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大”建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四大”建设(即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突破口,是切实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根本举措。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着眼当前谋划长远,将当前的工作重点、“十二五”规划思路与“四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创新,出实招,求实效,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四大”建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抓示范 拓载体

推进大平台建设

“四大”建设,大平台是基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有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大平台来容纳、来承载。要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资源要素保障能力较强和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重要区块为基础,尽快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省市县上下联动、整体协调推进的大平台建设机制。

切实推进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把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示范区持续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指导的推进机制,形成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体制。组织实施“六六工程”,重点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为主要内容,以落实示范区试点、智力支撑、财政金融支持为政策手段,切实推进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第一批示范区试点的成功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示范效应。在现有县市级示范集群中再选择一批产业集群作为省级第二批示范试点。进一步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工作。

加快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要利用环杭州湾地区科技领先、人文荟萃、滨海临港的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软件、工业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临港重化工、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要依托温台地区濒江沿海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优势,大力培育电气机械、轻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服装服饰、通用机械、日用小商品等轻小加工型产业。要积极利用金衢丽地区后发交通优势和生态环保优势,战略性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打破行政区划,按产业链组织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汽车、五金、光伏、氟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发展带。要以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为基础,加快整合提升,着力形成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海洋经济发展带,争取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合理布局和提升石化、船舶、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力争在大乙烯产业链建设、装备制造业两中心(铸造中心、锻压中心)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抓改造 重培育

推进大产业建设

“四大”建设,大产业是核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要坚持把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力量。要全面组织纺织、轻工食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医药、建材、汽车、船舶、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11个已出台省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举措。重点抓好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七大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皮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推动新一轮热电联产改造,促进老旧高污染机组的大批淘汰和高效低排放的背压机组建设。加快淘汰粘土砖瓦窑,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关停20%以上的粘土砖瓦窑。推进小水泥粉磨生产装备的淘汰工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00万吨。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生物产业、物联网产业、3G产业、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培育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实施一批光伏屋顶发电项目和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重点建设无线传感网产业基地,在电力、公交领域实施一批无线传感网络示范项目。重点推广3G产业的创新应用,落实好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推动一批工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3G平台相结合。

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创意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落实各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探索产业集群、百强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从单个企业分离到整个产业分离,从分离后为母体服务到为整个产业和社会服务两大转变。加快总结推广7个试点县市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工作经验,集中力量抓好146家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发展。同时,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售后、生活等服务内容外包,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抓投入 增后劲

推进大项目建设

“四大”建设,大项目是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之中,只有通过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建设才能获得载体和牵引力,大企业培育才会有新的增长点。

推进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构建合作平台和网络,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继续推出一批重大对外招商项目,开展一批重大引资活动,积极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家大企业大集团、著名民营企业和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效益好的项目。充分利用我省沿海岸线优势,有选择地发展先进临港工业,推进实施若干重大项目,积极谋划好乙烯及其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临港工业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工作。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机械基础件和特色产品,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继续组织实施“万亿技改促升级计划”和企业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的衔接互动机制,抓紧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中央投资专项。

推进技改项目后备库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库建设,编制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加强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建设所需要素的综合协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国防建设项目,利用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深入实施“958”企业技术赶超计划,抓好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一批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专项,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专项,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项目。

抓主体 强龙头

推进大企业建设

“四大”建设,大企业是龙头。大企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象征,培育大企业是调整和优化我省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我省综合实力、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和分工合作、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切实推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146家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立统一领导、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的良好氛围。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加强土地、资金和煤电油运协调保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开展联合兼并重组。推进建立市县领导联系制度和长效服务机制,通过“一厂一策”针对性的扶持,加快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切实改变浙江省业“低、小、散”状况,优化全省企业组织结构。

加快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深入实施以“百家升级、千家成长、万家培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扶持体系,重点关注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集中帮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微小企业和初创期小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加快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

推荐访问:加快 推进 升级 经济转型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