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的节律感

摘要:秩序是艺术作品形式感的因素之一,秩序的梳理与审美的理性,形成了秩序的节律。书法作品中的节律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创作题材的选择通过作品的形式对前两者的体现,本文以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分析对象,探寻作品中所蕴含的节律感。

关键词: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节律感

秩序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如花开花落,潮起潮落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受人类意识的影响也不会受人类行为的干预。花在特定的季节,也就是说在适宜的温度下盛开,在合适的时光中落败这是植物在自然界中的规律,是不变的,但人类的一些违背自然的举动导致气候的变暖,无形中也在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花也许会过早或迟来的开放,但一定是在最合适的温度下尽情绽放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它必定有最扎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演变,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字体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时人的审美使得字型有所创新或是嬗变,但都离不开千古流传的用笔,说的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秩序。

(一)自然规律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于无法理解的社会和人文现象,人们都会到自然界中去需找一些答案。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自然界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天人合一”成为中心议论的话题之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与人完全融为一体。自然界中的规律与人伦道义以及人类的日常活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在书法作品中感受到的节奏感、张力的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在品评书法作品时,能够从内心产生共鸣,与隐约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

(二)风格变迁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时代的审美趋向也必然会对作者产生影响,欣赏观念的衍变牵扯到书法的创作史、批评史、作家史、作品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拥有丰富鉴赏能力的品评者能够根据作品判断出作品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时代风格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是创新,创新必须要在规律上进行创新,也是基于书法的基本规律的。每个时代风格受到当时经济、文化的冲击所碰撞出来的新兴艺术,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法艺术在不断的进行革新。对于张怀瓘书法的欣赏观以及三品的标准,每位书家的理解不同便导致了风格的不同。每个人都知道品评最佳者为“神品”,但每个人心目中的“神品”又不尽相同,一个相同的概念掩盖了不一样的含义,但也正是这不同含义才构成了书法的风格变迁史。

(三)审美情趣

人类的生活与文字的书写拥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字是惟一能够成为表达人声表情功能的事物,书法与音乐也相近之处,音乐将文字通过音频的方式。让听众在听觉上产生刺激,好的音乐能够让听众产生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感受,书法将文字通过书写的方式展现出来,运用了视觉形式,观者首先通过作品的形式来感受作者的性格特征与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字内容悠闲散淡,书写风格潇洒飘逸,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拥有代入感,能够感受到古时文人才子在竹林中流觞取水,诗词歌赋,好不雅致。又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整幅作品气势磅礴,不细看文字就能够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奋笔疾书之态,再看书写的文字内容,作者的愤懑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富含感情的作品对观者总能够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刺激。引发情感积极态度的作品具有正价值,反之则为负价值。

欣赏史为我们建立了审美的标准,在理论基础上将审美类型中具有规律性的,本质的原理部分概括出来,总结出古时艺术家们审美的标准。我们不能说这些欣赏法则是绝对正确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被打破重组,但很多基因是依旧存在的,就如书法一书中的欣赏活动的准则,它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人质疑它,但在时代积累下的产物必是经受住质疑的,在审美建立的过程中会受到时代的各种局限性,但基于审美习惯的本身它所具有的合理性使得审美意识愈加巩固,在长期以往的延续下,不断进行升华最后成为传统的审美观念。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创作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已经有三年多的背景之下。王安石变法的后期,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变成了两格派系之间的斗争,苏轼因为不满两派的权贵之争,选择了中立之态。“乌台诗案”是对苏轼的诬陷,使得苏轼在黄州的三年中心中始终充斥着愤懑、屈辱以及失意之感,他将所有的情感通过诗词,用笔墨将它们倾泻而出,由此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的佳作。《黄州寒食诗帖》中的两首诗语言畅晓,通篇文字来看,感情沉郁,“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沉着、均净,行間距离比较宽,给人一种疏朗的感觉,但是这只是表面上带给我们的平静感受,几处强劲有力的折笔是个别字所形成的对轴线是偏离的,好像在暗示作者内心的不安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笔势慢慢展开,运笔的速度也在加快,开始严谨的线条也变得随意起来,无可奈何的心情从笔端流露出来;“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作者对海棠的怜惜之情也隐隐在寄托着对自己身世的迷惑之情,情感的触动也使他行笔的速度慢慢放了下来,线条变得更加厚重,字体也显得略大。

第一首诗作者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很有节制的感情,在第二首诗中,感觉便显得拥有更加浓厚的色彩。“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沉重的笔触,欹侧的结体,与作者动荡的心境相结合,凶险的境遇让他不能够发泄掉心中全部的愤懑之情,因此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转而变成凄苦的倾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迸发出来的情感无法遏制,这几行字迹或局促,或是开张,亦或是拙涩顿挫,或者流走不羁,书写线条的空间节奏和运动节奏剧烈变化,使人在观赏时内心能够感应到作者在当时的一种心境,同时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之感,“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一个点画都包含了分量感,字里行间仿佛充满了作者的无限悲哀,似乎是泯灭了作者一切的希望,不过线条凝重厚实,仍然表现出作者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能够包容一切的君子气度。这种非凡的气度来自于作者豁达的天性,还是自我对人生的信念,或者是对君王能够“明鉴”期盼,或许正是这一切让苏轼创作出了流传百世的佳作,也让人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膜拜于他有感而发的同时所体现的精湛技法,使得后人拥有优秀的典范作为文学与艺术的研究。

《黄州寒食诗帖》在苏轼的作品中是最为卓然的,数百年来都受到读者观者的推崇,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作品中的文字内容给人以心理上的冲击以及书写技法上的精湛供后人膜拜。线条是书法艺术唯一的形式手段,文字内容是书法作品的题材,线条和文字内容都可以单独创造出意境来。对一件书法艺术作品来说,除了线条上的丰富变化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词藻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有意无意的触及读者观者的心,文辞的表达是叠加于线条的意境之上的。

书法艺术作品中的节律感还来自于品评者在性格、修养和生活经历,在审美经验积累下对艺术作品做出细致的分析品评,在对《黄州寒食诗帖》中诗句用笔的分析表达的是众多的感受方式之一,但是作品中意境层次丰富的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的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得作品传递给观者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还有这种激情在产生、变化的过程。情感的产生、变化的过程与人们在生活中的经历相契合,体现在作品中,便显得自然与真实,将人们引入意境的深处。

《黄州寒食诗帖》丰富的意境反映在作品的形式上,有些书法作品在线条的排列和表现上太过于规律,速度与字的形态上也缺少变化,显得无层次感。在《黄州寒食诗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作品中有着不一般的布局与章法,作者在书寫时的速度,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疏密,字的大小、欹侧变化,全无程式可言,但却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表现出了法度内的佳作。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中,没有预先构想情感和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作者最单纯的情感状态与自然的作品形式。正是这种理想的创作状态,对形式的要求少,得来的却是最独特的。这种独特的形式,源于不可预计的情感表达,即使是同样的生活感受所引起的情感,每一次都会是不同的。书法作品中题材与文字内容与生活中的体悟进行统一,这是作品拥有意境的前提,情感与形式的丰富导致了作品层次的丰富,作品寄托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从而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意境,这类作品是最为独特的。

题材是创作的前提。《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但墨迹却缺少了层次,行列都是均匀整齐的,使人感受到了罗列之感,下笔虽然精致雍容但是未有表现出文章中飘逸的情感,或许此帖是为人所书写的,在点画、字体上都力求妥帖,使得作者无法肆意挥洒。这种脱离了生活感受过多的专注于形式的情况,使得线条的感情色彩与字体结构更加规律化,陷入到某种程式中去。

在书法创作中不应偏重于形式,必须对形式的熟练把握作为基础。形式的掌握需要有才能与经验的积累,需要通过长期的严格的形式感训练,因此有许多人在书法形式中积极的探寻,研究了一生也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忘却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无法将生活感受倾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就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反面,他们也就无法体味到题材与生活感受对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含义了。书法作品中的美是包含形式与文字内容两项要素的。能够在艺术技法上做到极致是一个书法家的毕生所追求的,与此同时书写的文字内容也体现了一个书法家的文学修养,文学涵养也是艺术家在追求技法之外的另一项毕生的追求。因此,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包含精湛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文学的意境美。书法的欣赏不单单是只是书法艺术的欣赏了,而是书法加上文字的欣赏。如此看来,书法艺术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似乎是超负荷的艺术形式了,它需要作者同时具备精湛的书写技能与深厚的文学功底。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书法技艺与形式欣赏到书法的意境美,通过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来感受到文学的意境美,两者的融合才能够使观者在视觉与内心同时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孙楚春. 形神兼备 尚意写情——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思想艺术特色[D]. 黄冈师专学报, 1993.

[2]许日良. 试论书法艺术的意境[D].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5.

[3]左国华. 苏轼书法的美学思想[D]. 新西部(下半月), 2007.

[4]李述善. 诗书双璧 意炳千秋——读苏轼《黄州寒食诗帖》[D].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5.

[5]邱振中. 形式与表现——艺术学与书法美学的有关命题续[D]. 新美术, 1986.

[6]张永锋. 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简论[D]. 书法赏评, 2009.

[7]周贵清. 书法艺术“天人合一”美学意蕴探究[D].南昌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秦桑凤;1993年12月9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常州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方向

推荐访问:节律 苏轼 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