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招》《九辩》《九歌》乐舞的源起以及先秦若干音乐美学理论的形成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采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相印证的方法,对《九招》《九辩》《九歌》乐舞的起源和性质作了新的考察,揭示了“三九”乐舞与太阳天体崇拜之间的密切关系。原始初民为了求农业丰收、消弭干旱而祭祀太阳云雨。为了达到娱神的目的,他们既献酒献女给太阳天神,又模仿象征太阳天神的图腾物为巫术舞姿和舞具,并伴以生殖性爱活动。本文进一步认为,“三九”乐舞与天体崇拜相结合这一早期音乐文化现象,对先秦时代一些音乐美学理论的形成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诸如“礼乐”“大音”“天乐”“羽音为水”“协风成乐”等等,实际上也都导源于太阳云雨天体崇拜。

关键词九招九辩九歌源起音乐美学

作者简介江林昌,1961年生,烟台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

一、《九招》《九辩》《九歌》与天体崇拜

传说中,《九招》《九辩》《九歌》是天乐。《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郭璞注:“《九辩》《九歌》,皆天帝乐名,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离骚》说:“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王国维认为,金文“皇”字作日光放射形,(注1)张舜徽说:“皇,煌也,谓日出土上光芒四射也。”(注2)则《离骚》两句意谓诗人在奏舞《九歌》《九韶》之际,登上了灿烂初升的太阳帝庭。可见,《九辩》《九

歌》《九招》是天乐,且与太阳崇拜有关。

(一)虞舜《九招》探源

《九招》又名《大招》《九韶》《箫韶》。招为本字,韶则后起字。相传《九招》为舜乐。《庄子·天下》:“舜有《大韶》。”《竹书纪年》谓舜“作《九韶》之乐”。《尚书》《吕览》《史记》并同。舜是东夷族传说中的太阳男性神,因此,《九招》乐舞的起源首先与东夷文化有关。虞舜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法国哲学家丹纳认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有个长期不变的承传过程,所谓文化“原始地层”(注3);因此,探讨《九招》的起源至少还可追溯到龙山文化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时代。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表明,这两个时期以原始农耕经济为其物质基础,而以太阳崇拜和阳鸟崇拜为其宗教特征。《九招》乐舞的源起与性质,当与此有密切关系。

在甲骨文里,《九招》的“招”字从艹从匕从酉:(《粹》518)。艹作双手供奉状;酉即酒之本字,也有酒尊之义;而匕字,周彦武以为即妣字初文。(注4)因此,“招”字的原始义当指双手捧酒尊以祭享先妣之意。商人乃东夷后裔,“解放以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不断显示,殷礼袭于夷礼,商民族在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诸方面,与我国古代东夷部族有着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注5)因此,以甲骨文“招”字探讨《九招》起源,符合历史发展事实。

中国古代巫术乐舞往往与酒有关,所谓“饮酒作乐”。甲骨文“招”字从酉(酒),以酒祭享先妣;这为我们解开虞舜《招》乐的内涵性质提供了线索。《后汉书·东夷列传》说:“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东夷部族尚酒成风的习俗,已为大量出土的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酒器所证实。大汶口文化的酒器可以出土于刘林、大墩子、大汶口、景芝镇、陵阳河、大朱村等地的陶尊为代表。在这些陶尊的内壁,常常发现一种白色、乳白色、灰白色水锈状沉淀物,学者们据此认为,这些陶尊实际是一种盛酒器。1979年,在陵阳河大汶口时期文化遗址里,发现了一件硕大无朋的滤酒器,这说明当时的酿酒已有过滤阶段,其酿酒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更为精美。如在龙山镇发现的陶尊,高35cm,口径31cm,壁厚10.3cm,质地坚凝,外壁印方格纹,颈部饰附加堆纹一周,圜底附直径8m小圈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文化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祭祀的礼器酒杯蛋壳陶杯。到了殷商时期,人工酿酒业在大汶口龙山文化酿酒业的基础上大为发展。《尚书·酒诰》说商王贵族皆“沉酗于酒”,《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好酒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就考古材料看,商人墓葬里,酒器一类随葬品大都置于椁内近棺处,说明墓主人对酒的喜爱。很显然,商人重酒习俗与东夷人是一致的。以上材料为我们理解《招》乐之“招”字之所以从“酒”提供了历史依据。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招》乐之“招”为何要以酒来祭享先妣,这先妣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科技史资料表明,酒的最初发明是原始初民受到含醣野果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进入农业时代,人们则开始利用谷物酿酒。《淮南子·说林训》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说文》:“醠,浊酒也,从酉盎声。”正说明了酒与农业的关系。王树明先生指出:“考古资料观察,……说用谷物酿酒出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说法,是可以信从的。这一提法,与马克思关于酿酒发生在‘野蛮’中期或晚期阶段的提法相合,也为山东陵阳河滤酒图象、滤酒滤缸、夹沙粗陶缸等成套酿酒用具的发现所证实。”(注6)

酿酒需要谷物,而谷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因此,作为宗教意义上的酒尊歌舞有可能首先是用来祭祀日月云雨等自然天象的。这一推论的直接证据便是山东陵阳河、大朱村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两组刻画图象。一组是与天文、历法有关的祭日图象:据王树明先生介绍,出土陶文的“陵阳河遗址东面,为一丘陵起伏的山区。正东五华里,有山五峰并联,中间一峰突起,名为寺崮山。春秋两季,早晨八、九点钟,太阳从正东升起,高悬于主峰之上。”(注7)据此,我们可以确定,陶文的内容是日、月、山的画形,指的是太阳(兼及月亮)从东山升起。饶宗颐先生则视图文下部的山形为祭坛之象,(注8)亦可从。《国语·周语》“古者……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韦昭注:“明神,日月也。”总之,太阳是图文的主体。而这图文刻划在盛酒的陶尊上,显然有以酒祭日之意。邵望平先生曾称这类陶尊为专供祭祀的礼器,(注9)是有道理的。另一组陶文是与农事军事有关的斧锄和与地母谷物有关的社祭图象。

图二的上部显然是禾苗庄稼之类,其下部则为第一组图文下部之山形祭坛之简化。这一组陶文揭示了酒与社神的关系。当我们把上面两组陶文结合起来考察时,便会发现,酒尊、谷物、太阳三者之间原是有紧密相联的因果关系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谷物,有了谷物才有了酒;所以,东夷初民用酒来祭祀太阳,以祈年报功。据日本《产经新闻》报导,1979年5月14日,日本大阪大学探险部安第期调查队,去南美考察了印加帝国土著居民鸟儿族的太阳祭。太阳祭每年6月24日在秘鲁的萨克萨瓦曼遗迹举行,这一天恰好是南半球的冬至,举行这一祭典即为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中午过后,仪式开始。人们在祭坛上放一特制的大酒缸,缸里盛满了酒,酒缸旁还放有许多佳肴,以共同献给太阳神。参加祭典的人,边歌边舞,以祈祷太阳,直至太阳下山。秘鲁鸟儿族用一特制的大酒缸盛满美酒以献祭太阳神并且还伴随着歌舞的习俗恰好与我们上文关于大汶口陶文的阐释互印证,同时可为我们分析《九招》乐舞之内涵作佐证。

酒用以祭祀这一特定的宗教含义,在先秦考古和文献资料里还可找到许多证据。《左传》庄公22年有“酒以成礼”之说,《礼记·表记》也说:“粢盛秬鬯,以事上帝。”在殷墟卜辞里,酒大量地被用于祭仪之中。再从词源上考察,凡从“酉”之字大多兼有祭神之义。《龙龛手鉴》“,祀也。”《直音篇》:“,祭同。”又如“福”字,罗振玉以为“象两手奉尊于示前”(《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徐中舒以为“象以酉灌酒于神前之形,……灌酒于神为报神之福或求福之祭”(《甲骨文字典》)。

推荐访问:乐舞 先秦 美学 若干 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