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为此,基于产业互动视角下研究生产者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研究表明,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呈现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化和制造业服务外包能够更好地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产业互动;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发展环境;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2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4010209

一、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促使各国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1]。因此,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便成为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社会地位与功能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生产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将“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力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认为,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若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了解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将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视角构建数理模型,探讨两者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二、 文献回顾

生产者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rowning(布朗宁)和Singelman(辛格曼)于1975年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提出的。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性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2]。然而,不同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定义生产者服务业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是从要素密集程度和投入产出关系这两个方面来界定生产者服务业的。现在学术界一般把生产者服务解释为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通过市场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务,即为其他产品或服务提供中间产品或中间功能服务[3]。从生产者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其对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是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和加速器[46]。对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学者们认为两者在总体上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动性关系。程大中认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它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领域。他强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黏合剂”的功能。正因为这一功能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经济变革与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67]。高传胜和刘志彪阐述了生产者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作用,认为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可以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深化与泛化专业化分工、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新能力等[8]。总的来说,关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种观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细分研究领域的同时还不断将新兴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融入研究中,努力从全新的角度来寻求新的突破。Krugman(克鲁格曼)和Marrewijk(马蕾威杰克)以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为视角,通过分析产业间的比较优势来论述生产者服务业在国际间的贸易[910]。程大中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与推动作用[7]。当然,更多的学者则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实证检验区域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并提出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但他们对两者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此,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中DS模型构建关于传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部门模型,分别从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均衡三个角度来论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并提出推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 理论模型与相关命题

本文参考著名空间经济学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相关模型[11],并依托该模型构建一个关于传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部门的数理模型。具体来讲,本文首先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探讨消费者选择,然后分析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并论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互动发展关系。

(一) 基本假设

假设1:经济社会中存在三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现代的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其中服务业可划分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且对于同一类消费需求来说,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是可以内部相互替代的。

假设2: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可以生产功能效用相似或相近的可替代产品,两部门之间是完全竞争且规模收益不变的;而服务业部门则是垄断竞争的,因为服务业具有即时性和异质性,即服务业受服务时间、地点及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很大[12]。

假设3:存在两种基本生产要素和一种派生出的生产要素。两种基本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派生出的生产要素是作为中间要素投入制造业部门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者服务业产品。

假设4:所有经济体(包括消费者和生产部门)均服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即都是以效用或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5:所有消费者可对农产品、制造业产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这三类消费品进行自由选择,且其消费遵循“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是由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得出的一个关于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也就是说,消费者必须优先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才去消费制造业产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这样才算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假设消费者将所有的收入用于够买食品(农产品)直至达到足够的数量G;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多于购买这一数量食品,消费者可以用剩余的收入来购买制造业产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

假设6: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即存在同样的效用函数,且满足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二) 消费者行为

根据以上假设可知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表示,即:

U=SαsM1-α,0<α<1(1)

其中,M是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量;Ss是消费性服务产品消费量的综合指数;α是常数,表示制造业产品的支出份额。本文假定无论是生产者服务业Sm还是消费性服务业Ss均符合不变替代弹性函数。具体形式表示如下:

Ss=∫n0(Ssi)ρdi1/ρ,0<ρ<1(2)

其中,n表示消费性服务产品种类的数目;Ssi为消费者对第i种消费性服务产品的消费量;参数ρ表示消费者对消费性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偏好程度。当ρ越接近于1时,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强度就越弱;当ρ越接近于0时,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强度就越强。ρ与CES效用函数中的消费者替代弹性δ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δ=1/(1-ρ)(3)

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先考虑其购买消费性服务产品集合Ss时支出最小化问题,即:

min∫n0PSsiSsidi,s.t.Ss=∫n0Sρsidi1/ρ(4)

我们通过构建拉格朗日函数,对某消费性服务产品需求量Ssi进行求导,并将其代入成本最小化问题的约束式中,从而求得消费者某一消费性服务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Ssi=(Pssi)1/(ρ-1)∫n0(Pssi)ρ/(ρ-1)di1/ρSs(5)

求得消费者对消费性服务产品的总支出为:

∫n0PssiSsidi=∫n0(Pssi)ρ/(ρ-1)di(ρ-1)/ρSs(6)

从上式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消费性服务产品的支出,就相当于购买了Ss单位的消费性服务产品组合,而购买价格为等式右边的前一项,因此该项可视为消费性服务产品组合的价格指数。消费性服务产品价格指数Pss用下式表示:

Pss=∫n0(Pssi)ρ/(ρ-1)di(ρ-1)/ρ(7)

现给定收入Y和一组价格,即PA、PM分别为农产品和工业制造品的价格,PSsi是第i种消费性服务产品的价格,那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的约束条件为:

pAA+pMM+∫n0pSsiSsidi=Y(8)

当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假定某一消费者的收入为Y且Y≤G,那么该消费者就会把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农产品。农产品、工业制造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的消费,即A、M和Ssi可以分别表示为:

A=Y,M=0,Ssi=0,i=1,2,…,n(9)

在此种情形下讨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本文考虑Y≥G时的情形,此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函数为A=G,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转化为:

maxU(M,Ss),s.t.Y-G≥pMM+∫n0pSsiSsidi(10)

据此可以推导出消费者对工业制造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的非补偿型消费需求的函数,即:

M=(1-α)(Y-G)/pM(11)

Ssi=(pssi)-θ∑ni=1(psi)1-θα(Y-G),i=1,2,…,n,θ=(1-α)-1(12)

命题1:上述结果论证了消费者效用函数接近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如果消费者的收入超过G,他们就会以α和(1-α)的比重分别将剩余的收入部分用于购买消费性服务产品和工业制造品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三) 生产者行为

根据前文的假设,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规模收益不变,农产品生产需投入两种要素,即土地HA和劳动力LA,且其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即:

A=TLγAH1-γA,0<γ<1(13)

这里,T表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的生产要素为劳动力LM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品SM。为了方便计算,假定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固定投入比例,那么工业制造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M=Rmin{LM,SM/b},b>0(14)

其中,R为工业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b为生产者服务业产品和劳动力投入的比率。

与此同时,我们将考虑各部门的生产成本问题。假定劳动力的工资为w,土地租金为v,生产者服务业产品总体的价格指数用Psm来表示,那么农业生产成本函数可如下表示:

CA(w,v,A)=KAwγv1-γA,KA=γ-γ(1-γ)-(1-γ)/A(15)

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讲,其生产成本函数可表示为:

CM(w,Psm,M)=(1/R)(w+bPsm)M(16)

生产者服务业产品总体的价格指数Psm则表示为:

Psm=∫n0(Psmi)ρ/(ρ-1)di(ρ-1)/ρ(17)

如果制造业部门要生产M单位的产品,就应该需要uM/R单位的生产者服务业产品,且对于某一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函数可由下式表示:

SMi=bMRPs-θmi∑ni=1(Psmi)-ρθ1/ρ(18)

每种服务产品由唯一的生产者提供并满足CES函数。我们假定服务业产出的唯一要素投入是劳动力,且使用一个劳动力存在着一个固定成本F,而每生产一单位的服务产品需要φ单位的劳动力,且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之间存在近似的替代性。为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设定Psmi=Pssi。对于所有服务企业来说,每生产一单位服务产品的边际成本均为φw,但由于服务业是垄断竞争的,其价格并不等于边际成本。

现假定总收入为Y,根据(12)式和(18)式可知消费者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总需求量为:

SADi=Sssi+Ssmi=(1-α)(Y-GL0)∑ni=1(Psmi)1-θ+(b/R)M∑ni=1(Psmi)-ρθ1/ρPs-θmi(19)

下面考虑某一垄断的服务企业生产者i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该生产者的利润可表示为:

πi=(Psmi-φw)SADi-wF(20)

现将(19)式代入(20)式中,根据最优化理论可求得服务业生产者i的最优价格为:

Psmi=φw/α,i=1,2,…,n(21)

这一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是根据成本加成法确定服务产品价格的,加成系数为1α-1。再根据(21)式可求得生产者服务业产品总体的价格指数Psm,即:

Psm=φwαn1/αθ(22)

命题2: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者服务业中间投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生产者服务业采用成本加成法来确定服务产品价格,这样不论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有多少,生产者服务业总存在着经济利润,且与需求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即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具有依赖性。

命题3: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就越低。具体表现为生产者服务业所能提供的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成本。服务业数目越多,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工业制造者所购买的相应服务产品的有效价格就越低在Markusen, Fujita, 安虎森,梁琦等人的相关模型或著作中都曾得到类似的这个结论。。也就是说,越多的生产者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就越能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四) 均衡问题

均衡问题包括:(1)劳动力在三个部门之间如何分配;(2)要素的价格怎么决定;(3)服务业的产出情况;(4)农产品、工业制造品以及服务产品的消费情况。首先,由于只有农业部门才会需要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因此所有土地将全部充分有效地用于农产品生产,即HA=H0。其次,劳动力工资和土地租金均由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决定,且取决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这可由(13)式推导得出:

w(LA,T)=Tγ(H0/LA)1-γ(23)

v(LA,T)=T(1-γ)(LA/H0)γ(24)

如果有数量为LA的劳动力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就不难得出农产品的总产出A(LA,T)和该经济体的总收入Y(LA,T)为:

A(LA,T)=THγ0L1-γA,0<γ<1(25)

Y(LA,T)=L0w(LA,T)+H0v(LA,T)(2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要经济体的农产品产出和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根据研究可知,该差异为[Y(LA,T)-GL0],即可消费的工业制造品数量为[Y(LA,T)-GL0]/PM。由(1)式和(11)式可知,当消费者的收入高于G时,消费者用于工业制造品的消费比例为α,即可消费的工业制造品数量为(1-α)[Y(LA,T)-GL0]/PM。所以,该经济体内部所生产的工业制造品数量M(LA,T)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M(LA,T)=(1-α)[Y(LA,T)-GL0]/PM+[A(LA,T)-GL0]/PM(27)

当制造业产出为M(LA,T)时,制造业对劳动力直接需求量为LM(LA,T),可用下式表示:

LM(LA,T)=M(LA,T)/R(28)

对于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18)式和(21)式推导出来。由于每种服务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个固定投入F,且每单位的服务产出需要φ单位的劳动力,我们推导出的生产者服务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为:

①根据生产者服务业的定义,笔者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来衡量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LMS(LA,T,n)=nF+φM(LA,T)Rn1/αθ(29)

(29)式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同向关系,即生产者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提高。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LA+LMS+LSS+LM=L0(30)

显然,(30)式的结果取决于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LA(T,n)。这就必须推导出生产者服务业数目的均衡值n。为此,我们将考虑生产者服务业的利润情况。生产者服务业的利润函数为:

πi=(Psmi-φw)Ssmi-wF=bφM(LA(T,n),T)wαθRn1/αθ-wF(31)

命题4: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为紧密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或者发展状况直接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且两者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即制造业产出M越大,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效益πi就越大;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即制造业产出M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生产者服务业投入的需求数量n。

命题5: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制造业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就越大,而且表现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促使生产者服务业更专注于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环节,促进相关生产者服务外包和分工协作的进一步加强,这必将导致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市场供给增多,进而降低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刺激制造业增大对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

为了推导出生产者服务业数目的均衡值n,我们假定生产者服务业的超额利润为零,即:

bφM(LA(T,n),T)αθRn1/αθ-F=0(32)

根据前文的假设与分析可知,(32)式中所有相关的内生变量均可以得到,这样我们就能求出生产者服务业数目的均衡值n*,从而此时的人均收入为y=Y(LA(T,n*),T)/L0。根据(11)式和(12)式,我们就容易求出消费者对工业制造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的需求量。

综上分析,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自的发展壮大对双方都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加,而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者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大小[13];另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着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可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呈现一种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我国在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时应努力加大投入来增强生产者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化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通过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的外包并扩大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

四、 产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分析

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除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外向化之外,服务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当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效应正日益凸显。根据历年统计年鉴可知,制造业的增加值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由1978年的1607亿元和585.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29112亿元和90761.4亿元,它们各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4%和30.19%①。从图1和图2可知,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两者的增加值折线走势极为相似,且生产者服务业增长率与制造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也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本文利用lnZZY=α+βlnPSI(其中ZZY为制造业增加值,α、β为常数,PSI为生产服务业增加值)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3]。通过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强的(相关系数r=0.9977)。由计量回归分析可得:lnZZY=1.766+0.866lnPSI,其中R2=0.996。这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非常大。在制造业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变动的时间上,生产者服务业增长率的变动总体上稍微滞后于制造业的增长率。可见,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图11978年—2008年制造业与生产者

服务业两者增加值的变化趋势图21979年—2008年制造业与生产者

服务业两者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相互促进,而且表现在相互依赖,尤其是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较大。所谓的产业依赖度是指某个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某项中间产品的投入系数(又称直接消耗系数)占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dij=aij∑aij,其中aij是投入系数。因此,本文借助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将代码为06~21的制造业行业和代码为27~42的生产者服务业行业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计算可知(见表1),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较高,其中11个制造行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度高于20%。另外,我们还借助服务投入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服务投入率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

表1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和产业依赖度

制造行业服务投

入率(%)产业依

赖度(%)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6.7452.33纺织业3.828.35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1.2530.4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5.9920.63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4.2347.9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5.3243.78化学工业11.6129.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28.2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401.45金属制品业6.1414.89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0214.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3.7441.6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9637.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6426.9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7.8745.5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4.3922.52比重,它反映了国民经济服务化的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10个制造行业的服务投入率比重超过1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更是分别高达35.32%和34.23%。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来自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所占比重越大,说明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性越强,也表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生产者服务业通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间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度的增高是技术变革和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所采取的剥离和外包,同时生产者服务业所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又进一步拉动了制造业对该类服务的需求。因此,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发展关系。

五、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在基本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数理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另外,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而生产者服务业则通过中间产品投入支持了制造业的发展,改善了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制造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具体结论如下:

首先,随着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者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使得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服务企业有两种选择,要么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以获取市场占有率,要么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这两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因为如果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制造业就能够降低成本;如果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制造业的产品品质就会得到保障。

其次,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工人工资呈现正相关关系,如果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就会有所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会增强,对工业制造品和消费性服务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大,同时也扩大了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再次,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者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即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者服务业对劳动力直接或间接的需求也就越大。因为制造业越发展,其对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就越大,进而促使生产者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大。

最后,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影响着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因为生产者服务业产品种类的多寡意味着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制造业部门服务外包化程度的高低,而专业化分工程度和服务外包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制造业“专于精、求于强”,有利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

虽然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能形成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良性有序的互动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生产者服务业的总供给量不足、发展滞后,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服务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内部结构不合理,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中传统生产者服务业比重较大等方面。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积极推进规制、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尽量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标准以及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内部的有序竞争,从而适应生产者服务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

第二,遵循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提高制造业的社会化生产水平,鼓励制造业企业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与强势环节,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通过生产者服务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同步成长和全面升级。

第三,大力支持有竞争力的生产者服务业企业跨地区兼并与重组,提升生产者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与品种,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采取集约型、集聚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城市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充分发挥区域集聚与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

第四,测算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构建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产业中介体系,同时促进企业间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正外部性作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而最终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 (2):8992.

[2]Browning C, Singelman J.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 [M]. Springfield:[s.n.].1975.

[3]冯海华,王珏.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5):8892.

[4]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 (1):39.

[5]Guerrieri P, Meliciani V.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89502.

[6]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 (2):6874.

[7]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 (1):7688.

[8]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8):3542.

[9]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 70:243264.

[10]Martinelli 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dvanced produced services in the italian space economy[J]. Progress in Planning,1995(43):223240.

[11]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M]. 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3]任志成,武晓霞.承接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3):16.

[责任编辑:杨志辉,陆惠敏]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Service Secto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Interaction

FENG Haihua

(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specialized division,the promo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towa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ocial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obvious, and driving forwar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o the serviceoriented economy. So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es, constructs and analyses the model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er service is playing a vital role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 can better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ocal economy.

Key Words: industry interactio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utsourcing servic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互动 生产者 视角 服务业发展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