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科学布局,巩固创新“古典学\国学与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高峰论坛”纪要

[关键词]现代价值,学科调整,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8-0071-02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新一轮的学科目录调整。2011年6月12日,南开大学举办“古典学、国学与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高峰论坛”。来自全国30余所部属、省属重点大学历史学院(系)的学科带头人和主管领导出席了会议。论坛围绕“中国古典学(国学)研究与教育前瞻”、“学科目录调整后的中国史学科建设”两大议题,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史学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密集的交流和对话,取得了丰富成果。纪要如下:

一、中国古典学(国学)研究与教育前瞻

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系统发掘、全面继承和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优秀资源,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需要。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古代经典重新受到高度重视,“国学热”持续升温,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一形势,既给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会期间,学者对“国学”的由来、“国学热”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一些学者指出:国学是民族特色之学,应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民族复兴道路之求索,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宏大历史背景中思考“国学”研究和教育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国学研究应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建。

与会者表示: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系统地整理、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史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对于当前社会的“国学热”。既不能漠然视之,亦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理性和符合历史主义的分析,为社会提供正确的知识和思想导引。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不少大学先后成立“国学院”,开设国学课程,探索国学人才培养机制,对此与会学者表示充分肯定。认为前一阶段关于“国学”学科建设的讨论是非常有益而且必要的,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主要分歧并非是否应当发展“国学”包括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在于怎样合理地定位国学,形成符合学理逻辑、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求同存异,尽可能达成共识,形成推动相关事业发展的合力。

多位学者在大会发言中分别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自己对“国学”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建设问题。强调“中国特色”或“民族特色”是大家共同的意见。但关于国学的学术范畴,则存在着宽狭不同的理解。有学者提出,“国学”作为一种俗称,在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但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宜采用“中国古典学”一词,一方面可与西方“古典学”相对应,突出中国特色,在外文翻译和使用上也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与易被泛化理解、显得漫无边际的“国学”相比,在学理上亦更具有严谨性。

还有学者指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国学”或“古典学”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对象和方法,应从前人叙述中找出对应的方面,形成学科的基本骨架。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重叠设置学科、让人产生抢占地盘的感觉,易于得到学界认同。因此有人建议把传统小学、文献学、辞章学、出土文书、金石学等作为基础内容。

有学者采用文明比较的视角,认为应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中理解“国学”的时代使命。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多力图保持和复兴传统,中国则自“五四”以来一直否定传统,对传统的批判最为彻底,几乎是全盘西化。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如何重建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命题。只有承继民族传统、坚持中国特色,方能“海纳百川”。这中间存在着“照着讲”(仿照西方)和“接着讲”(重新接续自身传统)的重大差别。要想通过“国学”研究,从传统中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就需要跳出“寻章摘句”的学究传统,加强现实关怀,根据社会需要,致力于对历史传统和未来道路的宏观探索,培养更多具有民族文化情怀的史学人才。

还有学者指出:儒家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一以贯之的跨时代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历史作用相当于西方的宗教。应将经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通过系统的经学研究重建中国文化固有体系,彰显中国文化特色。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完全被肢解了,目前的学科体系乃是削足适履的结果,完全丧失了中华学术的自尊和独立,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否则,中国文化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还有学者将古典学、国学视为中国史研究和教学的根基。相当于过去所说的“旧学”。不少学者对当今青年学子旧学基础日形薄弱,读不懂古代文献、某些专门之学逐渐失传的现状深表忧虑。

关于古典学、国学和现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多所学校的与会者介绍了各自的思考与经验。有学者指出:如何正确处理国学与文史哲等学科的关系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但综合性研究和分流性探索从来都是齐头并进的,是学术发展的规律。只要注意处理好统合与分流的关系,国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可以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还有学者指出:新学科目录中虽未设古典学或国学一科,但大学有权决定是否设立“中国古典学”或“国学”。有人建议,在尚未正式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可以设立“中国古典学”二级学科,列于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待条件成熟之后再行申报设立一级学科。

二、学科目录调整后的中国史学科建设

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新学科目录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考古学”并列成为3个一级学科,这将对未来一个时期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导向性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新学科(目录)框架下更好地规划和推进历史学科建设,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论坛形成不了共同意见或者担忧。

学者们指出:学科目录调整,不仅意味着学科格局的重大改变,同时意味着学术队伍的重组、学术资源的重新分配,牵连面广,需解决的问题众多。如何根据中国史学科原有的基础和实际,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历史学的整体发展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是大家一致关切的问题。

多数学者认为:将世界史和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有利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平衡发展,应该积极支持。但在拓展上述学科的同时。不应明显地压缩中国史学科的发展空间。中国史学传统悠久而且深厚。中国史乃是中国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根基,应继续大力发展。一旦削弱了这个根基,就将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与之进行平等对话。学科目录不只是一个学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方向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如果操作不当,即可能带来许多负面效果。对此,不少与会者深

表忧虑。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还就如何对待原有6个二级学科、优势特色新方向与原有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学科目录调整对历史学人才培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一些学者认为:在新学科目录下,学科方向的设置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原有六个二级学科可以进行微调,但不宜变动过大;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次学科目录调整,重在一级学科建设和管理,二级学科和方向则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自行设置,不必拘泥于原有名目,这样可以使中国史学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另有学者则特别提醒:在设置二级学科和方向时,固然可根据各自优势自主决定,但必须防止“功利化”、“商业化”的影响。有学者建议,考虑到中国史学科的原有基础和体量,古代史仍应加强而不可弱化,可以大时段设置若干个二级学科,如先秦两汉史、魏晋一隋唐史、宋元明清史等;有的则建议采用上古、中古和近古等名称。多位学者特别建议:应进一步强化专门史建设,争取设置一级学科,整合中外两个方面,将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历史地理等纳入专门史之下。

与会学者非常关切学科目录调整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大家一致认为:划分3个一级学科,并不意味着史学人才培养的大分家,应当是突出特色、重点建设,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打破3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彼此间的联结和沟通,今后史学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特别需要防止学科单列可能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体系割裂等弊端,课程设置仍需中外并重,以使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

与会学者还指出:21世纪的历史研究应充分吸收和消化20世纪的思想成果,加强思想理论探索,注重史学成果的多样性表达。多位学者还特别强调了思想阐述和理论提升的重要性,认为前一时期中国史学者过分偏重个案,缺少贯通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理论思考严重不足,今后应当大力加强宏观考察和思想理论的提炼。不少学者指出:新学科目录出台之后,在研究和教学中会面临着许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像本科教学要求综合素质培养、硕士生招生实行统一考试,都与新学科划分有着潜在冲突,甚至学位证、毕业证颁发都需要修改,倘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有学者建议:颁布新学科目录之后,为了更好地实施,尽可能避免和防止可能产生的弊病,应在扩大各校自主权的同时,讨论并制订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实施细则。

[作者简介]王昊,男,山东招远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实习编辑:全骜颉]

推荐访问:中国史 学科建设 纪要 国学 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