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乡镇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要发展农村工业经济,而实现农村工业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科学依据就是产业集群理论。因此,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2004年,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由于民营经济中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生存状态和发展态势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迫切要求。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以及乡镇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 乡镇企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Michael .E. Porter 在《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一文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波特从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认为产业集群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规模经济导致经济集群产业点,范围经济产生集群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理论界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趋向于认为主要有直接经济因素和非直接经济因素两种:

(一)直接经济因素,以哈佛商学院波特为代表,集中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

(1)生产成本优势:假定技术条件不变,生产成本优势可以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范围经济和劳动力供给来解释。①信息搜寻成本降低。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领域,信息变得集中和更易于搜寻,人才和客户的搜寻成本必然也大大降低。②生产成本降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③学习成本降低。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联系的密切,人际交流和接触的频繁,使得隐性知识学习的成本降低,特别是经验类非编码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在提升产业生产效能,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采购的成本降低。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可以实现大批量的购买。另外,集群形成的外部规模效益也有利于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⑤交易成本降低。在企业间的长期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的基础之上的,诚信合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之间降低合作和交易的成本。⑥销售成本降低。产品销售需要作大量的宣传推销工作例如广告投入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因为集聚产生的经济性、规模效益、高质量、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可以产生较大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量的客户前去购买,口头宣传能提升品牌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大大降低销售成本。

(2)产品差异化优势:产品差异化是市场营销理论中关于细分市场确立和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企业集群化生产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精确的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各中小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优势,确定自己在整个生产环节上的地位,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设计、包装、功能、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新,以保证高质量基础上的差别化生产和产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3)区域营销优势:区域营销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所创造的“区位品牌”,品牌声誉内涵丰富,它意味着产品的产地、特色、质量、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认同感等。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要经过产品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要消耗相当的时间和资本,而消费者的口头宣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区位品牌”的打造除了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外,需要靠这种消费者和客户之间的口头宣传增加知名度,提高品牌声誉,提升区域营销优势。另外,集群内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传统途径建立“区位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等扩展分工,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而且可以依靠现代科技,利用“区位品牌”从事电子商务,改善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效率,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

(4)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群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体现于所在产业的吸引力、市场竞争地位和议价能力三个方面。产业方面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产业吸引力的定性分析可以用产业在生命周期(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期)中所处的阶段解释和分析;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发展特色产业,企业本身的资源限制和交易费用使得企业不可能在整个行业中面面俱全,但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重点选择某一细分市场或者产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来促进自身成长和不断壮大。议价能力这表现在作为买方和卖方力量两个方面——市场地位越高的企业,越具备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确保自己的利润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加自己的收入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二)非直接经济因素,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尼亚和北欧学习型经济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技术要素在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强调区域产业增长或衰退的重要因素是特定的资源和制度背景,企业间的非市场关系具有促进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主要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间相互作用形成。

(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竞争优势。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是持续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即指形成一个完善的供应商、客户群、竞争者、中介服务机构、支撑机构在内的生产销售网络结构,由企业之建、企业和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形成知识和技术创新及有效的信息扩散系统。①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设施条件、融资渠道、资金实力都处于不相上下的水平,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在有限的市场份额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显得格外激励。因此,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有改进生产条件,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激励,有利于创造性行为的发生。②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机构处于同一区域内,能够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给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支撑机构如大学、研究所、职业培训单位、R&D机构、技术中介、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支持知识和技术在集群众的创造和扩散。③集群内特殊的制度系统使得熟练技术工人之间交流频繁,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形成“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ive)”和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一些难以编码的经验类的知识的传播。

(2)区域系统的机构创新优势。集群创新环境包括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前者指集群和外部联系物质、信息和知识与技术流、集群外部的产业环境,后者指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如何形成互动网络,共同创新。①这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行业协会,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行业行为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测体系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防止恶性竞争发生,对企业集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将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能够有效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②加强与支撑机构的合作,利用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加快创新技术的研发速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乡镇企业成长模式探讨

由于中小企业对于地域、资源的依赖性,加上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使得中小企业集群理论在发展我国农村工业,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乡镇企业成长发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我国乡镇企业具备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竞争力弱、融资渠道少、融资难、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缺乏等相同劣势,同时也具有地缘接近、资源丰富等相同比较优势,因此,乡镇企业成长模式可以借鉴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不同的是,中小企业成长有企业家优势,中小企业的初始成长可以凭借企业家敏锐的眼光、睿利的智慧、发达的人脉和高度的素质引导中小企业灵活应变,把握机会,不断发展壮大。而乡镇企业虽然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这些生产者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创新思维意识不强,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需要,充其量只是简单的集中,也不能够产生很高的生产力。同时,乡镇企业大多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附属,最终利益分配机制不能起到激励所有者创新的效果。所以,政府要在深入学习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乡镇企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政策,鼓励乡镇企业走产业集群的道路,为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动力,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条可行道路。

在探讨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中,一般认为产业集群中企业集聚形式分为锥型集群(又叫中心产业卫星式)和扁平型两种模式。前者以集群中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几个实力雄厚的大生产企业为主体,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生产链上的某一生产环节,形成一种功能明确的分包加工体系,承担大企业部分外包工作,如原材料采购、初级产品加工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纵向垂直的生产关系,企业之间的合同签订和执行成本也可以因为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和规范机制而转变为订单和出厂核销单而大大减少。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来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随着大企业的成长不断壮大。

另外一种是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各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企业之间通过加强协作,进行专业化的分工,频繁的交流和联系,促使信息、技术和知识在集群内广泛传播,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扁平式的网络结构有利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依据我国乡镇企业的比较优势,作者认为,从乡镇企业产业性质来看,乡镇企业主要是围绕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开发发展农村工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但是劳动力需求较大,专业化生产要求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乡镇企业应该走扁平式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可以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也可以生产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例如特色蔬果、花卉加工业等;另外,乡镇企业也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作为大企业的后方生产加工部门,成为大企业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产品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例如农畜养殖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大企业负责资金筹措、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物流配送等工作,而中小企业之间就负责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品质。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乡镇企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发挥在集群中的指导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关联产业与支撑性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只能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虽然说在市场规律中,政府不该进行行政性干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2)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的遏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二)建立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群的融资体制。乡镇企业由于其抗风险能力低、市场风险大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问津的市场空白。(1)国家应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构建,例如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社区信用社等入驻农村地区,顺畅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2)设立中小企业产业基金,对于乡镇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和创新技术开发的企业进行财政上的补贴和支持。(3)制定产业政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对乡镇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增加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加强对集群区域农民进行素质培养和职业培训。虽然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问题,使他们变成职业工人,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率较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在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因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把农村近2/3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力。

(四)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乡镇企业的创业环境。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中小企业在某一地域上的集中,对地域环境的要求必然很高。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加快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构建,才能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此聚集。当地政府才能在扶持本地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依靠更多外在力量加快本地县域经济建设,推进当地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Nov/Dec;1998

[2]《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访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第10期 P27

[3]王步芳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01 P12~16

[4]魏后凯 《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 《经济管理》2003年6月 P6~9

[5]刘湘辉 孙艳华 《中小企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探讨—以湖南省为例》 《城镇化研究》

[6]李萍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中小企业竞争战略》《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9期 P39~41

[7]毛艳华 《我国实施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的研究》 《经济学家》2004年5月

[8]张树全 《利用中小企业集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经济观察》2004年第06期

[9]朱静芬 史占中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理论探悉》 《上海经济》2003年10月

[10]何立胜 《产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企业活力》2004年2月

推荐访问:乡镇企业 产业集群 模式 成长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