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重建时期绵阳本土企业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摘 要:该文详细地分析了绵阳灾前发展现状、工业受灾情况、地震灾害对绵阳经济的影响,以及灾后工业重建的总体目标,根据总体目标,多数重建项目到2010年已基本完成,绵阳进入了后重建时代,本文就后重建时代绵阳本土企业如何发展,提出了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字:后重建时期;绵阳;企业;调整思路

绵阳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极重灾区,绵阳成为四川地震灾区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受灾最重的地方。全市遇难21963人,直接经济损失1689.09亿元!特大灾情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秩序遭受巨大破坏,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2010年9月25日是值得铭刻的一天,北川新县城由山东省整体移交给北川县并启动城市运行——这标志着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损毁严重的北川县获得重生,也标志着绵阳“灾后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当这个目标变成现实时,人们发现绵阳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还实现了发展“起跳”,见图1:

一、灾前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754.72亿元,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64.7亿元,占GDP比重为3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05.2亿元,发展速度在六个一类工业城市排第二;实现工业总产值694.76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9亿元,同比增长40.5%;实现利润总额22.74亿元,增长292.7%;实现利税总额40.86亿元,同比增长88.2%。

二、绵阳工业受灾损失情况

(一)灾情情况

“5.12”大地震使绵阳工业损失惨重,据统计,全市工业受灾户数为241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793户,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826户)的比重为96%;厂房毁损面积1051万平方米;设备毁损96112台/套,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0.8亿元。

(二)对绵阳工业经济的影响

“5.12”特大地震对全市工业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迄今工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0.8亿元,间接损失预计达到216亿元。地震发生后,绵阳工业生产全部中断,初步统计,全市停产一周以上企业达到90%以上,停产1月以上企业达到50%,停产3月以上企业将达20%以上,并有部分被摧毁或损毁严重的企业恢复重建时间将达到1年以上。

(三)灾后发展条件

与灾前比,绵阳工业发展条件依然良好,并未因地震因素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灾后重建给绵阳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灾后重建将给绵阳工业带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二是为新型市场和新型需求创造了机会。如地震带来建筑废旧材料利用、循环经济模式以及钢材、水泥等新的市场机会。三是灾后重建带来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契机。四是灾后重建给绵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带来大好机会。

三、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规划目标时间设定为2008~2015年,其中2008~2010年为恢复重建期,2011~2015年为发展提高期。

(一)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建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强市。到2015年,实现工业经济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半,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以上,完成三年恢复重建打基础,五年发展提高上台阶的目标任务。

(二)恢复重建期目标(2008~2010年)

全力以赴恢复重建,力争三个月内75%的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并达到灾前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恢复重建和新建项目进度,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工业经济新的增量。至2010年,实现全市工业经济“两个过千”的阶段目标,即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000户。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恢复和提升,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产业集聚能力趋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三)发展提高期目标(2011~2015年)

有效承接恢复重建期发展的良好基础,继续完善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工业集约化、集群化、集团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一个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全面形成。到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00户,工业经济对城市建设、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大幅提升。

四、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基本情况

全市纳入三年重建规划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已开工7235个、开工率98.9%,完工6071个、完工率82.9%,完成投资1613.36亿元、占总投资的71.2%。51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基本建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99.5%开工、79.3%完工,751所学校重建99.7%开工、86.8%完工,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97.1%开工、82.2%完工,1442个文化重建项目94.5%开工、51.2%完工,882个工业重建项目98.8%开工、74.2%完工,1182个交通重建项目99.8%开工、90.9%完工,778个水利重建项目91%开工、52.8%完工。“灾后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绵阳进入了后重建时代。

五、后重建时期绵阳企业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一)合纵联横

1.现代企业,加强行业的沟通,互相促进,扬长避短,“合纵”与“连横”整合,都未偿不是好事

收购与并存,其实都没有明显本质的区分。这其中,就要看各企业内“五脏六腑”是否替代与再生。合纵,规模最大化,将其本位产业扩大,其个股盈利更是可以最大化;连横,加强行业管理,研讨,同样可以突破瓶颈,发展壮大。例如长虹,一方面,长期以彩电为主业进行横向扩张,比如长虹与中国电信、微软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在横向扩张和联盟的背后,则是长虹依托四川绵阳的一系列纵向产业链重整。赵勇指出,长虹在商业模式方面的新战略是同国内优势的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结成同盟。这使得长虹在产业中的位置也因之而改变。原来的长虹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部在企业内部。长虹的企业结构必须完成从纺锤形向哑铃形过渡,需要将更多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外包,从原来的生产为重心,转向以研发、流通为重心。合纵联横可以使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2.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绵阳现有4户创百亿企业和95户亿元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是支撑全市工业的脊梁,确保这些企业稳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是整个绵阳工业恢复重建及后重建的基本保障和依托。要集中全市力量,借助国家、省以及对口支援地区对重灾区的大力支持,将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使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带领绵阳工业摆脱灾害影响主导力量。

3.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整合

以实施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积极扶持一批产品好、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快速壮大,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中小企业。要加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通过招商引资、集群配套合作、资源和技术开发多种手段,迅速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专业型、配套型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户数迅速增加,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4.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及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09年,“1+5”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41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6%(见图2)。

5.企业梯队建设目标

大力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全市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企业1户,3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40户的大企业群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户以上。

(二)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绵阳众多企业要想在后重建时代,依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必须注重企业创新,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和人才两大优势,加大研发投入,走出一条自我创新之路。

(三)融合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成德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德绵,即成都、德阳、绵阳3市联合体的简称。主要是指成都—德阳—绵阳一带的一个产业经济发展高峰地带,这一地带作为成都平原的主要区域,农业先进、科技领先、交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GDP比重大,是西南地区及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前沿高峰地带,处于四川省的领先带动地位。目前,成德绵经济带区域合作已正式提上议程,融入结合成渝经济带、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示范改革以及区域合作,其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后重建时代,绵阳众多企业必须积极融入、融和到西部大开发、成德绵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大背景下,高瞻远瞩,积极投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绵阳调查队.绵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绵阳 重建 本土 对策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