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工业反哺农业凸显城乡和谐

天刚放亮,王复友就骑上自行车到企业上班了。王复友是重庆璧山青杠街道四平村农民,去年,他通过县政府举办的农民工招聘会,被附近的凌翔食品公司聘用,月工资1000多元,他就地从农民转变为在企业上班的工人。

进城“洗脚”当工人,是王复友以前没有想到的。在这几年间,是什么让像王复友这样的农民深切感受到与城里人的差距在缩小呢?

“工业强县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公平的就业平台后,把17万农村劳动力变成了老板和产业工人。”璧山县委书记丁洪和县长向可文认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工业经济是璧山农民增收的最好平台。

工业支撑新增岗位10余万个

2002年,璧山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璧山人自己当老板,发展起数千家企业,形成了机械加工、制鞋业、建材业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工业增加值在全县GDP的比重中已占到54.1%。

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后,为城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仅机械加工、皮革皮鞋和建材三大产业就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从2002年到2006年底,璧山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7个洗脚上田,转变成了产业工人或老板。

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地方财政的实力后,璧山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006年,璧山县、镇街两级财政反哺农村的投入近1.5亿元。这些反哺资金被用在了改善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上,使农民在公共产品的享受上与城里人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农业生产的条件逐步改善。

璧城街道办事处是璧山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镇街之一,2006年,街道本级财政收入实现6236万元。财力增强后,从3年前开始,他们就实行工业反哺农村。在工业反哺农村中,近三年来,璧城街道办事处每年都投入了上千万元,已为村民修起了沥青和硬化公路16.4公里,规范化泥结石公路64.3公里,为17个村的农民建起了文化娱乐室和体育活动场,标准化的村卫生室……

以青杠街道为例,青杠街道近年来已有700余家企业落户,9l家企业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吸引外来投资总额达到60亿元。辖区内已形成汽摩配生产及配套企业、建材业、生物制药产业、高科技产业、食品加工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在镇域经济中已达到了70%以上。由于工业支撑,仅2006年,青杠街道就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城乡一体农民家的空调不再是摆设

“由于用电高峰时用不起,几年来家里的空调几乎是摆设,现在电网改造了,我们家的两个空调同时用都没有问题。”璧山县丁家镇莲花坝村6组村民张席仁对笔者如是说。如今。该县越来越多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高质量的电能。

五年前,该县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然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空调、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用电器逐渐走进家,农村用电量逐年上升,原有配电网络存在的配变容量小、供电半径大等问题,使很多家用电气成了摆设,“电”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

为此,该县提出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将璧山打造成重庆市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和全国第一批“新农村电气化县”。今年,该县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标准,投资2600万元对丁家镇、大路镇的13个村进行电网工程的建设和改造。目前,已有包括莲花坝村在内的3个示范村基本完成电网的改造和新建,另外10个村预计今年五六月份动工,10月左右完工,11月,该县将迎接国家电网公司的验收。届时将有近5万农民享受到这一工程带来的好处。

据璧山供电局负责人介绍,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工程竣工后,常年电压可保持220伏左右,平均每户电力负荷可达4千瓦,足以满足农民家用电器的使用。

中国西部鞋都6万农民成皮鞋工人

一年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正式授予璧山县“中国西部鞋都”称号。

这座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县城,已形成年产皮鞋6000万双、年产值近40亿元、从业人员近6万人的皮鞋产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

在规划占地2600亩的鞋都工业园内,已入驻鞋企30家,包括来自浙江、四川、台湾等地的鞋业大腕,总投资超过10亿元。工业园内,已建起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20亿元。

璧山人制鞋已有百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便是远近闻名的“皮鞋之乡”。民国初年,制鞋企业达数十家,产品还成为华北、东北商贾的抢手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璧山县委、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培育这项产业。

打工者彭兴林一“月工资三千多元”

缝纫机是彭兴林的亲密“战友”。他说,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坐在缝纫机前,有节奏地踩动缝纫机踏板,伴着“嗡嗡”声响,两只手拿着未成形的鞋面皮料,快速、灵活地转动针头……

看似机械,这工作却丝毫没让1 9岁的彭兴林觉得枯燥和厌烦。在他眼中,这其实是一场有趣的竞技活动——工友们相互较劲,看谁做得又快又好,月底的工资单就是“裁判”。

去年12月,彭兴林成功完成1200只单鞋的鞋帮,拿到了3200元工资,令工友们羡慕不已。记者采访时,他被一致推为“工资最高的人”。不过,彭兴林悄悄告诉记者:“我的工资不过三千多元,还有工友一个月领到4500元,他们没有声张而已。”

彭兴林说,工厂规定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六”,由于计件计酬,因此许多工友早上七八点就到了车间,有的“拼命三郎”还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我尽管手脚麻利,但爱睡懒觉,每天早上9点才到车间,也不愿拼得太晚,因此总是抢不到了工资第一名的宝座。”

每个星期,彭兴林的“必修课”是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告几乎同一样的内容:某天超水平发挥,打了多少只鞋帮;某天中午食堂的饭好吃……

如今,彭兴林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生活很有规律,按时上下班、吃饭、睡觉。上周,他逛街时看中一件阿迪达斯的运动衣,要500多元,他犹豫了一阵还是买了下来,当作努力工作的礼物,“以前在农村,想都不敢想。”

在璧山,像彭兴林一样在鞋厂“朝九晚六”的上班族,有近6万人,他们多是璧山县本地人,来自各乡镇,靠鞋厂打工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来自璧山县七塘镇杨秀村的宋贤,打工三年,不仅摆脱了家陡四壁的窘境,每年还有一万多元存款。

不过,沿海地区遭遇的“民工荒”,已在璧山县出现。不少鞋企打起了用工争夺战,使出提高工钱、增加福利等招数。有关人士称,璧山除了解决本地富余农村劳动力外,还需从外地招大量农民工。

璧山人腰包越来越鼓,人均存款达9500元。

“目前,璧山城乡居民个人储蓄额已逼近1万元。”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即可见一斑。来自县统计局的数据,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为7223元,2006年预计达到10910元,增长了5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迅速增长,2002年为2707元,2006年预计可达到3752元。

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全县金融机构的存款额开始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33.2亿元,2006年则达58.5亿元,年平均增长15.2%;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2002年的5452元,增加到2006年的9500元,年均增长14.9%。

当然,令人鼓舞的变化还不只这些。2006年,壁山县财政收入达到8.75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1.9倍。

推荐访问:反哺 重庆 凸显 城乡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