思主义也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上。

需要对中国哲学中的自然规律敬畏,但也不应放弃对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追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传统的经济理论已被证明并不完美,应当融合中西哲学创造新的经济学,就是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

至今,传统经济学已经一般化为一种思想方法,即它是一种“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学问, “有效”仅指效率,而不考虑效果,配置的方法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包括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自动完成。事实上,这正是传统经济学建立的根基,它可以溯源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很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得到了有效率的配置。如资本是通过利率(资本的价格)的价格机制使资本不断流向“价值洼地”,最终使资本得到有效配置,而资本的追加或者说资本稀缺问题在总量上的缓解是通过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实现的;劳动力是通过工资(劳动力的价格)的价格机制使劳动力不断流向报酬相对高的岗位,使劳动力得到有效配置,而劳动力的追加或者劳动力稀缺问题在总量上的缓解是通过增加人口和发展教育实现的。

但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有不同的特性,自然资源与资本和劳动力就很不相同。首先,自然资源的价格通常并不是市场形成的,自然资源常控制在政府或垄断者手中,这使得自然资源的市场化定价成为不可能。其次,资本和劳动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或者说是可再生的,但自然资源特别像煤、石油、天然气等却基本是一次性使用的。再次,自然资源稀缺问题在总量上的缓解是有限度的,如土地资源的量不会超出地球的表面面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的量也仅限于几十亿年地壳巨变所埋藏的生物。最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由于自然资源存在以上特性,所以不能简单地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配置一切资源。传统经济学也试图从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主体的某一行为对旁观者造成的影响称为外部性(Externalities),环境污染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传统经济学提出的治理污染的对策是对污染征税和实行排污权许可证制度,这可以看作传统经济学对其难以有效配置自然资源的一种修正。再如:传统经济学把非排他性、但具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水、空气、石油等就属于公共资源,它的问题是因为其有限性,一人的使用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传统经济学对此提出的对策是,通过明晰公共资源的产权归属实现自然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诸如此类,说明传统经济学在配置自然资源上效率和效果的缺失。这些解决思路是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逻辑推论。理论基础错了,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传统工业经济要消耗大量化石资源,化石资源的消耗会污染环境,所以传统工业经济具有强烈的反环境属性。传统工业文明的这种反环境属性决定了它必将走向衰落,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经济理论也应做出革新。

总之,必须破除对传统经济学的迷信。社会现象是复杂的,是不断变化着的,理论能不能指导现实,要不断反复检视。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的逻辑和基本理论正在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这样,就更有责任明确循环经济的学科地位,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和教育,避免传统经济学误导公众的认知。

循环经济与其它各类经济

长期以来,各种经济名称交织杂糅,如信息经济、虚拟经济、新经济、后工业经济、集约经济和绿色经济等。一方面,表现出时代快速演化和人们理念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各种经济名称的混乱也使人们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循环经济概念也裹挟其中,至今没有一个公允的定义和评价。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的混乱,影响了循环经济应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开展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因为存在思维惯性,公众对环境和生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与己无关;二是关于循环经济为何物杂家纷呈,争论很多,混淆了公众的视线;三是随着“循环经济”一词的热炒,一些人把循环经济当作“万金油”,常有滥用之嫌。

吴季松(2003)把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其中工业经济始自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是以资源消耗线性增加为基础的经济,主要产业有纺织、轻工、钢铁、汽车、化工、建筑等;循环经济始自20世纪下半叶的新技术革命,涌现出了以电子、信息和环保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高级阶段,是以知识与信息的投入为主来发展的经济,是最终实现资源投入很少、废弃物排放很少的经济系统自持的经济。

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工业经济走向循环经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形式被逐步打破,降低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和重视生态和谐的产业正在飞快发展。各种经济形态的提法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目前发展阶段认识的深化。如后工业经济是指工业后期的经济,是在工业生产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集约经济是高密度地投入资源并高效利用资源的经济,是后工业经济的深化;绿色经济又叫环保经济,其着眼点在于防治污染,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生态经济是指让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这些经济提法递次接近于循环经济。

在此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经济。信息技术改变了很多产业形态,信息技术推动了资产证券化,加快了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独立发展,促进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信息技术使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更为便捷,B2B(Business to Business)、C2C(Custom to Custom)、B2C、C2B等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这种经济被称为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用“循环”来理解,就是信息技术促进了资本、产品和服务的循环。

以上经济都可以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它涵盖了目前出现的各种异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经济形式。这些经济形式体现了资源、资本、产品的新的循环状态,它们最终都将走向知识经济。

另外,循环经济确实存在一些技术经济特征。因为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大量相关技术的支撑,但是,这并不代表循环经济应当列属技术经济,原因前面已有较充分的论述。

当前对循环经济学存在的误解

当前,因为循环经济提法较多,人们对循环经济还存在误解,值得做出澄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资源循环利用只是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是循环经济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修正和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真正目的在于逐步以新经济形态代替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因为传统工业经济具有强烈的反环境属性,是建立在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基础上的(季昆森,2004)。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或者说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不是对传统工业经济进行修正补充,而是靠发展以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控制排放污染、不与大自然作对的科技来代替现有工业经济模式。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到来之前的准备。

循环经济学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只要有循环的统统可归入循环经济学是错误的,循环经济学的实质在于弥补传统经济学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缺憾,在于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更广、更深、更远的意味上考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进步。

循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循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人类为谋求自身福祉,涌现出不少智者仁人,提出了先进的思路,但也走过很多弯路。“人定胜天”等思想,错误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人类吃了不少苦头。循环经济学的价值就是这时被发现的。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也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资源瓶颈、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产业、地区、各阶层之间的不均衡等,很多问题也是国际化的,这些问题若不研究和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学是很重要的部分,合理的学科地位将为该学科准确定位并留足发展空间。

1997年版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原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级学科已不能涵盖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关注的深度与广度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被循环经济模式替代。建议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循环经济学”二级学科,并将原“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改为“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问题,“循环经济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配置问题。

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大循环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形态的变化,过去的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和重要性已经在下降。在科技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不断渗透循环经济学的理论,使科技工作在正确的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3

2.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2004(7)

推荐访问:新论 经济学 学科 循环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