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文化特征

摘要:民族唱法是一种中西演唱方法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它更多的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歌,曲艺,戏曲演唱艺术的精华。因此,对其传统演唱艺术的探索与了解是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必须去做的。同时,对民族唱法的独特的歌唱技术的掌握,对其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将使演唱者能够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民族唱法 歌唱技巧 人文特征

一、民族唱法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民族唱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民歌,曲艺,戏曲演唱艺术的精华,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汲取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优势,同时又是根据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唱法。

民歌唱法:指民间艺人,民歌手的演唱。他们的演唱别拘一格,主要根据当地流传的地方旋律即兴表演,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他们能在自然语言趋势的基础上唱出韵味浓郁的旋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描绘了聪明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歌声委婉,圆润甜美。陕西民歌《三十里铺》描述了一对男女由相恋而分手,难舍难离的情节。旋律舒展,开阔,声音高亢嘹亮。他们演唱的各种小调,小曲,山歌,号子,以及各民族民歌等,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同时演唱十分自然,淳朴,吐字真切。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唱,是孕育民族歌唱的摇篮,也是民族唱法的源泉。

曲艺唱法:曲艺唱法是在民歌唱法的基础上,融合戏曲唱法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艺术。其特点是,说说唱唱,只唱不说,念白等,和唱腔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如苏州弹词《情探》,唱段描述了王魁进京赶考,贪图富贵,抛弃前情;痴心女敫桂英在海誓山盟中等待着郎君归来,在幻想即将破灭前的期盼与失望交加的内心独白。演唱时,演员手持琵琶,自弹自唱,唱腔清丽哀怨,细腻传情。其曲艺的至高境界是:“吐字清晰,声音饱满,润腔从容自如,声韵优美。”

戏曲唱法:戏曲唱法是在民族传统声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唱法。它在艺术结构或形式上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如昆剧《牡丹亭.游园》唱段讲述了南宋时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偕丫鬟春香往后花园游春散闷,看到那明媚春光映衬下的断井颓垣,感慨无限,郁闷而归。剧中人物有:“旦”扮的小姐杜丽娘,“旦”扮的丫鬟春香。唱段用【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隔尾】一套南曲的曲牌。曲调优美细腻,委婉动人。戏曲唱法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结合等几种声型,唱字讲究口法,喷法,对于出字,归韵,声调等都有严重的规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继承以上几种传统唱法的优点,并汲取借鉴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新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唱法就诞生了。

二、民族唱法的主要演唱技术特征

在声乐演唱中,技术是工具,没有工具的表现只能是空口说白话。歌唱的技巧主要在呼吸,发声和共鸣三个方面。

(一)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

呼吸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所以,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呼吸才是演唱的根本。传统民歌唱法较多用真声演唱,气息运用较浅。而民族唱法的呼吸继承了戏曲等唱法中偷气,换气等很多方法,摒弃了气息较浅,音域窄等弱点。同时又汲取了西洋唱法胸腹式呼吸方法的科学方法。这种呼吸方法主要是利用胸腔呼气,肺的扩张使横膈膜下降,然后腹部的对抗,在歌唱时始终保持吸气,胸腔打开的感觉等,使其歌唱生命力延长,声音更饱满,持久。能够做到唱抒情悠长的音乐旋律时,气息平稳舒畅;唱高昂激扬的音乐旋律时,声音喷放出来;唱欢快跳跃的音乐旋律时,饱满积极而富有弹性。

(二)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汲取了美声唱法在音区及共鸣方面要求上下统一,在声带使用上要求真假声结合,在行腔上有适当的声波颤动等发声方法。声腔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戏曲音乐中的润腔手段和技巧,在丰富音色的基础上达到行腔圆润甜美,同时与我国民族语言的咬字吐字的有机结合,依据我国语言的语言体系结构规律,语音规律去歌唱,按不同的字音去表现,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等语言,语势,使字音在行腔中变化自如,行腔时情感真切,以“声”唱“情”,“腔”为“情”设,音色圆润靠后,使其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三)民族唱法共鸣的运用

在民族声乐中把共鸣腔体分为三类: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其中头腔共鸣和胸腔为共鸣固定共鸣腔体,是不可调节的。但是口腔共鸣有咽喉部分,鼻咽腔是可以变形的,容积大小也可以调节,对共鸣的形成和扩大起着主要作用。而喉,口,鼻三个联体的腔体,也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扩张改变腔体的长度和横宽度,使咽道扩大,拉长而增强共鸣。经过共鸣的声音有个性,有感情,有表现力,有穿透力。民族声乐的混声唱法跟美声唱法是不相同的,用声的方法也不同。主要就是在可调节的共鸣腔体的不同,由于语言的原因,由于行腔韵味的原因,呼吸方法采取了一些戏曲呼吸法等,所以这一部分是跟美声不同的。但是民族唱法同样要求与美声唱法一样声区统一,音色圆润靠后,讲究气息的深沉和上下共鸣的统一,同样需要有声音的穿透力,持久性。

呼吸,发声,共鸣这三种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是统一协调,依赖支撑的。歌唱发声积极的呼吸支托是建立在声带的拉紧闭合内收挡气的基础上,而吸气时打开口腔,喉结放下的状态使共鸣腔体打开放大,又增强了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的美化,所以在歌唱技巧中是通过呼吸,发声,共鸣三方面的互相统一协调,支持作用来共同铸造良好的歌唱声音。

三、民族唱法及其演唱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没有歌唱技巧就根本谈不上艺术表现,而脱离了艺术表现,歌唱技巧也将失去自身的存在价值。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表演问题上他批评一般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宜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这一段话指出表演以传达内容为主,而不是一些缺乏真正感情和内涵的卖弄技巧。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音乐及相关多元文化的理解,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意蕴,是唱好民族音乐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研究作品创作背景及意境表达

要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寓意和内涵,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认真研究,因为创作背景中包含许多相关信息和社会知识,即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作者当时的个人心境,创作意图等等,声乐作品亦然。如《我的珠穆朗玛》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期——1990年,达赖喇嘛在国际“反华”势力抬头的情况下,在国外一些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大力从事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活动。把握好上述创作背景,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有些歌曲的歌词,意义是相当深邃的。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水平,对歌词更深层次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意境。

(二)感悟作品音乐形象及增强作品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把握和确立作品的情感目标,剖析对生活审美的追求等等,并去体验感情,通过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而创造美。如通过演唱《越来越好》体会生活美等,在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涉猎多元文化风格作品及不断积累作品

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它赋予作曲家灵感。中外很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来的。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万泉河水》源于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等等”。当涉及类似作品的时候,我们应从这些歌曲的旋律中,探寻文化生命的源头,感受文化生命的延续,从而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通过在学习中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我们的视野就会逐步开阔,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加强,对声乐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是一味就技巧而谈技巧所无法达到的。除了教材所规定的声乐作品及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应在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学会反复地聆听,欣赏,咏唱,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歌曲,在积累音乐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同时还应加强各音乐学科,如:声乐与曲式等,与姊妹艺术,如声乐与美术,文学,电影等,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的综合学习。

四、总结

简而言之,对民族唱法及其演唱风格和文化特征的掌握,能够很好的演绎出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然而,要最终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入而细微的体验,声乐演唱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艺术修养,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所以,要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是需要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聊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何法元.试论民族唱法的美学特征[J].北京:音乐创作,2008(3)

[5]李佳.论声乐演唱的有效艺术表现途径[J].北京:音乐创作,2009(2)

[6]柳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北京:音乐创作,2009(2)

推荐访问:唱法 试论 特征 风格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