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衡阳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各大产业都在不断地转变发展模式,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基于此,结合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及问题,论述了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策略。

关键词 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衡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5.042

近年来,衡阳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则是结构上的问题。在全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下,衡阳产业也应把握时代契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经济短板,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从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然而立足实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效吸纳高素质人才则是保证改革实效的必要前提。鉴此,为全面推动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应加强人才培养,从而提高改革实效。

1 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

2016年,衡阳施行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优化了供给侧结构,释放了大量的改革红利[1],从整体上讲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现成效,具体如下。

1.1 去产能工作有序推进

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自然也应牢牢把握改革方向,从而加强去产能工作部署。从改革实效来看,衡阳市去产能情况较好,其中主要表现在对钢铁、水泥、煤炭等过剩产能的控制上。有关调查显示,2016年衡阳全市粗钢产量下降了13.2%,水泥产量下降了2.5%[2]。由此可见,衡阳市去产能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作为该市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也是尤为强劲的。

1.2 补短板工作不断加速

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积极弥补产业短板是增强经济动力的关键因素。据有关数据显示,衡阳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补短板工作层面的重点在于补齐县域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三项短板。从县域经济视域分析来看,衡阳市7县经济产值达1321.91亿元,占全市GDP的68.3%。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已然成为推动衡阳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从工业改革视域看,衡阳全市工业经济指标稳定上升,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10.9%,而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至28.4%。旅游经济方面,1-9月,全市已接待游客436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23.8%,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3]。

2 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衡阳市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后,衡阳工业结构层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未彻底解决,企业经营环境依然亟待改善,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同样存在。其二,创新驱动力不足。从整体上看,衡阳市工业经济的创新能力依然相对有限,工业生产价值密度较低,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4]。其三,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从整体上看,2016年衡阳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服务业的GDP贡献占全市比重的40%左右。但从产业结构看,住宿餐饮行业、交通运输业、批零行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较高,新型服务行业增速缓慢。

3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通过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职教育具有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区域战略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之职能,同时高校人才输出也是社会供给侧的重要部分。因此,基于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该市的高职院校也应结合改革情况,及时构建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改革工作不断输送人才。

3.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产业结构在不断改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由此社会人才需求自然也不断的改变。立足衡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人才的输送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中低端人才过剩,创新型人才不足;其二,人才同质化严重,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为全面推动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就需要结合人才供给问题采取有关改革措施,进而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5]。首先,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交流,以此获得准确的为人才需求信息,从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其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改革课程设置,从而有效培养其契合改革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3.2 校企合作,共同调整优化专业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输入也应有效改革供给侧结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高度契合。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应加强校企合作,以合作促进院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从而增强二者之间的了解。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则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而企业也可以针对院校人才输送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而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此外,院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同制订急缺高技能型人才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逐步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4 结语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改革战略为核心、企业需求为导向,从而加强校企合作,以此培养出契合社会发展形势、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基于衡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情况,该市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结合改革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26-35.

[2]霍小芳.论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7):57-59.

[3]张弛,张磊.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7(4):18-23.

[4]刘任熊,尚维来,王煜,等.观念革新与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质量评价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6(17):78-82.

[5]张玲,陈哲思,李思靓.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创新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2016(11):176-178.

(责任编辑:刘昀)

推荐访问:衡阳市 结构性 高职 供给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