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新的途径和原则

【摘 要】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驱动力,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需要各种流派、观点自由讨论和争鸣,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探索正确的途径。艺术创新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需要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跨时空思维、反常规思维。

【关键词】 艺术创新;途径;原则

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艺术发展的驱动力。艺术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不断创新和积淀的过程。艺术创新不仅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思,而且是对艺术发展的探索。艺术创新不是模仿照搬,而是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需要各种流派、观点自由讨论和争鸣,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贯彻正确的方针,探索正确的途径。只有这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艺术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

一、艺术创新的内涵

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他们积极探索艺术的创新之路,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造就了不少艺术大师。他们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就在于他们不断的创新和变革。这些艺术大师深知创新和变革不是彻底抛弃传统,不是随心所欲的践行,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进行辩证取舍。著名画家罗工柳坚持学习前人的绘画理论和技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到手再变”。李可染对中国传统绘画情有独衷,发愤“以最大勇气打进去”,深刻理解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然后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探索中外艺术结合之路,是艺术创新题中之义。“基中可以容洋,厚今而不薄古”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吸取外来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著名画家刘海粟注意吸收西方古典写实风格及现代派艺术,吸取油画的光与色,把艺术的表现推广到色彩和其它形式。林风眠努力践行“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培养出大量的艺术人才。在探索中西绘画结合上,吴贯中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毕终生之精力把西洋绘画和中国水墨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具有水墨画的气味,在他的水墨画中具有油画的风格。水墨画《舞》、《高空谱曲》,油画《四合院》等都是成功的探索作品。正如著名教授李正道所评价的那样:吴贯中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东方情调,但又有别于陈旧僵化的中国画传统格局;他吸取西方绘画的形式结构来表现中国的意境趣味,他提倡抽象,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抽象派。

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修养。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新的历史使命,总结和借鉴古今中外艺术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探索艺术创新的途径对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创新的途径

1、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只有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文艺才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把握时代的脉膊,倾听人民的呼声,就会创作出有血有肉、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传世之作。人民需要艺术,需要丰富多彩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和艺术表演。艺术水平的高低、好坏,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艺术需要人民,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到人民中去,搜集和挖掘创作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抚育自己。这是文艺工作者正确的成长之路,也是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著名画家刘文西教授从1958年大学毕业以来,坚持每年深入陕北老区去写生,创作出大量的特有个性和气质的优秀作品。吴作人评价他为“半生清山,半生泥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黄胄为他的画展题词“泥土香,千秋芳”。刘文西从自己大半生的创作实践总结出这样的一个道理:

“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

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

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2、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

“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有优秀的精华,也包含封建的糟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应本着“古为今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反对不分精华和糟粕一起继承的“复古主义”,也坚决反对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虚无主义”。“我们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

“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3]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4]坚决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也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等待外来文艺,要以我国艺术和文化为基础,辩证取舍,积极创新,创作出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标新立异”是艺术创作的目的,但必须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5]那种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外来文艺思潮的创新和探索,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吴贯中对近年有些画家不去深入生活,不去写生,只知依据照片画画的现象特别反感,认为这种所谓的中西结合是“没有恋爱的婚姻”,甚至是嫖妓式的结合,主张中西结合不仅仅是技法的结合,而且是东西审美观的结合。罗工柳认为那种缺思想、缺理论、缺传统的艺术探索,实际上是跟在西方人屁股后面跑,把西方人早已丢掉的陈芝麻烂谷子拣起来当成宝贝,是没有出路的。

近年来,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影响较大。后现代主义美术主张否定传统美术和现代派美术,片面强调消解、解构、颠覆,走上了一条反艺术的道路。后现代主义鼓吹荒诞和离奇,力求给欣赏者最强的感官刺激。青年人思想解放,容易接受新观念。在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影响下,有些青年人向传统写实主义美术挑战,创作出不少荒诞离奇的作品。探索、创新、变革是青年一代的共识,对探索、创新、变革应持谨慎的态度,不能简单阻止或粗暴反对。有些青年人创新的胆子大,步子放得开。有的甚至不顾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追求“丑”陋,把人画得越丑越得意,把表情画得越狰狞越过瘾。如此的探索和创新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但变总比不变好,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欣赏者对一些青年人出格的探索和创新给予宽容和谅解。创新的过程往往是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缺点、错误,甚至失败。一切创新成果。也有待于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对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创新和探索,应通过正常的讨论和争鸣来解决,引导艺术探索走上正确的道路。

3、跨时空思维、反常规思维

艺术创作需要打破常规,跨时空思维。可以把上下几千年所发生的事情放到同一画面上去表达,也可以把中外地方发生的事件放到同一画面去处理。把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不相干的事情组合在一起,引申出新的意义。摄影作品《上下五千年》把舞台上演古装戏的演员和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现代观众选择在同一镜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启发。

4、博览群书,特别是专业书刊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开卷有益”。对于有一定知识、文化、道德等修养的人来说,他们具有鉴别良莠的能力,能够从别人的书中吸取到有益的东西,抛弃落后的、腐朽的因素。书看多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开阔。他们能够从大量的书刊中吸取积极的因素,并且进行思考、组合、抽象和概括,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三、艺术创新的原则

立足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需要是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进入新世纪,由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整个社会多元的审美需求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凯歌声中不断前进。所有这些,为艺术创新、艺术探索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决好的发展机遇。在当代中国,艺术创新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为了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党从支持保护文化创新的立场出发,制定了文艺发展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两为”方向确保文艺创新走上正确道路,“双百”方针是文艺创作的必要途径。

正确贯彻“双百”方针,是文艺创新的政策保证。在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历史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创新当成“毒草”来反对。为了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毛泽东同志提倡“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6]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艺术创新重要的政治保障。党对文艺的领导主要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7]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有其自己的规律,需要文艺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写什么、画什么、怎么写、怎么画,只能由文艺家们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而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干涉。

文艺创新有了政策、政治等保障,有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就为艺术创新奠定了基础。支持创新、保护创新,努力营造艺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现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的真正统一,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卷第175页,人民出版社.1999.

[2] 江泽民《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6.24.

[3] 毛泽东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卷第175页,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7页,人民出版社,1977.

[5] 毛泽东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9.

[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P783—784.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94.10.

【作者简介】

谢拓,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推荐访问:途径 原则 创新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