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的《跨文化交际》课改成效调查与研究

为检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课题组以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高职生为调查对象,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对9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证实: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跨文化交际》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统计结果也揭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引言

(一)课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为“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在过去20 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2]。但是,20 年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研究重理论轻实践。

为推进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2013年发出了“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如何深入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教学方法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3]。

通知的出台,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指明了改革方向。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组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能在职场中遇到的交际活动出发,将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跨文化交际》课堂,申请立项,尝试教学改革。

(二)教学设计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4]。

《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遵循行动过程序列,教学设计分课内、课外两部分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1.咨询——做什么?教师向小组解释教学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划——如何做?小组理解课题内容后,组长根据组员学习基础、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给每个组员分配子任务,让每个组员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限、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以及达到目标。

3.决策——如何做?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组员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形成决议,选择最优工作方案。

4.实施——去做!教师加强监控,及时检查小组的完成情况,督促工作进度;加强课外辅导,解释疑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激励创新和团队精神。各组根据计划,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查阅课题内容,寻找课题素材,编写展示脚本、PPT,演练展示过程,预设师生的提问,完成自己的“作品”。

5.检查——去做!最后,小组在班级内汇报、展示“作品”,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检验准备效果。

6.评价——做的怎么样?师生评价小组的展示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课题内容、展示手段、问答环节等。评价既要指出优点,也要说明不足,既关注整体,也照顾个别,公平公正,奖勤罚懒,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教学改革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四个环节在课外完成,检查和评价两个环节在课内完成。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希望达到检验《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成效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高职生,两个班级共93名同学。调查对象全程参与了《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改革有亲身体会,对检验改革成效有发言权。此次调查,发放问卷93份,收回9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4份,占回收问卷的90%。

(三)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一份自编问卷,问卷主体由31个封闭式问题构成。

行动导向的学习有七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第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全面的。

第二,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

第三,行动导向学习的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第四,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原有的兴趣。

第五,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

第六,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开放。

第七,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从这样的假设出发,既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不是直线性的上升发展,而是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5]。

课题组把以上七个典型特征作为判定教改成效的标准,设计了“能否复述展示的内容”,“是否喜欢课堂展示”等31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参与课题展示意愿、学习主动性、意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等情况。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课题组统计有效问卷的数据,制作了饼图和条形图,以便直观了解数据分布情况,帮助统计分析。

(一)关于课前计划、准备和课外辅导等的情况

1.图1、2、3统计表明:要顺利完成课题准备,同学们认为有必要做课题计划书,且现行的计划书职责明确,有可行性。

2.图4的统计显示:大部分同学准备课题需要4-5小时,少部分同学准备时长不足。课题准备时间长,说明:一是课题有一定难度,二是同学们准备课题的态度认真,踏实应对。少数同学准备课题的时间不足2小时,表明这部分同学准备课题时偷懒,敷衍了事,依赖性强。

3.图5的统计可以看出:同学收集资料的来源依次是网络、教科书、自己的经历、论文和访谈。这表明,网络日益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暴露,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仍然局限于教科书,尚未养成借助辅助资料提升学习效果的习惯。

4.图6的统计说明: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强有弱,其中67%的同学能完成自学任务。自学能力的强弱与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相关。自学能力弱、态度不积极的同学,任课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加强督查。

5.图7和图8的统计显示:67%同学们认为任课教师应该做课外辅导,任课教师课外辅导的重点依次是展示思路、注意事项、课题内容、展示方法和展示手段。希望得到任课教师的课外辅导,说明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够自信。重视展示思路和注意事项,说明同学们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

6.图9的统计表明:同学们准备课题时,感到英语水平不够,感到紧张。准备内容的同时,同学们已经开始考虑展示课题的思路和方法。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基础差,是很多高职学生面对的难题,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同学们学英语、用英语。

7.图10的统计说明:同学们认为执行课题计划有意义,学习方式新颖,组员合作愉快,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课题内容。

综合对图1-10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课堂教学外,同学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教材,网络检索资料,辅以任课教师课外指导,同学们理解并掌握了课题内容,设计了展示课题的思路,编练展示流程,准备接受师生的检验和评价,整个准备过程开心快乐。

(二)关于参与意愿、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展示方法和师生评价等情况

1.图11的统计可知:同学们意愿参与课题展示,愿意分担展示任务,且愿意强烈,兴趣高。正因为此,才有了图12的统计结果。图13的统计表明:一半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未进一步整理知识点,形成科学体系,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2.图14、15、16的统计表明:同学们的展示有吸引力,展示效果好。受同学们欢迎的展示手段依次是视频、小品、图片、舞蹈和列表。同学们接受的展示方法依次是游戏、问答、对比、讲授和自己阅读。以上统计反映了同学们将学习过程娱乐化的心态,希望在课堂上欣赏各种“表演”,不再阅读,也不再做笔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3.图17、18的统计显示:同学们觉得展示课题时,需要依次加强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条理性、师生互动、熟悉内容和PPT制作能力,有一半的同学觉得展示25-30分钟最合适。

4.图19的统计表明:其他小组对自己展示的评价是否公正,有一半同学持保留意见。图20的统计显示:同学们接受其他人对自己展示的负面评价。图21的统计看出:同学们非常享受其他人对自己展示的正面评价。表面上看,图19的统计结果与图20、21的矛盾,实际上,这是同学们无法否认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又心存不甘的表现。

5.图22的统计说明:同学们仍然把取得高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6.图23的统计显示:同学们认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图24的统计表明:任课教师的评语中激励、正面评价的成分比较多,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7.图25的统计说明:同学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演”的开心,评的愉快,学的快乐。

综合对图11-25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实施教学改革的课堂,同学们乐于参与课题展示,能够理解展示内容。产生这样教学效果的原因在于同学们课题展示手段、方法多样,寓教于乐,师生评判公正,展示得到认可,学习热情高涨。另外,同学们整理、内化知识的能力不足;听到负面评价时,渴望做出的解释得到理解。

(三)关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情况

1.图26的统计显示:同学们不确信自己是否能运用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外国人顺畅交流。从图11-25的分析,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所以,我们推测,同学们不自信的原因在于英语能力不足。另外,还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经历,所以无从判断。

2.图27、28、29的统计表明:相当多的同学已经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非语言交际、禁忌、思维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国人交流时,同学们已意识到应注意这些方面的言行,避免出错。

3.图30的统计显示:同学们知道,除语言之外,他们可以利用其它手段和外国人交流、沟通。

4.图31的统计说明:教改已经培养了同学们对异文化的学习兴趣,若在职场中遇到未知文化现象,半数同学打算自己探索和研究。

综合对图26-31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同学们虽然对能否和外国人顺畅交流信心不足,但是,他们已经具有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了对异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依据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基于行动导向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适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课题组基本完成了教改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内外均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各项课题活动,做中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教改成效的角度看,教改后的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是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三是实现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同时,调查也揭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同学们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低,加工整理知识的能力不强,希望教学娱乐化,语言技能需进一步提升,和外国人交流不自信等。这些为教改提出了新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Z].[2013]326号.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04):5-11.

[5]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3.

推荐访问:交际 课改 成效 导向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