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教师角色

内容摘要:教学中,对于同一文本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老师可以是一个倾听者、是一个领导者、是一个思想者。

关键词:文本对话 教师角色 定位

文本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思想的表达。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文本,学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既有学生知识的差异,也有学生情感体验的不同。那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对话过程。作者创作文本,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而师生通过自己的解读,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头脑中的体验。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讲解自己体验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比较、鉴别,看看自己与教师的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鉴别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知道结论。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很多同学不理解,他们说:“边城的景色美是美,但是没有现代气息。”还有的同学说:“翠翠的爱情太含蓄了,而且翠翠十四、五就谈恋爱,是不是太早了,她不上学吗?”对于这些疑问,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思考,然后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指导他们去理解沈从文的写作目的。引导他们和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更深入地理解文意。

第二,我觉得语言是语文的核心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能自觉地品评语言,使学生通过品析来走进文本深处。语文的人文价值是由语言来负载的。如何引导学生品评语言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营造氛围,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诵读的指导重在节奏与情感的准确把握。郭沫若先生说:“节奏是力与时间的组成。”它不是纯粹的技巧,而是建筑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比如《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那一段,白居易用语言描述了三个乐段的变化,读到“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要急促而高昂;读“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要幽微而繁密;而读到“冰弦冷涩”时要缓慢而着力;“凝绝不通声暂歇”后要有个七、八秒的停顿;“银瓶乍破”后要高昂而强烈。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咀嚼语言,以此为切入点,向文本深入探索。尤其是一些诗歌,可以抓住主旨句中的重点词语展开讨论,加深理解。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沦落”,来体味作者同病相怜之感;“只今惟有鹧鸪飞”中的“惟”字,来体味昔盛今衰的沧桑感。

第三,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调动感情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文本同学生火热的生活联系。比如《氓》这课,由于时代的久远,同学们对当时的夫权制度很不理解。于是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女主人公在现代,她在遇到家庭暴力时会怎样做?”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她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有的说:“她可以找一些妇女组织,寻求社会庇护。”又有的说:“可以到法院去告他故意伤害。”我再引导他们和诗中的情节做比较,理解了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丈夫掌握了绝对主动权,所以当丈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也只能“躬自悼矣”,深刻认识到奴隶制时期妇女受到的束缚。更深入地领会到了文章的主旨。

第四,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钱理群先生认为:“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其实钱先生此话也道出了与文本对话之根本。于是在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意识。因此我经常用一些小专题,小讲座,小讨论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学了苏东坡的《赤壁赋》后,我就以“山水——文人的精神家园”为题,搞了一个小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写成小论文。学生积极准备,查找资料,效果很好。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写作能力,还深入地领悟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可见,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他要是一个倾听者,善于倾听学生不同的见解,包容学生的特别的看法;他要是个领导者,领导学生遨游于文本的世界中,品味它,鉴赏它;他还要是个思想者、哲学家,为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建造丰富的“精神家园”。

沈阳,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推荐访问:过程中 文本 生与 角色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