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师自我效能与学生体育兴趣提高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本文从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入手,阐述了提高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动因机制,以及其自我效能的提高对学生体育兴趣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自我效能 体育兴趣

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需具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与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体育教师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要使体育教师的心理状态符合要求,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效能。

一、体育教师自我效能及其提高的动因机制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自信程度的评价[1]。

(一)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自我效能对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

施文忠老师和阎健老师(2002年)对364名中学体育和非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比较研究得出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文理科教师,文理科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高于体育教师。江宇(2001年)通过对264名体育教师的研究,探讨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归因、成就动机与其教学监控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学效能各个维度存在着显著相关,与成就动机中趋向成功这一维度存在着显著相关,与趋向失败这一维度不相关[2]。通过这些研究表明提高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对创造最佳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提高的动因机制

1.自我效能的主体性

自我效能理论是关于主体自我的现象学理论。它在自我系统调节自身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发挥着主体的能动性,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以及行为成就。高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坚持更长的时间,获得更高的成就。落实到体育教师身上就要求他们在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特征,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之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得到身体的锻炼,更能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

2.自我效能的认知性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它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性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不是毫无根据地凭空做出的,而要以一定的知识或信息作为基础[3]。有关个人能力的信息只有经过选择、比较和整合的认知加工才能形成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其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积累认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身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善于积累总结自己在生活和教学工作中点滴,进行认知加工,升华为提高自我效能的动因机制。

3.自我效能的动机性

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到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的功能的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因此,自我效能是有着近似于动机的功能,可看作动机或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的中介[4]。利用这点,对教师可采用动机激励的办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例如自我效能本来就不太高的教师可先采用外部动机激励法,以一些物质奖励诸如全勤津贴、升级加工资等作为外部动机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从而使其积极投入教学。当自我效能到达一定高度时,采用内部动机激励法,以一些精神层次的奖励作为追求目标像优秀教师称号、优质课评比等,这可以使体育教师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甚至进一步提升其自我效能。

4.自我效能的情感性

自我效能高低不仅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且它也反过来影响着个体面对要处理和应对的情境、任务的情绪状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而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体育教师经常置身于体育活动中,这不仅能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观念已成为现代体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1999年广东省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检测分析如表1,

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9项因子分除“强迫”、“恐怖”两项略高于常模的相对因子分外,其余均高于常模相应因子分,其中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情绪调节能力均高于普通常人水平[5]。

二、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提高与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关系

(一)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面对21世纪教育理念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课上学生对兴趣浓厚的运动再苦再累也享受其中;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好的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其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教师自我效能的提高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他们的课堂情绪状态、授课技巧及与学生的交流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这些都与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6]。因此,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学习状况等各种因素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这种期望形成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期望又转化为兴趣,最后表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期望。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nthal,R、&Jacobson,L.)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7]。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并且由于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运动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因此教师的高自我效能感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更便于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三、结论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教师是影响其兴趣产生诸多要素中重要的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自我效能,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体育教学工作,尝试多种教法去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建江.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M].心理科学.1992.6.

[2] 刘春燕,殷小川.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15.

[3] 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O.76.

[4] 班牡拉著,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89.

[5] 刘淑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5.276.

[6] 郭媛.浅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与培养[J].教育与管理.2007.3:35.

[7] 陈朝新.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4:81-82.

推荐访问:浅析 效能 体育教师 兴趣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