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宝玉的佛教观念

摘 要:宝玉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成长就是对佛理逐渐明悟的过程,从因缘而起的今生到明心见性逐渐了悟,再到破除对现实的执念,去追求来世的圆满,纵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一生,处处体现着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思想;因缘而起;明心见性;专在破执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在隋唐达到巅峰,随后便开始衰落,直到宋朝开始复苏,但是再也恢复不到当年的兴盛。但佛教在中国经过了1600多年的发展,早已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佛教思想凸显在小说的方方面面。本文便以宝玉为视角去简析《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一、因缘而起——分离聚合皆前定

缘起论是佛教认识世界的一个根本观点,这也是它与相信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的唯心主义、无神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区别。佛教认为,缘起论是世界的终极原则,佛陀成为佛陀的原因在于他悟出了缘起法的基本真理。起源的原因,也就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共同的因果联系,并且都是由于某些条件而产生的。《杂阿含经》中的四句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佛教缘起论的经典性提法。宝玉和黛玉今生爱情的缘分便来自于前世的因——木石前盟。在《红楼梦》中,现世是宝玉的赤瑕宫神瑛侍者和今生是黛玉的绛珠仙草一见如故,并且用了极大的笔墨从开篇便去铺设她们二人之间的种种缘分。而相比起宝黛的种种前缘以及今生相遇,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与众人相见的情形却是略略几段带过,丝毫不提及宝玉与宝钗相见的情景,更在第五回[终身误]中明确的写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可见王夫人与薛姨妈极力撮合的“金玉良缘”非但没有前世姻缘,而且即使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之后,夫妻和睦,婚姻也有名无实,宝玉始终放不下黛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履行了对黛玉的誓言。而由于绛珠仙子下凡是要还泪,因此,自黛玉进贾府之后,所有的眼泪皆是为宝玉而流。这也正是前世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缘,才有了宝玉黛玉今生的种种际会。唐代元圭禅师有云:“佛渡有缘人。”宝玉自幼在贾母、王夫人的熏陶下便与佛有缘。宝玉与宝钗听戏,听了《寄生草》之后,便欢喜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并仿写了一偈填了一只《寄生草》,此后便是佛根深种。后来更是对黛玉许下了“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誓言,并不断重申表明决心。此后,宝玉所说的话带有禅机的更是随处可见。正是随着宝玉对佛理解的不断加深,宝玉出家便是与佛缘渐渐加深的结果。

二、明心见性——痴儿终究了悟

禅宗有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的顿悟思想中,重视的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精神。宝玉对黛玉的爱情,也是经历了很多个阶段,从朦胧到逐渐自觉的。贾蔷和龄官的爱情,使一贯养尊处优,处于众人关注焦点地位的贾宝玉感觉到了冷落,沦为了配角。这也成了贾宝玉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首先是尴尬。宝玉想要听戏的却被龄官冷淡的拒绝,变得羞愧难当,自己被人厌弃所以只能走出门外。其次是好奇。贾蔷带了一只会唱戏的鹦鹉哄龄官开心,使想要听戏的宝玉一门心思的想要知道他们两个是怎么回事。第三是探求。耳闻目睹了两人间满含深情的吵闹,宝玉不禁“痴”了,宝玉本就是个情种,设身处地的体悟让他对爱情开始懵懂。然后是感动。当宝玉明白贾蔷和龄官的爱情之后,宝玉不禁被这段真挚的感情所感动,因此心底一面暗暗盘算,一面痴痴的回到怡红院中。这种“痴”就是宝玉被贾蔷和龄官的深情所感动而不能自已的表现。最后是顿悟。当目睹了龄官对自己的冷淡以及蹲在地上画“蔷”以及对贾蔷的深情之后,贾宝玉恍然大悟,每个人都有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半。因此,自己以往的心愿即死后要让所有姐妹为自己痛哭,用眼泪使自己的尸体漂浮起来的理想是那么的幼稚可笑。他终于明白,此后人们各自得到属于自己的眼泪而已,而且明白了今生种种因缘皆是命中注定无法强求。第六是期望。在顿悟之后,宝玉自然的会对属于自己的情缘产生期许:将来葬我洒泪者是谁呢?这样的心理历程,如果与之前宝玉想要全天下女子为他哀哭的理想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宝玉的爱情观从朦胧自发逐渐清醒自觉再到恍然大悟。而一旦恍然大悟,当宝玉认识到黛玉就是自己今生唯一的时候,宝玉对黛玉的爱情便无比坚定,甚至天人永隔也未曾改变。经历了与黛玉的爱情,又见证了红楼梦中诸多女子的爱情,宝玉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黛玉才是自己人生的最后归宿,因此,宝玉可以最后撇下红尘,毅然决然地去完成他对黛玉的承诺。

三、专在破执——因空现象,自色悟空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假的“有”,由于因缘而存在。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洞的,空便是万物的现实和真相。“空”贯穿了整部《红楼梦》,在这里,人类世界的本质被精辟的揭露出来。《红楼梦》第一回便道出了人间的本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而佛教万事皆空的教义是专在破执。宝玉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宝玉不仅是与黛玉的恋爱者,也是红楼梦中男女爱情的见证者。虽然红楼梦中的痴情儿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很少,宝玉和黛玉最后也没能长厢厮守而是天人两隔,但并不能因此来否认他们当时存在的意义。宝玉出家,即使此刻宝玉与黛玉已经阴阳两隔,可是时间非但没有冲淡宝玉对黛玉的眷恋,反而让这种感情越发醇香。《红楼梦》的结局并非刻意引导我们沉浸在对美好青春,百年望族毁灭的伤心中,而是劝人放下,从而觉悟。《红楼梦》虽然逃不过“空”的结局,但是看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阶段和生命历程,便会发现他们也不枉此生。《红楼梦》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希望。在整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发现,度化男性的是跛足道人,比如度化甄士隐、贾瑞和柳湘莲,度化女性的是癞头和尚,比如度化林黛玉,只是唯独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因为佛教讲究轮回和来世,先在世界上的苦难和折磨实际上是善行功德的积累,只要修行深厚,下辈子转世就会得到善果,拥有幸福的来世。癞头和尚度化的女性都是有来生的,而且來生是会幸福的,因此,曹雪芹相信,林黛玉来生也会是幸福的。因此,痴情的贾宝玉不当道士,不要长生不老,而是选择出家坚守对于林黛玉的承诺,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之所以贾宝玉要遁入空门,是要用余生的苦难换取来世的幸福,为的是和林黛玉共度来生。宝玉出家,不是为了绝情,而是为了爱情,是为了追随被和尚度化去的林黛玉及其一干女孩。既然女孩子们都是被和尚度化的,那么,宝玉肯定也是要为了追随那些女孩子而做和尚的。所以,贾宝玉出家为僧也还是个情僧。因此宝玉之爱,无论如何泛滥,总是充满了悲悯,此乃大用情大觉悟大超脱。佛家看穿,并非不情,而是情极。无论是素昧平生或是仅有一面之缘,还是长厢厮守抑或情定三生,宝玉对身边的女孩子都是极为珍重的。这种珍重,是对于缘分的一种珍惜。宝玉怀着感恩之心,珍惜着此生每一位和他有缘的女子,不论缘深缘浅亦或是有矛盾冲突,他都是珍重的。一切今生之缘,无论是善的恶的、情的孽的,都是来自前世的因缘。宝玉对于一切女性都心怀善意,体现的就是佛家的这种普度众生的爱念。

总之,宝玉因为机缘巧合于今生结识了黛玉及一干红楼梦众女子,又从对诸多红楼梦男子女子的爱情见证中明心见性,逐渐认识到只有黛玉才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最后在于黛玉不能与之偕老后自色悟空,破除了对世界的执念,去寻求来世的解脱。宝玉的一生,是与佛结缘的一生,也是由懵懵懂懂到大彻大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娜.《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13.

[2]余渊.《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探讨[D].安徽: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4.

[3]王美春.论余国藩的《红楼梦》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6.

[4]贠娟.《石头记》第五回中的佛教思想探究[J].语文学刊,2013.

[5]许佳佳.略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J].堪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6]褚国香.论《红楼梦》中女性悲剧与佛教的关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

[7]赵毅.《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J].学海,2008.

推荐访问:佛教 观念 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