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加之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因素以及中学生未建立完整的性道德理论知识体系,导致中学生性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性道德;青春期;教育

一、中学生性道德教育内涵

在我国,“性”一直是个隐晦的话题,不被人们接受,人们也不会在公众场合谈性。人们对“性”的刻意躲避,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性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依靠社会手段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的两性关系、评价人们的性意识、性行为是非善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性道德本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的性道德教育没有跟随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对青春期的学生要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相结合的性教育。也就是说中学生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传统观念对“性”的回避,以及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冲击,使得中学生性道德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

二、中学生性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逐渐从封闭的家庭个体走向开放的社会群体,进行学校集体中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学课堂性道德课程教育的缺失,使得处在生理发育日趋成熟,但情绪不稳定、人格不健全等的中学生性道德教育面临严重问题。

(一)误将友情当爱情,两性交往存在不道德行为

处在青春期发展中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潜意识萌发了与异性交往的冲动,如果缺乏教育和正确引导就可能步入“友情”误区。对于父母来说,他们还是孩子,学生心理的突变在其家庭角色中的不变形成一种的心理困惑,阅历少的孩子很容易在这种矛盾的情绪里步入亲情与友情的两个误区,即与父母心理的疏远和与异性友情的升温。由于成长教育与理智的作用,部分学生可以很快战胜自我,越过误区,而部分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步入友情误区的学生过早地恋爱,这样的学生在两性交往中既无知无畏又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对方是否受到伤害,追求个人享乐,忽视社会道德规范,他人利益,轻率地做出同居这一不道德行为,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性病等生殖器官健康问题的威胁。

(二)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

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认识单一,性意识淡化,责任意识差。一份济南市对中学生调查数据看到,只有19.7%的中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应该、不道德的”,49.3%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赞同,29.3%中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理解”,9.7%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被调查的900名中学生中,接吻、性爱抚、性交、同居等行为中学生比例很高,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学生性道德观念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主流道德发生背离,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

(三)性行为失范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中有显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数量已从1982年的占犯罪总人数的10%上升到1987年的41%。性犯罪是指用保留、威胁等手段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发生两性关系的行为,如强奸妇女、卖淫等。近年来中学生性行为呈现普遍化、低龄化,性失误和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对社会、家庭、中学生自身危害极大,不仅破坏了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助长了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导致性病的蔓延、对中学生身心康造成威胁等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三、中学生性道德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性道德产生原因有多方面因素,以下主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分析归纳中学生性道德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性知识匮乏,性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待子女的性教育不重视、不关心,加之他们思想观念保守、性知识匮乏,使得性道德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此外,目前我国中小学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师观念陈旧,对性教育遮遮掩掩,性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学生无法获取性知识,性问题得不到正确引导,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解决,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在接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便会受到非正规渠道错误思想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带来的“黄色文化”的侵蚀,使学生出现性生理困惑、心理失衡、道德缺失、伦理混乱和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性态度、观念转变

近年来,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通过文化传播传入我国,对中学生的性道德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加之大众媒介的发展和不法分子唯利是图的目的,不良信息屡禁不止,使得中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认识单一,追求性享乐,没有责任感,性道德缺失。在复杂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性开放的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性态度、观念发生较大转变,自身价值观偏离正轨,被身边刮起的婚前性行为风潮吞噬。

(三)性心理压抑

中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期,一方面由于生理需求急于寻找释放的途径和渠道,另一方面对“性”的好奇,使得中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好奇是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8]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心理约束力、自制力而陷入性道德的误区,进一步催生了中学生性行为的泛滥,加之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及自身分辨是非能力低下,导致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容易出现性道德缺失、自律力减弱等,从而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大胆、高调的实施“越轨”行为,使得中学生性错误比例逐年上涨。

四、中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中学生性道德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性道德教育。

(一)转变性道德教育理念

家长和教师要转变性道德教育理念,冲破传统禁忌,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面对性知识渴望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对性健康知识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和孩子探讨有关性的问题,向孩子解释性方面的有关知识,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性成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性道德观,掌握相关的科学的性知识,打破神秘感,使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变化,注意保护健康养成良好的生理习惯,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起健康的性道德情感。

(二)建立性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是学生接受科学性知识、养成良好性道德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发挥性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加强学生性道德教育。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把性道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门的性道德教育课程。例如增设专业选修课、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等,建设中学生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性道德教育,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规范自己的性行为。其次,学校要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需要对性知识的渴望,对中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引导中学生增强自身性道德的休养,减少性行为失范。最后,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很多事不愿向教师父母倾诉,心理咨询可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吸引更多青少年正确面对性道德问题,帮助学生淡化教育痕迹,融洽师生关系。

(三)加强性道德相关法制教育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自身受内部冲动和外部诱惑的驱使,加之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使得中学生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甚至构成犯罪。社会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教育与法制相结合原则,规范同辈交往,使学生意识到追求享乐的背后,要承担严重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加强中学生性道德法制教育,让中学生学习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禁止卖淫嫖娼等一系列惩治条例。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报刊、网络各种媒介的规范管理,限制中学生上网,杜绝中学生不良信息的接触,严厉打击色情文化,实施综合治理,严肃处理各种性失误、性犯罪事件,大力宣传法制教育。

(四)净化性道德教育环境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明确性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坚决反对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利用大众传媒教育,大胆宣传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破除封建愚昧性禁锢,定期宣传开展讲座、公益广告等各种活动,进行性科学、性文明、性道德教育,反对不健康内容。相关部门要突出主导地位,引导媒体杂志、专业的性教育出版刊物等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要注意、注重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减少黄色书刊和淫秽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侵害和误导,使全社会意识到中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忠之.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6).

[2]师凤莲.当前中学生性道德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3(3):6.

[3]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法制教育全书[M].北京:西苑出版社,1986:461.

[4]皱婷.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之思[J].中国性科学,2009,18(12):38.

[5]伍洁莹.中国青春期性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8):66.

作者简介:董世明(1957-),男,籍贯:天津 ,职称:广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任蕊(1990-7),女,籍贯:陕西延安,民族:汉,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生性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