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提升研究述评

摘要:基于文化旅游业融合这一角度研究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策略,这对于河南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产业间的融合可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这个论点,梳理产业融合与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文献,从而可以为相关研究建立起理论支撑体系。

关键词:

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文化业;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43-02

1 引言

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河南省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其竞争优势与中部其他五省比较起来,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或行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交叉融合,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及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相互融合,由此可见产业融合的范围也在进一步地拓广。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将成为衡量区域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正逐渐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的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积极探究河南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提升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是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角度。Anmari和Kuusisto(2006)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公共部门、区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Aslesen(2007)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地区知识资本发展的作用,而Zenker和Doloreux(2008)则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环境与区域创新进行研究,以上主要是针对宏观层面进行的。

Hipp(1990)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作用和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服务;Hyypia和Kautonen(2005)则提出了一些能影响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因素;Bagdoniene和Jakstaite(2008)分析了关系营销对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的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以上研究主要着眼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经营过程,这些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真正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是从近些年开始的。孙晓峰(2004)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专门的行业研究;宋庆迎(2005)还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代文、秦远建(2006)创新性地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力图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霍景东和夏杰长(2007)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与支持、产出与绩效及研发系统连接性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王军虎(2008)采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理论,建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数量均衡关系及其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地在减小。何骏,刘杰(2009)在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全球视野下我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多样化的对策。闫星宇、张月友(2010)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确定了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主导产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卢涛(2012)在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应该发展现代服务业。范建民(2013)探讨了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促进政策。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对个别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区域不同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较少。

3 产业融合的研究

国外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技术角度进行的。通过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osenberg(1963)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icholasNegroponte(1978)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且认为这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和创新最多的领域。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哈佛大学的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与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Yoffie(1997)、Greenstein &Khanna(1997)、Malhotra(200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产业融合的内涵;Porter(1985)、Lei(2000)等则对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了深刻的阐述。Ames(1997)、Banker(1998)、Gains(1998)等深入研究了产业融合的产生过程。

国内,卢东斌(2001)、厉无畏(2002)、马健(2002)等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周振华(2003)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王素贞、边永清、杨海亭(2004)研究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融合的对策;李美云(2005)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焦点问题。陈晓涛(2006)研究了技术扩散与吸收对产业融合及其演进的影响:相同的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吸收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则是产业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姜奇平(2007)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唐昭霞,朱家德(2008)描述了产业融合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原因及宏观表现,提出了中国利用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刘志勇、王伟年(2009)积极探索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宋娜(2011)阐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和机制。严奇春,和金生(2012)在现有产业融合分类基础上,从静态的产业层次和动态的融合过程的角度对产业融合形式进行分类,进而为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卢燕(2013)分析了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第三产业的优质服务和先进技术,来带动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的融合。张树义(2007)分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集群三个层面的融合,并寻求相关的融合途径。常丽娟(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茹莉(2008)提出河南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以及优化服务业结构这四个方面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长海,赵国杰(2008)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梁曙霞,祖强(2008)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低于与传统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的相关策略。刘琦(2008)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了长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战略与原则,以及融合的路径和措施。高道友(2009)主要探讨了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周晔(2010)概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特点,提出了我国产业政策应向以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向调整。林凤彩,冯宝(2011)分析了沈阳市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张晓莺(2011)对江苏汽车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观(2012)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孙建平(2013)探讨了如何牢抓大数据促高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融合。

现代服务行业间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间的融合。黄莺,马方方(2008)重点分析了如何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袁金星(2008)通过对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李美云(2008)探讨了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过程与模式,并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政策建议。徐虹,范清(2008)提出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王勇(2010)深入分析了杭州动漫产业与城市旅游互动关系。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2010)有效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马卫寰(2010)探析了以旅游业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潘利(2010)探讨了现代旅游服务业耦合发展下的河南文化旅游形象构建战略。吴银珍(2010)分析了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策略。张海燕,王忠云(2010)主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文化业融合的过程,并提出有效的资源整合路径。程锦,陆林,朱付彪(2011)对已有的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卫奇琦(2011)对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形式进行归纳,并以上海为例作出相应的实证研究。马倩等(2012)以黄峨古镇为实证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古镇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指导建议。陈华丽(2013)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探讨了厦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策略。

通过对产业融合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1)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但研究大多描述局部产业的融合现象,尤其是“三网”融合,目前理论研究的深度仍显不足。(2)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单个的因素,这与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相悖。(3)已有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信息和经济等领域,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且有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产品、模式、机制的研究上。

4 研究展望

从以上述评可以看出:研究通过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措施的探讨,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对产业融合的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提升产业融合理论的普遍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基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可归结如下:以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及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指导,首先综述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建立起理论支撑体系。接着对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从中原六省以及省内各地市的定量比较分析中,找出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发达国家与国内部分其它地区动漫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及相关经验。最后,以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河南动漫、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英爽.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研究[J].江苏商论,2010,(5).

[2]林凤彩,冯宝.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6).

[3]王观. 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4]刘文辉,姚远.江西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13,(9).

[5]孙建平.牢抓大数据促高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融合[N].中国贸易报,2013-12-12.

推荐访问:述评 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 提升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