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促团结,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摘 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也是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与保证。全面理清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历史由来、现实迫切性,对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导”上下功夫,确保导之有方、导之有效,意义重大。文章从藏传佛教的形成、佛教的基本教义、藏传佛教的革新等方面探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客观要求,又是宗教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西藏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努力实现教派和睦、佛事和顺、宗教和谐。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人士、信教群众珍惜当前大好形势,增进他们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认识,提高自觉性,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为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一、从藏传佛教的形成来看与社会相适应

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佛教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的自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七世纪,佛教分别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青藏高原,同样因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佛教兴起,史称前弘期。在当时吐蕃贵族的支持下,佛教不断取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权益。到了前弘期后期,寺庙和僧人数量过度膨胀,大量劳动力出家为僧,阻碍了经济发展,供养寺庙和僧人的负担日趋沉重,引起了各阶层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郎达玛灭佛,除个别周边地区外,佛法在雪域一度灭绝。从中不难看出,佛教在传入之初,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得到了信众的认可,从而实现了发展。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偏差,违背了基本教义,佛教成为谋取特殊利益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遭到排斥和打压。

吐蕃政权瓦解后,青藏高原进入封建割据时代,佛教再次从周边的印度、尼泊尔、中国内地向西藏传播,佛教在雪域再次兴起,进入后弘期。传播过程中,佛教与当时的封建割据势力相适应,以取得封建领主的支持,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不同教派。同时,佛教也吸取了本土宗教苯教的有益成分,佛苯相融,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藏传佛教。

二、从藏传佛教的革新来看与社会相适应

藏传佛教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如教风松弛、持戒不严、僧人贪图享受等不良现象。对此,圣教证法圆满的宗喀巴大师多次在拉萨举行传昭大法会,对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阐释,得到当时的封建领主、信众的支持、认可,形成格鲁派,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藏内外环境发生剧变。内部原有的统治模式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贵族和寺庙都难以存在。随着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成果,对政教合一的旧制度进行改造,成为时代大势。虽然极少数反动上层不愿变革,但结果是民主改革的阻碍得以消除,政教分离的现代政治文化在雪域大地扎根。政教分离,净化了藏传佛教,纯洁了佛法,利乐众生,使之永续,这是藏传佛教的最大革新——藏传佛教从此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健康发展之路。

三、从佛教教义来看与社会相适应

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有“内腐”的危险,需要不断革新。1959年进行的民主改革,实行政教分离,与佛教的教义相符,并使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延续发展。佛祖释迦牟尼教诲众弟子“要听从国王的旨意”,其用意就是要佛家弟子与他人、与社会、与政府和谐相处,不两相为害。

当前,西藏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好时期,藏传佛教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秉持佛陀无滞无碍、深明圆通的教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佛教自身发展规律,自觉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义阐释,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不能“放”,又不能“收”,多在“导”上下功夫的指示要求,做到不受境外势力干扰、不向内地蔓延、不掀起新的宗教热,是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也是佛法昌明、护国利民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永彬.论当代藏传佛教的发展路向[J].西藏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88-96.

[2]统 宾.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考[J].西藏统一战线,2001(3):27-30.

推荐访问:继往开来 相适应 藏传佛教 团结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