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来宾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但她却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聚居区,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来宾是壮乡始祖、盘古文化、土司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瑶族支系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具有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如何将文化与城市融为一体?近几年来,来宾市围绕建成民族特色文化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切实把文化建设放到全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谋划和推动,全力打造和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惠农工程为载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誉为“来宾模式”在全区、全国推广,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县、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实施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初见成效;文化品牌初步打响,文化创作成果丰硕。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及重大进展,为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名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11年,广西提出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战略部署,来宾市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的战略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来宾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新建市,文化设施数量不多、层次不高是瓶颈。来宾市下大力突破瓶颈制约,用两三年的时间,在市区建成来宾大剧院、市体育公园以及创业馆、档案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展览馆,在县城、乡镇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农村重点深化拓展“三求”惠农工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在全面覆盖行政村的基础上向屯级延伸,不断扩大群众受益面,提升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坚持建用并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争取2012年底如期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

“心容天下敢为人先”是来宾的城市精神。这一概括受到了来宾干群的广泛认同,平时的讨论、网上的热议无不对其表示赞赏。网友解读:有容乃大,胸怀越大,城市发展的格局就越大。思想解放,敢为人先,创先争优的脚步就走得越远。

赞赏并非毫无来由:市委张秀隆书记多次强调,各项工作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创出品牌,只要有利于发展和民生,在不触碰国家政策红线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正是这一大胆创新的理念,让来宾市收获了诸多广西乃至全国文化工作的品牌。

“三求”工程让文化“向下”民心“向上”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地级市,来宾市正处在“打基础,兴产业,艰难爬坡”的阶段,“即使这样,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一点也不能放松,必须保证农民们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文化及科技服务,满足农民‘求乐、求知、求技’的愿望。”市委张秀隆书记说,过去,各部门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时,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情形:体育部门负责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卫生部门出资农村卫生室、文化新闻出版局建设农家书屋……虽然有了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效果却不一定理想。

由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建设农村文化事业,这样既节约土地等资源,又方便管理。经过酝酿,来宾“三求”工程拉开帷幕。2008年11月,来宾市创新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市每一个行政村集中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同时,各行政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

市委市政府协调各部门,对篮球场、文艺舞台、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等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根据来宾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的不同风格,考虑到各村经济状况、土地资源、农民积极性等综合因素,规划设计部门设计了三种不同民族风格、三个不同层次共9套设计方案,由村民自己选择。

有了规划,落实资金成了重点。通过政府投入、各部门帮扶、村里自筹、经济能人捐款,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在象州县马坪乡,经济能人廖引帮特地在自己承包的农贸市场划出一块价值40万元的地皮,并出资15万元,一下子就解决了当地“三求”工程的土地和资金难题。

兴宾区小平阳镇党委书记,花了两个晚上时间,便说服10多户农民拿出4亩多的自留地,用来建设篮球场和戏台。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峒乡地形复杂,平地十分少,而政府没有公益事业建设储备用地,要建设标准的篮球场、文化舞台,必须对原球场的一排商铺进行搬迁拆除。球场边的日用品自选店是金丽一家的生活来源,但是她毫不犹豫地同意搬,“因为,建舞台是有利于我们大家的事!”从自家拿来施工器具、全村23个水泥匠全部出动、全村130户户户投工投劳……

象州县中平镇谢官村“三求”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86岁的陈奶奶也到现场参加劳动,她激动地说:“以后可以在自家门口看戏了。”

兴宾区寺山乡乌慢村,一个村的群众自愿为“三求”工程捐款44万元。

武宣县通挽镇尚满村,全村70多户农民听说要建篮球场和文艺舞台,主动出让95间杂房作为建设用地,并且不要任何补偿。

象州县妙皇乡盘古村委主任覃学江拿出3万元垫款建设盘古村篮球场及戏台,他妻子为此要与他离婚。后来在他的说服下,妻子回心转意,还一起加入投工投劳的行列中。

武宣县思灵乡平安村86岁的退休老师何国汉,把当月领到的退休金1600元全部捐出支持“三求”工程建设,村干部不收,他把儿子拉出来“说情”,坚持让村干部收下。

“锣鼓喧天戏开台,球场声声浪如潮;服务中心为农开,男女老少乐开怀。”这首老百姓自创的山歌是对来宾市实施“三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民工程后,广大农村呈现出来的新面貌形象而准确的描述。的确,“三求”让来宾老百姓彻底告别了“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贫瘠精神生活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白天种地,晚上打球、唱戏、看戏,生活充实而幸福。

推荐访问:一座 塑造 灵魂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