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提升世界经济影响力战略研究

摘 要: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格局中,中心城区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在深入研究剖析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功能承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国际开放等相关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中心城区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的四大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心区域;经济影响力;功能特征;产业特征;空间格局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122-02

根据对国际大都市及“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类似概念的研究,其形成的普遍观点认为:全球化时代优秀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货币流、人才流”既集聚又扩散的核心动力与枢纽功能,是全球经济协调与控制的节点及核心驱动力。而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通常为城市的发源地,为城市发展功能基础最完善的区域,是全球要素汇聚、组织集聚、产品交易活动集聚的区域)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性象征(像伦敦金融城、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新加坡中区、巴黎拉德芳斯区域等)。上海中心城区为全市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为全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对标国际标杆城市中心区域,加快提升中心城区(或重点功能区域)经济国际影响力成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突破口。

1 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的基本特征

1.1 功能特征:全球功能的核心承载、转型提升的先发引

领、综合服务功能强大

为国际大都市发挥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空间。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普遍具有高度集聚性、高度控制性、高度枢纽性、高度便捷性等特征,从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控制决策能力、标准定价能力等的核心承载与集中体现。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等为最典型的代表。为国际大都市转型提升的先发引领。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看,在其发展中都经历了重大的城市功能转型(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而其中这些城市的中心区域往往率先转型,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功能集成多元化发展,包括金融、商业商务等经济功能及其居住、休闲娱乐等社会配套功能,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

1.2 产业特征:服务业高度集聚、总部型功能性机构高度

集聚、新经济高度集聚和引领发展

普遍具有较高的服务经济集聚度。全球发达城市服务业大都达到两个70%:服务业站GDP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70%。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服务化特征尤其明显,服务业比重一般都在90%以上,且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明显。跨国总部机构、金融机构大量集聚,构成国际大都市全球服务功能、强大的集聚辐射能力及高强经济势能的核心支撑。新经济高度集聚并引领发展。新业态模式层出不穷,传统服务行业通过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科技技术融合发展,创新业态模式、新的赢利模式不断出现。新产业发展加速,现代产业的发展很多突破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概念,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形成新的更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

1.3 空间格局特征:用地集约节约、高强度紧凑型空间形

态、土地级差收益全球价值高地

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和高效开发。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位居黄金地段,区位优越,土地资源紧张,引领国际先进的空间形态理念,实行“高密度+高强度+立体开发+紧凑型+精明增长”的空间开发模式。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都非常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率应用,一些重点功能区域更是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土地级差比较优势明显。这些区域为全球商务成本的高地,根据商业地产企业CB理查德埃利斯最新的统计,2012年,香港中心城区写字楼的价格为249美元/ft^2,为全球最高,伦敦西区位列其后,为220美元/ft^2。曼哈顿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地产估价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

1.4 国际开放特征:高频率多元化国际交流、国际活动频

繁开展、全球人才密集汇聚

国际商务、国际会议、国际展览等各类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开展。巴黎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300个左右(上海每年超过1 000人参加的大型会议不足20个),居世界首位,伦敦每年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数量也有200个左右。大型展会方面,纽约每年近300场、伦敦超过150场,上海每年70场左右。且国际游客、外籍人口、国际专业人才大量集聚,充分体现国际开放特征。

2 上海中心城区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的比较

上海中心城区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一些重点领域和标志性区域的发展已与国际接轨,服务经济集聚度已达到国际同类区域水平,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性机构、外资企业集聚,拥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效应初显,拥有具有一定国际认同感的重点功能区域,某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品牌效应,城区具有一定的国际服务功能、国际辐射集聚能力和国际影力,初步显现出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特征。但同纽约、伦敦、香港、巴黎、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或者重点功能区)等标杆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1 服务经济能级存在差距

服务经济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商贸流通业仍然是占比最大的行业,金融、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黄浦区六大重点服务行业中,商贸流通业占比依然最大(从税收收入来看,商贸流通业依然是黄浦区税收收入总额最大的行业,占比近1/3),金融、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占比相对较小(金融、专业服务业税收占比均在13%左右)。服务经济发展效率存在差距。从地均产出指标看,静安区地均GDP为81.19亿元/km2,为全市最高,但同东京、香港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东京都工商业用地单位产出高达128.07亿美元/km2)。总部机构能级存在差距。从总部类型上看,以投资和商贸型总部为主,管理型总部占的比重较低(比如黄浦区的116家总部型企业中(包括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其中,经上海市政府认定的跨国地区总部39家,商贸型占42%、投资型占31%、管理型仅占23%)。另外,绝大多数为区域性总部,如跨国公司的中国华东总部、中国总部、亚太总部、新兴市场总部等(为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的比重也较低,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亚太及以上总部占比在15%左右)。商业街区国际影响力存在差距。在国际顶级品牌集聚(特别品牌旗舰型店铺集聚上)、免税购物功能上还存在差距,也远未形成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文化个性及浓郁的文化氛围。

2.2 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和影响力

上海中心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尚未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环人民广场区域集聚了大量市级优质的文化场馆资源,但该区域还远未形成像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那样具有较大带动力的文化演艺集聚区。另外,国际性的文体赛事活动还较少,一些时尚节庆活动还未形成国际影响力,相关带动效应不大。文化创意园区同质化特征较为突出,品牌效应有待大力提升。

2.3 城区空间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够

上海中心城区也都是老城区,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旧区改造问题。城区高楼大厦和危棚简屋交错,影响了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个城区空间功能格局的发挥。黄浦区是全市旧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区,目前全区范围内尚有旧式里弄近300万 km2,其中二级旧里以下房屋120万 km2,全区仍余留马桶约8.75万个。静安区目前剩余的旧里约为26万 km2,共计11 000户。

3 上海中心城区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发展战略

对标国际标杆,立足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功能大局,上海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城区经济影响力、城区软环境和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功能核心承载区。

3.1 服务功能提升工程

进一步深化中心城区功能内涵。进一步明确各城区功能定位,以引领城区未来发展。金融服务功能突出新兴引领,积极对接自贸区金融自由化领域的先行先试。商业商务功能突出国际高端,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服务功能。文化创意功能突出经典时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加快集聚跨国总部和总部性功能机构。把握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准入、行政审批、外资管理与服务环境,加大世界级、旗舰型、功能性跨国总部和总部型功能机构的集聚力度。加快打造世界级商圈。力争突破免税购物功能,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商圈业态调整力度,继续引进旗舰店、体验店、专卖店等业态,拓展个性化定制、体验式消费、信息消费、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探索新兴服务业发展的“硅巷”模式。探索导入“硅巷”模式,形成中心城区服务经济新兴增长点,并为金融、商业、旅游业、广告、传媒、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3.2 城区空间重塑工程

接轨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紧凑型+综合性+精明增长+以人为本”空间发展理念,提升空间资源集约度、功能综合开发度、人本化便利化程度,构建空间紧凑、高效立体开发、功能高度集聚的空间格局。加快存量资源置换整合。积极创新探索新模式,大力推进旧区改造。结合老大楼、老洋房、老厂房的利用价值、优化可能性和产权关系属性,分类推进资源置换与整合。高效开发潜力增量区域。聚焦稀缺增量区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造,创新土地出让机制,打造上海城市新地标。规划打造中央活动区(CAZ)。采用世界顶级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多元复合功能,规划打造若干个集办公、金融、商务、娱乐、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央活动区。

3.3 文化产业影响力提升工程

立足文化产业集聚度、文化创意创新度和国际文化开放度,着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塑造城区独特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大力引进文化创意、设计创意、网络及信息服务创意、文化演艺为重点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国际文化演艺品牌。依托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和其他演艺载体资源,强化资源整合和剧场改造,对接国际娱乐前沿,积极引入国际演艺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品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承办国际级体育文化赛事活动、国际会议;扩大音乐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力争形成国际影响效应。

3.4 开放深化升级工程

积极扩大社会领域开放。鼓励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开办国际学校。抓住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争取试点中外合作开办、国内有条件的机构开办国际学校,不断提升教育开放度和教育内容、师资力量国际化程度。扩大高端医疗领域开放,为外商独资医院的开办创造条件,深化区内医院与国际医院的合作交流,探索外籍医生引入与使用方面的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远,路迹.世界城市比较研究及对北京模式选择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3,(4).

[2] 屠启宇.“世界城市”:现实考验与未来取向[J].学术月刊,2013,(1).

[3] 金钟范.世界城市系统研究述评-基于网络结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13,(1).

[4] 郑晓光.世界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及对北京的启示[J].环球中国,2012,(11).

[5] 陈飞燕,陆萍.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9).

[6] 朱易安.纽约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渊源之比较[J].科学发展,2009,(5).

[7] 石忆邵,施玉麒.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8] 黄文炜,魏清泉.香港的城市更新政策[J].城市问题,2008,(9).

[9]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编制.香港统计年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0] 左学金,王红霞.打造世界级表演艺术集聚区[N].东方早报,2012-10-23.

推荐访问:世界经济 上海 战略研究 影响力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