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意义

摘 要: 启发式教学由孔子首创,对现行教育教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解读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条件,即课程条件、教师条件、学生条件。继而分析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愤、悱”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启发式教学的“三部曲”;适时、适机启发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 愤悱 启发式教学 现代教学

一、对孔子“启发式教学”文本的解读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来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笔者重点分析一下“愤”“悱”“启”“发”。“愤”,这里指的不是气愤的意思,而是说学生的好奇心处在一种十分兴奋的状态,甚至废寝忘食。学生通过努力产生困惑又难以解决,处于郁闷、焦急和不安的矛盾状态。因此,“愤”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十分饱满同时又对产生的困惑不得解的状态。“悱”表示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出现概念,即心中的话说不出来,很难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愤”和“悱”表现出学生正处于学与思的过程。“启”、“发”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引导、点拨或者直接传授,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疑问,当学生处在“愤”时教师适时地启示、点拨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认真思考,进入下一状态——“悱”,教师再适时点拨,将知识告诉、传授给学生。

学生的“思”对应教师的“启”,学生的“学”对应教师的“发”。学与思是相互结合的。学生通过努力,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习新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孔子并不会立即纠正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出错的地方得到答案。倘若学生的回答自相矛盾,他会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帮助学生改正原来的错误,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发生条件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用启发式教学,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用好启发式教学,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被启发。启发式教学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倘若条件不具备那么实施启发式教学会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1.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条件

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知识的整合,形成体系。综合性课程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展开,层层递进。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后面一个问题建立在前面一问的基础之上,遵循学生的认知發展规律,便于学生启发和发散思维。另外,课程的安排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启发式教学的教师条件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启发式教学更能够促进教师主动作用的发挥。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非主宰地位。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教师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水平,打破思维定式。当学生思路发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思路及时收回来,做到能放能手。总之,教师通过自身饱满的精神、积极愉悦的情绪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启发式教学的学生条件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启发式教学对所有学生并非都适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基础,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将难以得到很好的回应。如果学生不愿意理解这个问题或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么教师的启发就失去了价值。

启发式教学下学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学生必须要有民主意识,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听从老师的指挥,学习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害怕出错。所以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有主人翁意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2.在启发式教学下,学生应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孔子在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时便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据朱熹解:“愤者,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①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艰难困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尝到喜悦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同学的尊重而感到自豪。3.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用认知主义观点看待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将新知识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产生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才能更好地发生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正如孔子所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并不适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否则启发式教学很难实施。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和提升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愤、悱”的前提下,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三、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实践

1.“愤、悱”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前面论述了启发式教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一触即发。这时的学生如同即将点燃的蜡烛,只需要借助一点点风就能形成燎原之势。学生处在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又不能准确表达出来的状态。这时,教师作为学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认识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愤、悱”为教学前提的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积极思维,不断地自我理解、自我消化、自我吸收,启发式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作用。倘若学生不愿意学习,那么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启发式教育还强调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当学生遇到困难或烦恼时,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

2.启发式教学的“三部曲”

启发式教学下,教师并不是“抱着走”,而是充当着拐杖的作用,“扶着走”。“扶着走”在不同学习阶段具体做法也不同。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扶着学生前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以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必要的时候搀扶学生走;当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知识以后,教师只要看着学生自己走。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三个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习知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变知识为学习能力;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举一反三。

3.适时、适机启发学生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大胆猜疑、调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点。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过程而定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当学生内心处在困顿不解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学有所获。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说问题越多越好,而应当明确启发式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是很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当然不属于启发式教学。

迟春芳认为,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要把着眼点集中在教材难点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巧妙创设提问情境,力求新颖有趣,同时,提问方式要恰当。当然启发式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并不是处在对立面,并不是获取知识的来源只有启发式教育,有些机械化的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识记掌握。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点燃思维的火花,以达到训练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从而实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4.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气氛过于松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很难集中到课堂上。课堂氛围过于紧张、严肃,学生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同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只有民主的、和谐的课堂环境,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观点恰当地点拨而不是求全责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发言,去讨论,去争辩,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课堂氛围紧张又和谐,才能使得启发式教学获得最完美的效果。

教学民主指的是民主的教风和民主的学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教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闻道有先后,只是比学生先具备和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在很多方面,学生可能超越教师。笔者在过去教学经验中发展,在知识方面可能比学生掌握得多,但是学习以外的事情似乎不如学生,比如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学生往往超越了教师。因此,教师只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可亲又可敬,而不是敬而远之,启发式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注釋:

①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8.

参考文献:

[1]寇敏娟.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01):4-7.

[2]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1):57-58.

[3]李德勇.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8,28(06):98-101.

[4]姜同.启发式教学十谈[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02):22-26.

推荐访问:孔子 启发 意义 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