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比较略述

[摘要]《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近代创新性较强的一部小说。从结构、语言等叙事学角度解读《老残游记》的转型,通过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挖掘《老残游记》从传统到现代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叙事学;《老残游记》;“心态化”叙事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08106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近代创新性较强的一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予以关注,并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文章是从叙事学角度加以解读的,但为数不多。而五四小说则在对旧小说体式改变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想。针对五四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学界已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拟从叙事意识、叙事模式等方面与五四小说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深入地阐述《老残游记》的时代意义与文学价值。

一、《老残游记》“心态化”叙事模式的追求及其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季桂起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提出了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观点。“由于五四作家主要把体验作为小说创作的感知方式,并且他们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具有激情、浪漫特点的现实主义和具有现实批判色彩的浪漫主义相混合的创作方法……在叙事模式上就形成了五四小说心态化现象。”(1)这种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氛围烘托,不以故事情节为中心,而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与真实体验、自我感知的表达为主。由此,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两方面对《老残游记》中“心态化”的叙事模式因素进行探究,并将其与五四小说的叙事模式加以比较。

(一)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架构支撑小说的重要因素,历来有很多小说家都在不断追求使其变化多样、丰富多彩。考察《老残游记》,其结构安排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个旅行者把若干情节片段连接起来。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在故事情节的功能方面大大被削弱,叙事结构主要倾向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独白以及小说的诗话韵味等方面。而反观五四小说的叙事结构,不难发现,其也呈现明显的诗话特征。由此可知,古今小说都在传统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继承、发展着叙事结构的表现功能。

1.性格小说的探索

“性格小说是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小说类型,他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的小说,性格小说强调塑造典型人物,强调性格描写与性格复雜性的充分揭示,他更注重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对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尽致的揭示。”(2)在《老残游记》中,有关内心独白的片段多处出现,很容易找到性格小说的影子。例如:

“从此,有两三夜也没睡好觉,可没有前儿夜里快活,因为前儿夜里只想好的一面。这两夜,却是想到好的时候,就上了火焰山;想到不好的时候,就下了北冰洋:一霎热,一霎凉,仿佛发连环疟子似的。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里冒火,五脏里生烟;又想他一定是慢慢的制买物件,同作衣裳去了。心里埋怨他:‘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不是好,叫人家盼望的不死不活的干么呢?’到了第四天,一会儿到大门上去看看,没有人来;再一会儿又到大门口着看,还没有人来!腿已跑酸啦,眼也望穿啦。到得三点多钟,只见大南边老远的一肩山轿来了,其实还隔着五六里地呢,不知道我眼怎么那么尖,一见就认准了一点也不错,这一喜欢可就不要说了!可是这四五里外的轿子,走到不是还得一会子吗?忽然想起来,他说倘若老太太允许,他自己不来,先托个朋友来跟师父说妥他再来。今儿他自己来,一定事情有变!这一想,可就是仿佛看见阎罗王的勾死鬼似的,两只脚立刻就发软,头就发昏,万站不住,飞跑进了自己屋子,捂上脸就哭。”

在这段内心独白中,尼姑逸云与任三爷几次见面后,就对其一往情深,上文描述她思念心上人,彻夜难眠。其中,并没有大段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和铺张,仅简单交代了故事背景,而重在以内心独白来烘托人物性格,这与很多传统小说有所不同。由逸云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及灵魂世界的挖掘可以看出,她身为尼姑,本应摒除情欲,但女孩子对爱情的本能向往,对自我生命本质的勇敢追求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见,逸云这一形象的塑造从客观的描述手法上可看作是对性格小说的尝试与探索。

再来看五四小说的叙事结构。被称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的《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以第一人称写自己飘零身世和悲剧性爱情的作品。小说中,作家对主人公三郎艰难抉择的痛苦心理的描摹尤为真挚感人。而鲁迅的《伤逝》则是五四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中的内心独白堪称经典。例如: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文中对涓生的内心作了细致描绘。当涓生再次回到会馆后,内心的煎熬和痛苦伴随着他对子君的回忆和景物的衬托油然而生,这种纠结在涓生内心及自己与子君的对话中变得深沉而不可自拔。从这段内心独白看出,这不仅是其经历的缩影,也是他对自己的懦弱、自私和所作所为的后悔与痛心,于此,涓生的人物性格充分得到展现。“五四小说的心理化首先是基于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诉说自己人生感受,生命体验和心灵困境,摆脱精神危机的需求……为了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这种精神追求,五四作家必须冲破传统小说在创作模式上的束缚,打破传统小说的外在化、旁观化、讲述化的形态,找到一种适合于传达现代人精神特征的艺术形态。”(1)子君和涓生的经历与感受正是那时代的青年迷惘的真实写照。通过上文《老残游记》与《伤逝》中的片段分析可以看出,同样是内心独白,《伤逝》的描写更深入透彻。除了《伤逝》外,揭示人物个性,以性格为中心来刻画人物的叙事方式在其他的五四小说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比如,五四时期“问题小说”代表作之一冰心的《超人》,暴露了社会黑暗,探索了人生的道路。对于主人公的描写手法是不重情节的铺张,而在抒发作者对于人的主观感受,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可见,内心独白是现代小说常用的表现技巧,充分展现了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伍尔夫曾提出过一个预见性观点,即:将来的小说会与诗歌相似,不仅描写人们的相互关系,且描写精神的独白。事实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现代小说迈入了这一行列。但作为晚清小说的代表之作,《老残游记》的这些经典描写已超越了同时代很多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技巧的进步,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跨越和中西方小说技法的融合。

2.诗话韵味的追求

中国古典小说特别唐传奇以来,诗话的韵味非常浓厚。这样的形式和内容无疑受到中国传统小说中诗骚文化的影响。在《老残游记》中,刘鹗着意淡化故事情节,而注重主观抒情。“重视主观抒情、重视小说语言的表现功能,重视背景描写与氛围渲染,使郁达夫的小说以至五四作家的小说的确带有一种特殊的诗的韵味。”“主观抒情是指作家在构思时,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或意境”(3)10,即重视景物的烘托、诗句的渲染、象征技法的运用以及梦意识的巧妙映射等。如,《老残游记》的开篇:

“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来明时,看海中出日。”

开篇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故事的地点与背景。山水相应、天人合一、携酒观日,构成浪漫诗意的画面。然而,诗画的背后才是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伴随着大好景观的也是老残行走的开始。摇着串铃治病救人,老残的心中还有一丝隐忧,就是当时残败的中国。接下来,文中大段篇幅描写老残的梦境,如:

“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却是破坏的地方不少: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那旁,仍在东边,又有一块,约长一丈,水波亦渐渐侵入;其余的地方,无一处没有伤痕。那八个管帆的却是认真的在那里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关照。那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不知所做何事。用远镜仔细看去,方知道他在那里搜他们男男女女所带的干粮,并剥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老残道:‘依我看来,驾驶的人并来曾错,只因两个缘故,所以把这船就弄的狼狈不堪了。怎么两个缘故呢?一则他们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若遇风平浪静的时候,他驾驶的情状亦有操纵自如之妙,不意今日遇见这大的风浪,所以都毛了手脚。二则他们来曾预备方针。平常晴天的时候,照着老法子去走,又有日月星辰可看,所以南北东西尚还不大很错。这就叫做“靠天吃饭”。那知逼了这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他们就没了依傍。心里不是不想望好处去做,只是不知东南西北,所以越走越错。为今之计,依章兄法子,驾只渔艇,追将上去,他的船重,我们的船轻,一定追得上的。到了之后,送他一个罗盘,他有了方向,便会走了。再将这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处,告知船主,他们依了我们的话,岂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吗?’慧生道:‘老残所说极是,我们就赶紧照样办去。不然,这一船人,实在可危的极!’”

大段梦境的融入十分经典,同时也可说是主题的升华,是作者真正创作意义的所在。作家通过侧面虚幻朦胧的烘托,使当时社会状况历历在目:以船的破烂不堪映射当时社会的千疮百孔;船上形形色色、不同阶级的人一片混乱,映射当时人们麻木迷惘的真实境况。梦境中,老残等人送罗盘、指引方向的情节可暗喻当时一些爱国志士在黑暗中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和方法。刘鹗用梦意识的抒写准确真实地描摹出当时岌岌可危的社会状态。这种写法和直接揭露相比,不仅具有诗话的审美效果,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批判力量。在这段梦境中,大船、罗盘等局部意象分别有其象征和指代的现实意义。近现代很多作家对象征的创作方法关注并尝试。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象征就是“寓理于象,象征手法多样,可以借景借物言情,借鬼神、梦境来映射现实、抨击社会”(4)25。《老残游记》的续篇中也借助阴间梦境映射现实的无奈。鲁迅在《明天》中对停止转动了的纺车的描写,茅盾在《春蚕》中对象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小火轮的描写等,都和《老残游记》中的局部象征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喻朦胧的诗意背后有着更深沉的内涵。

在《老残游记》中,主观抒情的表现不仅有景物和梦境的烘托,还有诗歌韵味的渲染,通过将自创诗歌融入小说,更能凝练地表达情感。如,老残坐着无事,书又在箱子里不便取,只是闷闷的坐,不禁有所感触,遂从枕头匣内取出笔砚来,在墙上题诗一首,专咏玉贤之事。诗曰:

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

处处鸺鶹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一路走来,老残其实对很多官员的行径了如指掌。这首诗虽没有直接表达其不满与痛恨之情,但透过整首诗看出,刘鹗对玉贤刚弼等人急于做官而不择手段,导致冤案不断是持讽刺与批判的态度的。小说取得了借诗讽喻的效果。

而五四小说中,很多创作者都在诗话韵味追求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例如,郁达夫的作品就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小说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沉沦》中,唯美的诗话语言烘托出别样的意境,思想解放的一代青年却身心压抑,这一思想在文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郁达夫在笔法上十分重视对自我内心真实的挖掘。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自叙传式的写法大胆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无所顾忌地抒发主观情感。比较来看,在叙事结构上,《老残游记》与五四时期小说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可以说,《老残游记》在表达技法的诗话程度上已大踏步迈向了五四。

(二)叙事语言

叙事语言是小说中叙事者使用的语言,因塑造人物不同而千差万别。传统的白话小说中,大多数叙事者充当说教或线索引导,是出现在幕前且读者很容易感知到的主要角色。他们的语言更具有客观性。《老殘游记》中便存在这样的角色,但也有呈现个性化语言的主观叙事者。这些形象的自由与个性化的张扬正趋向五四作家运用体验和感知为主的“心态化”叙事模式塑造的人物。如:

子平问道:“这屏上诗是何人做的?看来只怕是个仙家罢?”女子道:“是家父的朋友,常来此地闲谈,就是去年在此地写的。这个人也是个不衫不履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子平道:“这人究竟是个和尚,还是个道士?何以诗上又像道家的话,又有许多佛家的典故呢。”女子道:“既非道士,又非和尚,其人也是俗装。他常说:‘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又说:‘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如和尚剃了头,道士挽了个髻,叫人一望而知,那是和尚、那是道士。倘若叫那和尚留了头,也挽个髻子,掖件鹤氅;道士剃了发,着件袈裟:人又要颠倒呼唤起来了,难道眼耳鼻舌不是那个用法吗?’又说:‘道面子有分别,道里子实是一样的。’所以这黄龙先生,不拘三教,随便吟咏的。”

这是《老残游记》中关于玙姑与男子对话的一段文字。玙姑生活在山里,身上有传统大家闺秀的影子,但有别于传统女子。如,她饱读经书,不受传统束缚,在男子面前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于儒、释、道三教的精到见解,分析透彻而深入。从她的叙事语言上,不仅见其性格,也可见从传统作家笔下的“失语症”女性到“心态化”叙事模式笔下的自由女性。刘鹗塑造玙姑这个形象,一方面是代女子、男子立言;另一方面,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是叙事模式转变的体现,即:由客观地再现人物到主观地人物自主表达。

再如,《老残游记》中的环翠本是一名妓女,在老残等人的帮助下还俗,这本来是很幸运的事。但是,环翠最后的选择却是到老姑子庙当尼姑。如:

环翠此刻忽然伶俐,也是他善根发动,他连忙跪到逸云眼前,泪流满面说:“无论怎样都要求师父超度。”逸云此刻竟大刺刺的,也不还礼,将他拉起说:“你果然一心学佛,也不难。我先同你立约:第一件到老姑子庙后,天天学走山道,能把这崎岖山道,走得如平地一般,你的道就根基立定了。将来我再教你念经说法。大约不过一年的恨苦,以后就全是乐境了。古人云:‘十月胎成。’也大概不错的,你再把主意拿定一定。”……环翠道:“主意已定,同我们老爷意思一样。只要跟着师父,随便怎样,我断无悔恨就是。”

由此可见,刘鹗在塑造环翠这一形象时,是用她的言语与行动追求本心,以区别传统的妓女与尼姑形象,也可算其“心态化”叙事模式的体现。

老残是《老残游记》中核心人物形象,他一路游走,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残对不同人、不同事的处理方式及说话态度都不同,他的身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语言和性格特征。例如,小说中,对玉贤、刚弼等为了自己急于做官、升官的人,即使别人再三提醒不要惹杀身之祸,老残仍勇于批判、谴责,甚至身体力行帮助被冤枉和受迫害的贫苦百姓;对待东造、刘仁甫等仁人志士,他却以敬仰之心坦诚相待、惺惺相惜;对待翠花、翠环等贫苦受压抑和凌辱的女子,他以博爱之心救其于水火之中。他关爱平民,不惧权贵,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仅显露其行侠仗义的性格,也表达了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正义与超然的态度。

五四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是以“个人化”方式体现,即“自语”现象。“自语的叙述话语主要传达出的是一种个人化对待生命存在与生活状态的态度,是一种个体心态的显露与敞开。”(2)鲁迅、郁达夫、老舍、茅盾等作家在这方面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鲁迅先生将这种深刻的体察化作自觉的追求,语言描写达到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佳境,成为人物语言个性化的写作典范。”(5)87由此可见,《老残游记》的叙事语言特征与五四“自语”现象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老残游记》叙事意识从传统走向五四现代小说的原因

叙事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老残游记》中的结构语言等叙事意识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并不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主体,景物描写也比古代小说有了很大进步,主要呈现出自然、亲切的特征,内心独白也更深入人心。这些特点虽然与五四小说还有一定的时代差距,但已整体创作上趋向于五四现代小说。在此,对其成因本文做进一步探析。

(一)传统小说创作的演变

传统小说更多的叙事意识是站在道德及因果报应的制高点上评判人物,从而失去了小说主题及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在叙事结构上,更多以线性结构、情节为主。如,《三国演义》以三国史实为基础,以五条线索的时间顺序建构了一个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内容。《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前半部分写人,后半部分写事的单线纵向方式,构成一个层层推进的整体。《金瓶梅》则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为中心,并行其他家庭的矛盾,构成网状结构。而在《老残游记》的文本解读中出现了区别于传统的新的因素。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代大潮,《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四大谴责小说,这些晚清启蒙思想的代表作应运而生。捷克汉学家米林娜在《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中深入探讨了晚清小说的时代价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也为小说的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随着梁启超“文学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兴起,小说的地位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关注小说、重视小说,许多作家的思维模式和创作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呈现出创作模式多样化。《老殘游记》受这一潮流的影响很大。

(二)西方文化及小说的传入

在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中,“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很多有志之士开始接受并采纳西学。林则徐、魏源、梁启超、严复等人陆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等思想引入中国,促进了很多本土新思想、新事物的产生。传播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是翻译西学。由于西方小说的传入大大丰富和改观了传统小说的观念,比如:科学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的翻译,不仅影响了中国创作者的小说内容,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小说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环境与内心独白的描写丰富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及以人物语言、动作为主的描写方式。刘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同时,他自身对小说的创作方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极强的语言功力,加之作品中语言个性化追求、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探索,种种原因使得这部作品脱颖而出。

三、结语

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开创了新的文学形态,实现了由古典的“情节小说”向现代的“性格小说”“心理小说”艺术大转换。五四时期最突出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崇尚人道与个性。而文学也在体验和践行着这一主张,重视个体情感的强烈表达。作为晚清到五四过渡的小说桥梁《老残游记》,在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叙事语言、叙事结构等叙事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向五四小说行列迈进。此篇抛砖引玉,以期在《老残游记》的研究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学价值。

[注释]

(1)季桂起.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0103.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7180.

(3)季桂起.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施军.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诗学践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季桂起.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季桂起.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诗学践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施軍.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冉茂易.鲁迅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化例说[J].语文知识,2002(8):2930.

[7]尹柞鹏. 〈老残游记〉的三个女性叙事结构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3135.

[8]刘春芳.〈老残游记〉语言表述的“话语个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1(7):132135.

[9]赵卓.中国小说叙述语言的叙述风格——中国小说语言美学系列之三[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12):7478.

[10]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5(2):2329.

[11]韩雄飞.承继 借鉴 新变——试论《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03104.

[12]刘鹗.老残游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献英

"LaoCan Travel Notes" and"May 4th"Novel"Mindset "Narrative Pattern Comparison

ZHANG Shuang

(Liberal arts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157011,China)

Abstract:"the LaoCan travel notes"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big four condemned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And it is also the most innovative modern fiction novel.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childe "LaoCan" and transformation,and talk 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May 4th novel""mindset "narrative pattern, and then dig the "LaoCan journe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meaning and literary value.

Keywords:narrative; "LaoCan travel notes";"Mindset "narrative mode; To compare

推荐访问:老残游记 叙事 心态 模式 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