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国内外學者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互动式发展关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进一步提高西安市的专业分工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立足西安市实际,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为基本着眼点,以《西安市统计年鉴》和《陕西省统计年鉴》为依托,讨论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背景与问题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也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不生产独立的产品,而是一种为其他行业提供中介性服务的行业。所以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辅助下,制造业会有效较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实现快速发展态势。现阶段,在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势在必行。

西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内陆港,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中具有核心地位。加上西安市是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西安高新开发区、西安市长安工业园区、以及渭北工业园等制造业聚集区,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托。所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大潜力,对于带动本市制造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研究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众说纷纭。[1]Browning&Singleman(1975)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为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济等。这些行业的统一特点是知识密集和服务的专门性。[2]Howells&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3]马龙龙(2011)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即:为生产部门提供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中间投入品的产业。[4]陈硕明(2009)在研究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制造业企业外包的行为产生的。[5]综合以往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而提供外包性专门服务的行业。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如何与制造业进行互动发展的,国内外的学者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一类学者认为,制造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先决条件。根据陈宪、黄建锋(2004)[6]的综述,Cohen&Zysman(1987)、Rowthorn&Ra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ri&Meliciani(2003)等学者支持这种观点。张世贤[8]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我国政府该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的投资,提高工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他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对服务业有更大需求。江小涓、李辉[9]的研究指出,虽然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震惊世界,但是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却相对停滞不前。所以印证了服务业发展并不依赖于制造业。

第二类学者的观点是,制造业的发展有赖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Pappas&Sheehan(1998)、Karaomerlioglu&Calsson(1999)、Eswaran&Kotwal(2001)在各自论文中阐述了这一观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参与到生产流程的上中下游的各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内部进行剥离和外包也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有助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江小涓和李辉[8]指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很高,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专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速度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他们指出,服务业发展停滞的状况严重给我国制造业“拖后腿”。尤其是对于邮政行业,金融融资等发展明显落后于国际发达城市水平,成为影响跨国公司在国内企业投资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学界的观点认为,互动型的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主要关系特征。[6]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于仓储物流、金融等需求的持续增加。这将必然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和发展。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提高、业务的扩大和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要仰赖于逐年增加的制造业投入。顾乃华[9]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放在了我国体制机制转型的特殊环境中,从特殊的政策环境和历史机遇着眼进行考察和调研。陈硕明[5]在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探讨中,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规模正相关的假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李满桃,陈宪,黄建锋等。

三、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表1 2010~2015年西安市三次产业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10976.09104.2614.42257.47

20111175.75128.56749.25297.94

20121374.33143.26895.92335.15

20131545.91157.651007.72380.54

20141642.9161.331051.65429.92

20151787.63165.131141.43481.07

表2 2010~2015年西安市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10114.5106.9118112.5

2011113.8106.7114.9113.4

2012111.8106111.8112.2

2013111.1104.7113.6109.7

2014109.9105.1109.3110.7

2015108.2105105.6110.4

1.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我市总产值的比重最低,且明显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对西安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小且贡献作用越来越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变化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西安市三次产业近年来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基本固定,第二产业增长呈逐渐放缓趋势,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长率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相较来说,第三产业在近年内呈较高的发展态势,放眼未来,第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表3 西安市2013~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

行业类型.2013年2014年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1659255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33374607

金融业94424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1521116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000497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63276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4

总计2072726549

2.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随着服务业发展而不断扩大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都随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都随之有了或多或少的增加,说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

3.服务业持續发展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中三个代表类型:仓储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都在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支柱。但是我市仓储邮政业发展相对缓慢,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在电商行业迅猛发展的当今,我市应该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表4 2010~2015年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增加值指数(上年=100)

年份生产总值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2010114.5108.5110.3121.3

2011113.8110.2106.1118.9

2012111.8107.8122.9109.9

2013111.1101128.9111.8

2014109.9107.4117107.8

2015108.2102.5114.2109.4

四、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笔者认为,具体政策的完善要从“发扬优势,补足短板,抓住机会,规避威胁”四个大的方面着手:

1.发扬优势

(1)发挥西安市特有的区位条件优势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我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立足实际,也就是首先要因地制宜的发挥特有的区位条件的专长。因此,我市政府要发挥西安内陆港的作用,政策扶持国际港务区的发展。

(2)发挥西安市制造业的“专长”

西安市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我市要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繁荣,就必须主要发挥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继续政策鼓励制造业的发展。用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步,在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作用于制造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2.补足短板

(1)努力营造互动的发展环境

在利用好相关新政策和抓住历史机遇的同时,我市政府应该引导和营造良性互动发展环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健康成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呈互动发展的态势,西安市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如果营造成了完善的互动发展环境,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会迎来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2)发展和完善产业集群以及已有集群内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西安市已经有国际港务区物流产业,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新区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曲江新区文化产业,浐灞金融产业聚集区等几大产业集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依托,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西安市产业集聚的程度不够高,产业集聚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市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加,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另外,对于已有集群,政府应该推动集群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良好的集群内部秩序,让各个企业在集群内健康有序的发展。

(3)从发展金融业和物流业入手,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金融业和物流仓储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最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西安市金融业发展相较于沿海发达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金融体系不健全,民间融资很不规范,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很大隐患。所以西安市政府应该努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西安市民间融资的规范化运营,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做有力的资本支持。我市还应该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我市要以国际港务区为依托,紧跟“互联网+”的大潮,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物流仓储行业发展,并扶植一批物流企业率先的发展,来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通过物流仓储这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行业推动全行业全方位的发展。

(4)提高西安市开放水平,合理利用外资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先要取得长足的进展,必须要加大资本投入。那所面临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要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我们不仅要吸取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还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如此一来,才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速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新鲜血液。

(5)营造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西安市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是以传统型为主,主要依靠外来技术引进和资本支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自主创新程度不足。所以,从微观的层面上来看,各个独立的企业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从拥有知识产权的方向入手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政府应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服务业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大踏步提升。

(6)提高企业对于生产性服务的外包程度

高新区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还普遍对生产性服务外包的程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提供专门的生产性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奖励。从而促进制造型企业把配套服务进行外包的生产和进一步剥离。

3.抓住机会

西安市具有殊特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地理区位优势,加上“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得西安市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推进结构调整,提高需求灵活性,有效提高社会生产率的行业,有了越发重要的政策战略地位。

在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下;在学术界积极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学术背景下;在制造业对生产性外包的需求不断膨胀的产業环境中;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发展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抓住这一难得历史的机遇,努力奋进。

4.规避威胁

(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保障体系及法制建设

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法律体系还有所欠缺,相关的保障措施也很不健全。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法规体系保障其发展,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发展隐患。我市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保障体系,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2)转换发展思路,“推陈出新”

陈旧的发展思路长久以来成为了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绊脚石”。我市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才能避免以为跟随在别人背后的情况。只有发展模式“推陈出新”,我市产业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2005

[2]Browning&Singel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 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M].Spring filed: Spring filed college, 1975

[3]Howells Gree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Location in UK Services[M].U.S.A: Columbia Press,1987

[4]马龙龙.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调节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5]ShoumingChen,JieLi,MeijuanJi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and Lo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ghai[J].Service Science & Management,2009

[6]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

[7]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

[8]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J].2004

[9]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

推荐访问:西安市 结构性 供给 改革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