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村史氏父子的传奇故事

“再过些日子,农场的玉米就要收获了。收获了的玉米,直接运往村里的华星药厂。因为玉米淀粉是制造红霉素、青霉素的主要原材料。”村民张桂龙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刘庄村的工业现代化发展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农业采用农场式管理,亩产粮食持续保持500多公斤,生猪存栏数1 000多头,高产奶牛200多头。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科学种田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刘庄的村民都享受上了免费供应粮、油、肉、蛋、住房、教育等42种福利。

这就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史氏父子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演绎的一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传奇故事。

解放前的刘庄是一年饿死60多口人的村庄。1952年,22岁的史来贺以全票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史来贺带领乡亲们历经十几个冬春,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土地,修整成了4块方方正正的大田,为刘庄日后的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时的千亩棉田平均亩产53.5公斤,人均收入五六百元。尤其不可思议的是,1976年刘庄村年产值71万元,这个数字在改革开放前曾震惊全国。改革开放后,史来贺更是恪守“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要外部支援,三不向群众摊派”的原则,带领全村父老“白天干棉粮,夜间盖楼房,抓商机,找市场,开商场,办厂房”,把解放前的贫困村变成中原首富村。进入21世纪,工农商一体化的发展让刘庄经济再上台阶。史来贺践行了自己“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的人生感悟。

史来贺去世后,儿子史世领接过了父亲的旗子,当选为刘庄村党委书记。史世领是史家长子,1955年出生,1982年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1985年任刘庄华星药厂厂长。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善动脑敢创新。一次耕地时,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史世领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买着,心里很着急,与司机把坏喇叭拆下来试着修理,谁知鼓捣了两天,竟然修好了。这下子史世领来劲儿了,他想,现在市场上喇叭奇缺,供不应求,要是刘庄生产喇叭,保准能行。说干就干,史世领到村办机械厂专门负责研究制造小喇叭。

制造小喇叭完全不同于修理小喇叭,要掌握小喇叭的原理,还要加工原材料。那时,机械厂刚建立不久,设备简陋。为了尽快生产出小喇叭,史世领与技术人员一起连续加班加点,三天三夜不睡觉,认真琢磨生产喇叭的办法,反复改进模具,终于成功试制出小喇叭。开始时,一天只能生产1对,几天以后,可以一天生产5对了,接着又增加到一天生产10对、20对、100对……一年生产3万对。刘庄的小喇叭可与上海生产的小喇叭相媲美,畅销全国各地,为工厂赢得了利润。

1986年5月,刘庄人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设备的华星制药厂建成投产,“能人”史世领成为负责人。企业成功生产出红霉素、青霉素系列几十种成品药和药产品原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华星制药厂目前已是刘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截至目前,刘庄实行的还是纯粹的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的利润属于全体村民。所有18岁以上、68岁以下村民全部安排工作,90%的村民在华星制药厂等企业上班,只有19个人在村里1 050亩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村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每天记工分,工资年底发,每人每月的收入差别不大。

2004年,温家宝总理到刘庄视察,对史来贺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史世領说:“你们新班子,一定要继承史来贺同志的遗志,把刘庄建设得更好。”如今的刘庄村,给温总理和老史书记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央视7套《乡约》栏目供本刊专稿)《乡约》栏目网站网址: Http:///program/xy/01/

推荐访问:父子 庄村 传奇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