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观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摘要]本文把服务业竞争力看成一个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的系统。基于系统观构建了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IMD法),对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竞争力;系统观;皖江城市带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81-03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服务业竞争力则是直接反映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依赖于服务业竞争力。因此,深入研究服务业竞争力评价问题,对于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 影响因素分析

竞争力的概念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一般的观点认为: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个方面。一个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是该地区服务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在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服务业竞争力看成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的系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资源、结构、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四个环节,由内而外、从显在到潜在深入剖析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从国内外现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在服务业竞争力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总有若干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以此为基础,认为服务业竞争力由服务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构成,根据辩证法原理,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据此,把服务业竞争力的内因作为基本准则,外因起辅助性作用,揭示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服务业竞争力是由发展服务业所需的资源条件、能力条件及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所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同时服务业竞争力还需要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使竞争力得以持续,形成可持续的潜在竞争力,它与资源、结构和能力要素所体现的显在竞争力共同构成了服务业竞争力系统,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服务业竞争力,就必须清晰、深刻、全面地理解服务业竞争力由表及里所有层次的内涵。从服务业竞争力外部表现入手,通过服务业结构系统进而对其能力加以剖析。将这一分析过程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基于服务业资源、结构、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四个方面并对服务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图1所示。

2.1 资源要素

目前学术界对资源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如Wernerfelt(1984)认为,企业强项或弱项的所有一切都是资源,包括了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2];狭义的定义如Grant(1991)认为,资源是生存过程的投入要素[3]。本文认为,服务业资源能力是一种满足人类需求的有形和无形的所有投入要素。服务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其资源条件,它构成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这里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运总量5个指标来综合反映。

2.2 结构要素

结构一词最早出自自然科学研究中,其含义指事物各部分组成整体的方式,有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本文也取其意,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资源优势,还包括结构优势,且结构是关键。以此为据,服务业结构竞争力包括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个方面。

2.3 能力要素

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被抽象的认为是企业中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Selznick,1957)[4]。服务业能力是指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依附于资源和结构之上,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服务业资源组合的营运过程。它反映服务业在将来一段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并从质和量的角度评价服务业发展潜力及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运营管理能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服务业区位商和服务密度;成长创新能力:服务业平均工资、R&D支出占GDP的比重、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和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2.4 可持续竞争力

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以上条件的积累,还需要外界环境为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使竞争力得以持续,从而形成可持续竞争力。在该竞争力中优先是竞争,兼顾可持续,在提高竞争力基础上使其具有延续性[5]。在服务业竞争力系统中,可持续竞争力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与国家宏观政策、科技水平以及各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综上可得可持续竞争力主要由以下指标构成:经济因素指标有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区位因素即用指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占全省比重代替;商业因素指标有城镇化率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础设施指标包括机动船净载重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邮电业务量和每万人拥有民用汽车数。

3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近年来国内对于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在《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一书中所建立的包括规模、结构、成长、创新、管理竞争力五个一级指标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吴士元在《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2003)一文中从经济实力、服务业总体状况、主要服务行业发展及科技实力四个一级指标出发,对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6]。

纵观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将服务业竞争力看做一个系统设计指标体系,本文正是基于此考虑,在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服务业竞争力看做一个系统,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服务业资源、结构、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图2)。

3.2 评价方法

关于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DEA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如庄丽娟(2004)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发达省市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总体评价;黄作明(2004)构建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比较各种方法,本文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IMD法),该方法通俗易懂,计算结果也可通过Excel表得出,不易出错[7]。

4 实证研究

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六安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为重点的城市群紧邻长三角,区位优越,尤其是2010年获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更是沿江城市带中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对其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旨在根据各市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意见,提升各市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乃至整个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对各个指标、评价要素进行打分、排名,具体过程如下:①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标准差为:

推荐访问:服务业 竞争力 评价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