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视角下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通过分析高校教务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阐述大学教学管理体系及其配置架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将系(教研室)建设成为一个学术管理基本单元,并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与具体实践,提出了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思路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 执行力 分级教学管理 体系构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其基础是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的执行力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对高校而言,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执行力指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教学条件、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管理、落实教学计划、指挥和协调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等工作的效率和能力,因此,研究执行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及其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1 执行力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执行力的视角,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层面:对分级教学管理体系的认识尚不到位。随着学校学科专业的扩展,二级院系的增加,师生数量的扩大,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加重,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逐渐暴露出存在着重过程、轻目标或重目标、轻过程等现象,基本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对其构成层次、内容和纬度缺乏足够的认识,直接导致学校各项决策的执行力不强,尤其是系及教研室等基层单位积极性无法调动,阻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2)结构层面:分级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框架。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一是分级管理部门设置形式化。二是各级教学管理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绩效激励机制。整个分级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构成框架,不成体系。

(3)经验层面:分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供血不足”。由于缺乏丰富的经验借鉴和不同学校实际情况区别,高校分级教学管理改革往往是边研究边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教学各环节间的接口和质量控制要素、控制点不明确,控制与管理出现断点和不连续,给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持续保障与稳定提高带来了很大影响。

(4)组织层面:分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执行力困境。我们认为要提升本科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其关键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形成有效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架构,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观念为先导,以制度为核心,以队伍为基础,以评价监督为保障,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组织健全、运行顺畅、保障得力、激励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2 执行力视角下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架构特征

综上所述,执行力视角下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以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模型作为着力点,进行管理机制分层重构,建立“三级组织二级管理”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模型,形成校级宏观管理,院级垂直管理,系级以下横向一体化的分层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模型

2.1 学校职责

其主要职责是实施宏观统筹管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及高校教学过程的规律,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评价监督,负责全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宏观调控全校教学资源,全面组织协调学校教学工作。根据确定的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可直接指导系的工作。行政事务主要依靠学院实施。

2.2 学院职责

学院是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应从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出发,根据各自学科特点,确定本学院教学管理观念和发展思路。

2.3 系(教研室)职责

系(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基层组织,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责,在学校和学院领导下,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建设,组织教学和教研活动,是整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在学校宏观指导、学院组织实施、系(教研室)具体执行的职责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中,其关键在于系(教研室)层次,这是实行三级组织二级管理的基础,也是分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的着眼点。只有采取外部管理和内部横向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挥系及教研室在观念转变、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使教研室成为研究和讨论教学的中心、平台和教师的加油站,发挥其协调组织教学、集体研讨教学、互相交流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 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组织与实现

按照上述分级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架构分析,根据“三级组织、二级管理、形成机制、培育特色”的原则,高校分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框架的核心要素应该包括:组织模式、运行模式、机制制度保障、质量评价监督、技术平台支撑五大模块。以下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多年来构建和实现教学管理体系的经验,分别给出这五大要素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与实现途径。

3.1 组织模式

围绕学校整体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分级教学管理队伍,即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具体实施者。借鉴PDCA管理模式,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回馈四个闭环相连模块,形成决策管理队伍、执行管理队伍、督导队伍和咨询评价队伍,分别由教学副校长与教学副院长和教务处管理人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校级和院级督导组、专家与学生代表组成。学院是管理、服务与执行的平台,系级以下不承担管理任务,变松散管理为一体化管理,既能彻底理解管理目标,又能培育学院特色,形成学校相关部处、院教学管理、个人共赢的管理组织模式。

3.2 运行模式

教学管理执行力的体现是成功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借鉴PDCA管理模式构建以谋划、运行、控制、修正四个环节为核心的教学管理闭环运行模式和机制,在四个环节分别以注重宏观策划、加强过程管理和规范制度、强化关键节点控制和目标考核、多样化形式修正为关键,变无序管理为科学、系统管理,构建良性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3.3 机制和制度保障

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是贯穿教学管理过程始终的制动力,是能否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键和保障。学校首先做到权责利明晰、制衡有度,学校要出台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明确校院两级的责权利,最大限度地确立学院所能决定的事项,以确保学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学院双方都以目标管理的制度形式实施或接受管理;同时学院的内部管理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避免二级管理转化为放任自流,使动力与压力机制和规范与民主机制并存,推动教学管理的有形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和人本化,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处于充满活力、高效、自觉的运行状态。

3.4 质量评价监督

为避免二级管理转化为放任自流,突出学校的宏观指导作用和学院的实体地位,根据国家的规定和各学院的专业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一是学校对学院的考评机制,二是二级学院内部的考评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宏观调控、整体规范为根本,完善校、院级及以下多层次全面纵横交错的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监督机制,在教学质量各级一把手负责制基础上,师生及管理者等各类教学质量保障主体充分参与及互动,利用自我评价、激励与自我诊断、调整,通过严谨、规范、科学的组织机制,使教学质量决策、条件保障(人财物)、过程监控、交流激励、反馈调控和文化保障等各种质量保障要素协调运作,实施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动态循环式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3.5 教学管理技术支撑

依托网络化平台,将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理论融入信息技术,建立“三线运行”长效机制:第一,建立现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学校教学管理(执行)运行线;第二,搭建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进行网站及平台的建设与更新,进行学生、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反馈等,实现教学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动态评价,有效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运行线。第三,建立多元化主体元评估系统,定期邀请用人单位、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学生对学院的教师教学等进行评价和评估,畅通教学管理信息沟通与回款渠道,为教学多元评估(评价)一条线。

4 结束语

学校的执行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等得以实现的能力和保障。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畅通运作流程,具有高效执行力,取决于教学管理体系的核心框架构成。课题组以河南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以“校级宏观管理,院级垂直管理,系级以下横向一体化”为核心,并建立了“三级组织二级管理”教学管理体系框架,强化组织模式、运行模式、机制制度保障、质量评价监督、技术平台支撑5大模块建设,利用三线运行机制最大程度提高教学管理体系运行的时效性和长效性。近5年的实践证明,教学管理体系及其执行力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学的发展观念、创新的思维、执着努力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加强高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

[2] 龙跃君,隋旺枚,翁秀珍.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

[3] 朱向梅.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

[4] 柳和生,程肇基.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三大因素及相关对策[J].江苏高教,2009.

[5] 屈波,侯永峰,刘拓,魏旺强,张樱.建立基于“计划-控制-考核”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9.

推荐访问:分级 视角 执行力 构建 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