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代会:在团结创造中聚首再出发

2019年1月16日上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开幕。700余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代表早早到场,把友谊会堂挤得满满当当。会上代表们认真聆听领导讲话,听取上海市文联第七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并投下庄严一票,选举产生了由188人组成的市文联第八届委员会。

当天下午,上海市文联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选举奚美娟为第八届市文联主席,并选出丁申阳、王汝刚、尤存(专职)、任仲伦、许舒亚、孙甘露、李守白、杨绍林、何麟、辛丽丽、汪大伟、汪涌豪、沈文忠(专职)、郑辛遥、俞亦纲、韩陈青(专职)、雍和、谭晶华、滕俊杰为市文聯副主席,王丽萍、张国勇、罗怀臻、黄豆豆、韩生、廖昌永为市文联主席团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会场现场,一派其乐融融,艺术家们满面春风地合影,在开会间隙,热烈地交流着各种文化创作的心得与感受。上海市文联走过69周年,尤其是第七次文代会至今的6年,上海的文艺创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与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与上海文联这个温馨的“文艺家之家”的服务和支持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上海市第八次文代会的现场以及会后,艺术家向记者畅谈了上海文艺发展的感想以及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不仅是年龄上的代际传承,还有作品、德艺全方位的传承

上海市第八次文代会特别设置了一个环节,傅希如、龚天鹏等上海文艺界青年代表向尚长荣、曹鹏、王文娟、吕其明等老一辈艺术家献上鲜花,表达后辈们的敬意,也彰显了艺术的薪火相传。

当天到场的老艺术家都神采奕奕。94岁的曹鹏说自己“年纪九十四,上台四十九”。曹鹏向本刊记者回忆了当年饱受苦难的岁月,坦言活在盛世,更有责任为人民作出贡献。“文化是一棵大树,大树根深叶茂,祖国兴旺发展。”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如此高龄还在积极参与公益,为交响音乐普及前后奔走。“我很高兴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只要能多活一天,我就能多做一点工作,向大众更多地普及交响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出更大贡献。”

经过多年反复修改,89岁的吕其明近期完成了《红旗颂》定稿,将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作品重新出版。他十分感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深入人民群众中,写了《红旗颂》,优秀作品都离不开人民,这一点在今天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他还说,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文联对他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联成立到现在,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文联是艺术家温馨的家,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始终为会员服务,帮助我们创造优秀作品。”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分外喜气。她表示,上海文艺如何勇攀高峰,是放在每个艺术家面前的挑战。“我们的前辈作出了很多贡献,我也要做我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希望中生代努力,让越剧真正到人民中间去,这也是越剧存在的价值。我虽然不上舞台了,但还是经常和学生讨论越剧发展。如何跟上时代,这个问题很重要。越剧从一开始,就是扎根人民、深入群众的剧种,现在我们也要继续努力深入到人民中,发现人民群众里优良、向上的事迹,把它们变成作品。”

此次文代会现场公布了上海市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名单,包括秦怡等共33位老一辈德艺双馨艺术家。青年艺术家马良看到自己父亲马科的名字出现在荣誉委员的名单上,感到很高兴。马科是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是第一批参加过文代会的艺术工作者。“父亲曾经总谈到要去文联开会,脸上有严肃又兴奋的神情,少年时好奇文联是什么,如今身为成员之一,终于体验到父亲曾经的感受。我是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同时也搞美术创作、写作,这几年我开始涉猎戏剧,也是因为父亲的关系,也算是一种传承。可以自由地跨领域创作,这是时代给我的机遇。和父亲同为文联会员,我也很高兴。”

老一辈艺术家们不顾年迈还坚守在第一线,青年文艺工作者们也很受触动。“舞蹈行业演员的艺术生命比较短,但是老一辈艺术家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舞蹈不是青春饭,即使身体不能呆在舞台上,依旧可以在公共普及、艺术教育上创造更多可能。他们对青年舞蹈演员的引领,让我感受到了感召的光芒。”青年舞蹈家朱洁静说道,“作为一个舞蹈演员,能够被大家认知,传递给观众一种精神力量,也更让我意识到青年演员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跳好舞蹈;一方面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舞蹈,扩大行业的影响力。”

在此次文联代表大会 722 名正式代表中,有近四成中青年代表,最年轻的代表是上海淮剧团演员顾芯瑜,生于1997年。顾芯瑜兴奋地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文代会,作为90后,非常荣幸。“作为青年演员,当下最重要的是传承。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淮剧,认识淮剧的魅力。”

“我看到在座的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也有许多充满激情的年轻的脸庞。年轻的艺术家们上台为老艺术家们送上鲜花,这不仅仅是年龄上的代际传承,还有作品、德艺全方位的传承。”奚美娟特别感慨地说道。而作为新任上海市文联主席,除了充满感慨和敬意之外,她也更加警醒地认识到未来的使命。“文联就是一个联络、协调、服务的平台,是文艺工作者们的家,之前历届主席团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今后的五年,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承,继续做好沟通的桥梁。今天的大会报告里特别提到‘助推’二字,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文联作为文艺之家,作为一个联络、协调、服务的平台,就应当大力助推年轻人成长,助推优秀作品产生。”

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

1950年7月24日,上海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531名代表出席。会议推选夏衍为主席,冯雪峰、巴金、梅兰芳、贺绿汀、赖少其为副主席。会议讨论并通过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的总报告和《上海文联章程》,宣告上海文联正式成立。几十年来,上海市文联一直秉承宗旨,在多个方面推动创作力量,并搭建了众多知名文化品牌。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舞蹈节,至今已近60年历史。“力推新人新作”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首要宗旨。60年来,“上海之春”一直高举这面鲜明的旗帜,引领出一批又一批的作曲、演奏、表演人才,诞生了一部又一部艺术精品。“海上新梦”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创立的原创音乐展示平台,“海上新梦”1-12届推出原创作品共130首/部;近年整理上海优秀作曲家作品,并出版作品集10部。这块上海文化品牌如何越拭越亮,这也是艺术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最早的一个品牌,在全国很有影响力。这既给了我们荣誉,也给了我们压力。”作曲家、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说道。如何将“上海之春”办得更好?如何保持住她独有的魅力、独有的风格?许舒亚认为,要继承几十年来推新人新作的方针。历史发展了,今日中国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新形势下,还要开发新的形式、发掘新的思路,让“上海之春”在继续保持上海文化十大品牌之一的金字招牌的同时,又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最好的影响力,推出更多新人新作,搭建更好的展演平台。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自 1989 年创设,今年将迎来第30届,现已成为具全国影响力、权威性的戏剧领域表演艺术专业奖项,共吸收海内外参评演员3600余人次,涉及剧目2000余台、剧种60余个,600余人次获奖,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兴盛。白玉兰戏剧奖一直主动寻求新发展,为了提升“白玉兰”的全国和全球影响力,白玉兰戏剧奖希望让全国、世界的戏剧演出的首演放到上海。“要搭建好这个平台,就要主动出击,不能守株待兔,主动关心、协调、沟通,主动为之创造条件。有利于扩大戏剧舞台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提出。

为夯实文化“码头”、发展文化“源头”,不仅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文化品牌越拭越亮,各文艺单位、艺术家们也都在奋力谱写时代新曲。

近年来,上海出现了一批精品力作,比如电影《西藏的天空》,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沪剧《挑山女人》,昆剧《景阳钟》,小说《繁花》等等。谈到上海的影视剧发展,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表示:“电影是上海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之一,应该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上影厂成立70周年,我们一直在酝酿,将用一些优秀作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也向上影厂的70周年献礼。”

文艺家应当用作品来说话

精品是不断打磨出来的,必须不断深入生活,并且与时代同步。从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沪剧《挑山女人》已演出267场,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在内的19个重要奖项。2012年,对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上海宝山沪剧团作为区县小剧团,之前一度为“生计”所困。2012年,華雯看到了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安徽农妇汪美红的故事,很受触动,于是她和团队直奔齐云山,一次次地体验生活,之后打磨出了沪剧《挑山女人》,再后来,步步走高汇成“挑山现象”。而在《挑山女人》整个诞生过程中,上海剧协也发挥专业协会优势,从一开始便主动参与剧本的讨论、修改、提高,邀请荣广润、马博敏、黎中城、余雍和等专家出谋划策,逐字逐句修改,使之更臻成熟。之后还联合其他单位,为《挑山女人》先后举行各类有质量的研讨活动。

新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长期在报社工作,1992年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开设了《智慧快餐》专栏,每周推出一幅新作,至今已发表了1300多幅。2013年又在《新民晚报》上开设了《漫条思理》新闻漫画专栏。郑辛遥表示:“漫画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画种,这也决定画画的题材一定要关注当下,来自于生活。我的创作都是取材于身边的事,用漫画的形式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让读者不仅会心一笑,还能引发一些思索。至今各个方面的题材如职场、爱情、旅游、读书等我基本都涉猎了,但我不愿意重复自己,不能老生常谈,必须不断挑战,时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从中发现新的关系、新的现象,永远与时俱进。画家们要眼睛向下,作品向上,关注现实生活,创作出接地气、有生活气息的精品力作,提升美术对社会的影响力。”

摄影家、新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三十多年来不间断地对上海这个城市进行着影像记录。为了拍摄,他遭受了很多有形无形的压力,但是雍和坚持了下来。2012年他曾告诉笔者:“这座城市是需要去拍摄这些照片的,现在可能无法拿出来,10年、20年后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不用那么久,6年过去了,雍和已经体悟到以前一些照片的珍贵之处,因此他放慢了拍摄的步伐,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对以往的照片进行整理、编辑。近几年他也经常在全国各地做讲座,和大家分享一些拍摄经验。雍和认为,摄影除了有赏心悦目的功能、实用的功能外,还负有社会担当的功能,可以反映当下中国的波澜壮阔,见证历史。“由此,摄影所产生的力量不是象牙塔里的,不是艺术圈里的,而是扩展出来产生更大的效果,不仅仅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关注当下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文艺家应当用作品来说话。”奚美娟强调道,“坚持中国文化自信,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这是我们这一代文艺人应当积极履行的历史使命。”奚美娟长期工作在文化创作的第一线,在文代会前几天,她还在外地拍戏。在她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更应该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让世界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的诉求愿望是不是得到了满足,而如何在文艺作品中体现这种观点,是文艺工作者应该真正去关心的。现实主义题材应该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经过检验,它有可能转化成传统文化。奚美娟表示:“在当今这个时代,用什么作品给后人留下伟大时代行进中最真实的信息,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上海出品”迈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12月13日,《与时代同行》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上海杂技展演在上海商城剧院举行。当天的演出,杂技、魔术、滑稽等种类齐全,节目精彩纷呈,多个获得过国际金奖的优秀节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现了上海杂技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表示:近些年,上海杂技团成功拓展国外主流市场,“走出去”取得重要成果。上海杂技团雄厚的创作实力与优秀节目资源为“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院团积极探索杂技剧目进入国际主流演出市场的新模式。“我们在打造原创剧目《十二生肖》《小龙飞天》时引入‘国际委约,上海创作’的新理念,将优质杂技资源与国际一流演出商合作,把中国民间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表演手段相结合,通过合作伙伴运营网络,开拓欧洲主流演出市场。”

今年是上海芭蕾舞团建团40周年。这些年来,上芭不仅继承传统,演绎好红色经典,比如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将作为国庆献礼在全国巡演,也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用芭蕾艺术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国形象。这些年里,上海芭蕾舞团努力继承发展世界宝库留下来的各种古典芭蕾,跳出了自己的风格。作品不但有商业类型的《简·爱》《长恨歌》《哈姆雷特》,还有“一带一路”原创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红色经典舞剧《白毛女》。2016年起,古典舞剧《天鹅湖》在海外巡演超过一百场。“我们不但走出去,还把世界优秀的编导请进来。通过这样不同的方式,分步发展、齐头并进、同时发力,来打造好上海芭蕾。”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说。

除了用国际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大受好评外,中国传统艺术在国外也是大放异彩。德国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日晚,上海昆剧团携镇团之宝、昆曲经典名篇《临川四梦》完成了在柏林的四场演出,压轴的《牡丹亭》技惊四座,柏林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对于中国传统昆曲来说,这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夜晚,此次演出,上海昆剧团是受到柏林市政府以及德国最高规格的柏林艺术节的特别邀请。上海戏曲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好的国际交流的名片,代表着中国精神。”2012年上海市第七次文代会上,有代表就呼吁,希望减轻文艺院团的包袱。2015年,上海对市级文艺院团全面启动“一团一策”。谷好好表示,“一团一策”很好地遵循了艺术规律,根据每个院团的艺术特质、优势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改革。每年戏曲中心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单位来考察调研“一团一策”。

以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来检验艺术

近几年,文联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助推服务对象从“家”“者”向“界”延伸。以重大品牌活动为载体,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有力促进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良好氛围;不断丰富“百姓赏艺”惠民品牌内涵及外延,举办了“文联艺术家讲坛”“浦江流芳”“曲艺党课”“四季品剧”“电视艺术讲堂”“书法大讲堂”“声乐讲堂”“海上电影论坛”“上海故事汇”“上海译家谈”“上海评协系列文化讲座”“书法名家写婚书”“魔术进高校”等活动,每年组织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社區、学校、部队开展巡讲、巡演200余场,获得服务人民和提高自身的双丰收。同时组织举办少儿曲艺大赛、儿童舞蹈展演、童谣征集评选传唱活动、戏曲“小白玉兰”评选、青少年书法比赛、大学生话剧节、大学生魔术大赛、大学生主持新人赛、外国文学进校园、杨浦管乐艺术节,以及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考级工作,加强互动性、引领性和“互联网+”功能,进一步树立专业权威,赢得群众口碑。

位于延安西路 200 号的上海文艺会堂,是上海市文艺界人士的“文艺之家”。2015 年底,经过改扩建工程的文艺会堂阔别 3 年后重新开放,再度成为文艺家们联络感情、激荡灵感的天地,也成为市民畅享优质艺术资源的胜地。2018年年初,春“艺”盎然——2018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在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中,嘉年华没有流于展览展演的形式,而是力求打通艺术家与普通市民的通道,文艺会堂面向社会、开门迎客,联动百余位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面向时代的需求,尝试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衍生。2019年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于2019年1月18日在闵行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继续将上海文艺界的繁荣成果与广大市民共享,也让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下去。

随着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也需要有新意。曲艺党课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和陈云纪念馆联合创作的,节目形式涵盖了评弹、上海说唱、快板书、评话、故事等不同曲艺样式。评话演员、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表示,陈云同志和曲艺有很深的渊源,他为曲艺写下的“出人、出书、走正路”可以说成为了引领曲艺人的准则。“因此,我们和陈云纪念馆有很多合作。依托陈云纪念馆的资源,我们用艺术的形式讲述陈云故事,并将其提炼成了专题,成为一门艺术党课,反响非常好。不但下面观看演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同志很受教育,我们台上的演员也很受感动。现在我们在做第四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寻找陈云故事与当代的契合点,用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讲好我们红色文化的故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文化市场有巨大的发展,规模有近百倍的增长,但是与国际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以让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走进剧场,形成文化表演艺术与人民的良好互动。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杨绍林认为,“外百老汇有许多十分专业前卫先锋的戏剧演出,同样也有不少十分质朴充满草根生活气息、类似我们群众文化馆举办的戏剧表演活动,在我看来这样的戏剧共生环境说明世界正在淡化戏剧的专业与业余界限。”

集结“长三角”,发展“红海江”

2018年6月20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文联携手打造的“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在沪成立。沪苏浙皖四地自古以来汇聚江南灵秀,在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名家云集、人才辈出。而四地文艺资源也各有优势、各有特色。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市文联牵头成立文艺联盟,旨在搭建平台,共享资源,打造长三角文艺发展一体化的“大码头”。随后,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领域的长三角联盟相继成立。

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罗小慈表示,听了大会报告后,更深刻地感到,上海的艺术家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呈现上海的城市精神,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艺术创造。“去年,上海音乐家协会和西北各省的音乐家协会合作,举办了有西北风情的音乐会。今年,我们会以‘最忆是江南’为主题,全面梳理江南文化资源,三省一市的艺术家将会联合创作演出,通过音乐的创新作品,为长三角一体化增添音乐新色彩。”

上海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需要深入挖掘。

书法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表示,在上世纪的各个年代,上海是风云聚会之地,艺术创作十分繁荣,并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现在,上海同样吸引了很多外地的艺术家,也必然会引发海派书法的再次繁荣发展。“此外,我们也要在青少年中培养爱书法的群体,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传承不断。”

海派艺术家、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认为,民间文化是沉淀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如何保护好我们的传统,保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化,有很大的作为空间。“我认为,要让年轻人了解、认知我们的民间文化。现在,文化产业也有了很多的发展模式,如何走下去,有好多探索的路可以走。在变与不变之中,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增加大众、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在现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表示:“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古今文化交融的大码头,这其实蕴含了海派文化的特征。大时代应该出现有情怀的大作品,上海要有大情怀的艺术作品,还应该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文艺批评,才能更好地擦亮上海文化的品牌。海派文化要在当下有新的发展,就必须拆除观念上的城墙,使得各种文化在上海都有一席之地。”

跨界融合,借势互联网,文艺发展再出发

目前,上海的戏曲电影拍摄走在全国前列,上影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京剧院等机构拍摄、出品的戏曲电影达到十部左右。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均获得业界好评。

“2014年,我们受邀在美国举行了戏曲电影《霸王别姬》的首映仪式,台上是中国的霸王和虞姬,台下坐的观众都是外国的观众。我坐在杜比剧院,看到我参演的3D电影受到如此热烈欢迎,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回忆时,还是一脸的兴奋,去年刚完成的电影《曹操与杨修》在意大利、日本、奥地利、法国等国家进行了放映,也让他很难忘。“在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上,我和言兴朋先生双双获得了日本京都电影节最受尊敬大奖,这也是对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褒奖。中国戏曲电影接下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今年,我们要迎来国庆70周年,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才俊将一展风采,而京剧3D全景声电影《贞观盛世》也将于今年献礼。我们文艺人将尽到我们的担当和职责,做有信仰有情怀的戏曲人。”

“我们把国粹京剧拍成有当代欣赏价值的3D全景声电影,是依靠了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精湛表演和当今电影的新科技,在视觉和听觉上对观众形成新的吸引力。”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滕俊杰表示,今天的经典,其实都是当年成功创新的典范。今天要传承、坚持、不遗余力地发扬这种创新精神是唯一的出路。“艺术作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前人的优质内容和风骨品格,在当代继续创新、创建。唯有创新,才能突破,融合发展。福楼拜说过:‘艺术和科技其实是对孪生兄弟,他们常常在山脚下分手,又在山顶上重逢。’今天的艺术离不开科技,将两者更好地融汇贯通起来,需要我们上海电视人的不懈努力。时代给了我们这么多机会,我们要争取还时代一个奇迹。”

互联网时代,艺术的传播也需要借势新媒体。昆剧演员张军认为,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更多渠道,向年轻人宣扬传统艺术。“在过去20年里,无数昆曲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昆曲观众群体年轻化,时间和努力证明了昆曲文化普及的必要性。现在年轻人欣赏审美方式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用移动互联网了解传统艺术的人群比例在增加,这既让我们这些在昆曲传播领域坚守20年的人觉得自己是新兵,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在时代春风的鼓舞之下,我们要作更多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昆曲,了解传统文化。”

“城市发展需要文化,文化发展需要创意和创新。”上海大学美院執行院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汪大伟表示,从居民社区,到工业工厂、轨道交通、城市广场,以及大型展会等,创意设计其实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江南文化的聚集地,更是红色文化的发祥地。如何在当下的城市文化发展中,把这些文化与创意结合起来,转化为当代的文化,如何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引领当代人的生活发展,如何用文化体现先进思想,这些都是创意设计工作者们的重要课题。

传承、创新、创造、走出去、服务人民……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的文艺家虽然谈的话题各不相同,但焦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目标下,在团结创造中聚首再出发。

推荐访问:文代会 聚首 上海 再出 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