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民族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在高等民族院校中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向学生讲授国内汉族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有必要讲授一些国内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甚至国内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让这门课程走向不同民族身份的学生,便于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更利于他们学习和接受知识。

关键词:比较文学;民族学生;教学改革;高等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45-02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多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繁荣。多民族长久以来互通有无、互相影响、荣辱与共地生产生活在一起。而高等民族院校正好就是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高等民族院校广泛招收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学生,并为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他们必将能对民族地区、民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生,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做派、认知决策等影响着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等等各个方面。因此,让高等民族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的视野和情怀,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重要的。

再加上现在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影响的程度日益加剧。因此,除了学习和认知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外,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学生去认知和了解别的文化。在比较中了解别的文化一方面能认识他者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反过来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知。“比较文学”就是这么一门课,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了解他者,以开放性和融通性的视角来看待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

针对高等民族院校的现实情况和“比较文学”课程性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好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结合

民族文学,是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有些国家本来就是单一民族,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而有些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就是多民族文学构成了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学,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比如:藏族文学,表现的是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自然、社会、宗教中的种种美学认知和心灵路程;蒙古族文学,是草原民族蒙古族人民渴求幸福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追求和向往等等……各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为国别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繁荣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基础。民族文学的价值正是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亦即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为前提。

国别文学,是按国家这个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等。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国别文学其实是由多民族文学构成的。民族文学是国别文学的基础。在中国,中国文学就是56个民族文学的集合体。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文学传统是各族通过各自的文字或语言记录下的文化现象和审美体验。因此,要认识中国文学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学历史传统和现实。

比较文学是以跨越民族界限、国别界限展开的文学研究,因此要把比较文学讲好或学好,就必须将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结合起来讲解或学习。比较文学是立足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在跨越的视野下,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文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开放交流的精神,在开放、交流与对话中共建全球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学;要有理解沟通的精神,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加强各国人民友好合作;要有尊重和宽容的精神,要互相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民族文学,利于人类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因此,在讲授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适时介绍一些民族文学(包括国内各民族文学和其他国家的各民族文学)和各个国家的文学,以便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之间展开对比研究和认识,以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起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来平等地看待不同的文学。

二、文学理论、文学史的结合

比较文学史上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一直就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因此,比较文学是非常看重文学史的。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文学,借助语言的形式唤起接受者的美感意识,实现个人自由意志,偏重于文学创作。而文学史偏重于一个民族情感演变的文字记录,立足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的传承、流变、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文学史是在大量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规律的总结、现象的呈现等等。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理论也吸取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对文学史研究发生影响。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是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是:文学史是文学理论产生的基础,不同时期出现的大量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总结规律的源头;而文学理论又能反过来指导对文学史的研究。

因此,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兼顾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引导学生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中发现规律,同时又诱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过程正好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教会学生认识文学史、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细心地推证,让学生在学到“渔猎技术”之后自己独立操作和实践。

三、知识讲授、热点讨论与专题讲读的结合

“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由于是一门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学科,内容会涉及各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囊括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知识讲授、热点讨论和专题讲读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比较文学的理解、认识及应用。

知识讲授是第一步,教师把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学科特点、学科理论和方法讲授给学生。通过知识讲授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内先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结构: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论——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文类学、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比较诗学)——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这样能让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有完整而又系统的理解。

热点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国内外的热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展开讨论。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做相应的讨论准备;课中,教师提供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后,教师让学生做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维多元的交流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拓展学生对某一专题的多元认知,增强学生的合作、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更广泛的阅读视野。

专题讲读,是教师针对一些重要的专题,鼓励学生们自己做准备来各自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其他同学做点评或提问,采取这种“如切如磋”的方式,在讲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表达欲等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辨才能、阅读的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互动的技巧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快乐地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增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和了解。这样,转化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成为了讲的主角,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把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能力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总之,在民族高等院校讲授“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必须有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前提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将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结合起来,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结合起来,知识讲授、热点讨论和专题讲读结合起来,让各族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培养起来,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身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让学生建构起对比较文学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充分地培养起学生们面对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解读能力,最终实现比较文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智商、情商和美商得到更大提高。

推荐访问:比较文学 教学改革 院校 思考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