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明万历年中条山栖岩寺佛教发展的理念

【摘要】永济博物馆藏《栖岩寺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木雕版画,记述了明万历十年(1582)栖岩寺启建水陆道场的因果、仪轨及讽诵的佛经,是研究该寺在明万历时期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栖岩寺现存的佛教木雕版画反映了明嘉靖蒲州地震后重建栖岩寺原下寺的佛理发展,彼时寺院规模骤减,正处于汉地佛教与该寺自身发展的衰落时期。

【关键词】永济市博物馆;佛教版画;明万历年;栖岩寺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在晋、陕、豫黄河大拐弯处怀抱一处壮观的塔林,这即为南北朝“河东诸寺胜赏之最”——栖岩寺遗址,现存唐、宋、元、明、清佛塔49座,已修葺21座。栖岩寺地处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中条山巅,依山面河,风景幽雅,为河东较早建立阿育王塔的地方,北周建寺,兴盛于隋唐,抗战时期被毁。永济博物馆藏《栖岩寺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木雕版画,记述了明万历十年(1582)栖岩寺启建水陆道场的因果、仪轨及讽诵的佛经,是研究该寺在明万历时期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栖岩寺雕版文、画释解

栖岩寺木雕版画,长153.0厘米,宽30.0厘米,厚3.0厘米,重9.050千克,一端残缺,局部开裂,为双面阳雕,版文保存较为完整,画面线条流畅。正面左文右画,地藏菩萨坐像及胁侍明道和尚、大辨长者立像居中,其右为秦广大王、初江大王坐像。背面为宋帝大王、阎罗大王、变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坐像,每王均有名称与其功德释文。其左版文:

隶书:启建预修生七延龄保安酬经缴愿念佛往生疏据

九叠篆:南瞻部洲

楷书:大明国山西平阳府蒲州僧正司栖岩寺秉教看法经事沙门僧:今据本居住清,奉佛三宝,酬经缴愿,预修生七,设供水陆,答天谢地,报国祐民,账济孤魂,招荐祖祢,延龄保安,均利吉祥,礼忏道场,秉庐信等。是日盥頮,五体投地,一心仰叩。

大觉府鉴,凡情伏为保安,自伸本命相月日时生切念,四缘聚体,五蕴为躯,忽从假合,而成执作,坚牢之想。今则身居幻世,犹水月之非,真迹寄浮云,类空花而不置。欲出苦渊之巨浪,须凭道筏以乘危。是以预作良因,蠲除苦果,生前作福十分,全收殁后追修七中,获一所以集现世之功德,为当来之诀梁伏凭灭之根,得护真常体。由之于万历十年月初一,寺诰号诚心,遂命僧人在于本境讽诵大乘五绝般若真宗诸品经咒二载。今则经数难用,尚有良愿未酬。谨卜今月日,恭命僧乘云集净地,启建预修生七均利吉祥水陆礼忏道场,三昼夜于内焚香献果,设食焚灯祷释迦之慈尊,演利济之妙典。今将所作良因,一一开列之后:

修奉水陆清净香斋百二十分;看念大方广佛华严经;看念大金光明最胜王尊经;看念大方便佛报恩殊胜王经;焚化云驭金银千张宝券等分。预命寺僧人看念大佛涅槃尊经;看念大土生心地观经;看念大乘诸品经咒;道场圆满回向佛果功德。

“念佛往生”指持念阿弥陀佛之名即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中国净土宗主要修行方法,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一生造恶之凡夫身亦直往生于极乐也。“预修生七”,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主要阐述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劝说修斋功德。凡属善人寿终时候,便由阴差带引,或者登天堂,或者转生富贵家庭。如果功过两半的世人,死后送十殿阎王,仍投人世,再做普通凡人。在我国一般民间信仰中,地狱思想深受佛教影响,尤其受“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影响最深,故视地藏菩萨为地狱之最高主宰,称之为幽冥教主,其下管辖十殿阎罗王。“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法,也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水陆法会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为基础,救拔诸六道众生,并广设坛场,使与会众生得以其因缘与根器,至各坛听经闻法。故在法会中所供养、救度的众生,范围相当广泛,因此,集合了消灾、普度、上供、下施诸多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栖岩寺所存木雕版画充分利用明代地狱冥界、往生极乐净土世界的佛教理论来记述水陆法会举办的报国祐民,账济孤魂,招荐祖祢,延龄保安,均利吉祥,往生净土等诸种功德,以此宣扬本寺佛法,吸引广大信众。

二、明万历年栖岩寺世俗化的发展理念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研究者根据自已对佛教理论观点见解、看法,对佛教所有的经典与理论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判定其高下深浅,产生了“立宗判教”,于隋唐时形成八大宗派: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其中,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以不立文字广受信众欢迎,也流传时间最长。禅宗,以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自大已的心性,创祖菩提达摩。净土宗则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始祖慧远。

蒲州栖岩寺隋唐时期发展兴盛,有上、中、下三寺,为皇家避暑胜地,隋昙延法师与唐道杰法师专修于涅槃禅宗。现存有唐代石刻《达摩面壁图》《一苇渡江图》及《佛说法图》。明代为平阳府蒲州僧正司属,佛教地位下降。洪武初并白塔寺,明永乐秋月和尚塔铭载“秋月,遍历河南少林”禅宗,归寺修禅,“十方禅人辐辏而至”,明正德性情禅师塔铭记其“出身于陕西终南山”禅宗,均可说明明万历前栖岩寺禅宗的发展。万历时期,社会相对较为安定,佛教再次得到复兴。但从明万历十年(1582)栖岩寺佛教版画的水陆法会仪文及讽诵的经文看,当时寺院禅宗修持中有净土宗的“修生七”“念佛往生”“地狱轮回福报”及也华严宗的禅修理念。对于这一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析剖当时佛教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明代“禅净双修”“诸宗融合”的思潮影响

明初延承、完善了唐宋以来的僧官制,京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并对佛教各项教义进行了整顿。分寺院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寺院僧众分别专业。禅,指掸宗;讲,指华严、天台、法相诸宗;教,从事瑜伽显密法事仪式,举办为死者追善供养、为生者祈祷求福等活动。教寺的建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佛教法事的强烈兴趣,也是佛教深入民间、正在变成民俗的一种表现。同时提倡沙门讲习《心经》《金刚》与《楞伽》三经。明初被袾宏誉为“本朝第一流宗师”的禅宗楚石梵琦,提倡净土修持。明中叶后,临济宗、曹洞宗禅师也强调“教禅一致,禅净合一”,鼓励禅僧念佛,发愿往生净土。明末神宗万历(1573—1620)时期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高僧”,继续贯彻宋明以来“教、禅并重,三教合一”的主张,以净土为归趣。法会力主“禅净兼修,且通达华严”。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本文明万历年十年(1582)栖岩寺木雕版画佛教理学中,也在当时士大夫层中影响较大。明中后期的官僚士大夫如王阳明、李蛰、袁宏道、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稷、王宇泰、焦竑、屠隆等广大参禅学佛居士群体也提倡禅净合一、归宗净土,其影响直至民国初年。

(二)儒、佛、道与民间文化的竞相发展影响

明初,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他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并对正一道优礼扶持。明永乐时期,成祖朱棣对内地的统治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他明确宣布“朕用儒道治天下”,道教兴旺起来。明世宗尤喜爱道教斋醮,道教达到极盛。儒、道的发展同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明末憨山德清(1546-1623)对儒、佛、道均有研究,指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强调“三者之要在一心”。这与明代道学家的思想是十分吻合的。藕益智旭(1599-1655)提倡“以禅入儒,诱儒知禅”。明代万历(1573—1619)前后,融合三教理念的善书、宝卷的刊印达到极盛,也将儒家的忠孝、仁慈与佛三宝功德融合,在社会各阶层广为传播。“宝卷”在佛教理学中加入民间传说。地藏菩萨本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受广大信众欢迎,为印度外传菩萨,初为菩萨形,唐以后出现沙门和尚形象,左手持宝珠右手執锡杖,或坐或立于莲华上。在明万历年十年(1582)栖岩寺木雕版则出现了唐朝来华求法的新罗金地藏行者形象:头留发戴箍头,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执锡杖,坐于莲座。概由民间关于九华山金地藏及其肋侍闵长老父子师兄弟的传说,结合当时热销的《西游记》小说中行者的形象而塑造。

纵观明万历前后佛教的发展,可以看出佛教理学的社会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在明代残酷统治、赋税苛民境域下的广大民众思想发展的推动,均集中体现于本文栖岩寺佛教木雕版画所反映的佛教理学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蒲州地震,庙宇尽毁。清光绪名士宁焕章《游栖岩寺记》有“中寺迷离不可睹,上寺荒凉已甚,无可游者”,由此可推断,栖岩寺现存的佛教木雕版画反映明嘉靖蒲州地震后重建栖岩寺原下寺的佛理发展,彼时寺院规模骤减,正处于汉地佛教与该寺自身发展的衰落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漫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韩梅亭(1976-),女,永济人,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推荐访问:佛教 探析 年中 理念 明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