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贵州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三次产业都要加快提速、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贵州省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省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产业支撑。要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首要,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我们要切实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努力筑牢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基石。

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

对贵州意义重大

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材料,为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设备,促进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是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三次产业之间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是辩证的统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是不能出现产业“短腿”,而是通过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打破旧有平衡,发展后达成新的、高水平的平衡,是稳一产、强二产、扩三产的有机结合。三次产业都要加快提速、协调发展,这是贵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当前和今后我省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来看,按照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大到小排序,贵州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间的互动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一二三”(1978-1991年)、“二一三”(1992-1997年)、“二三一”(1998-2005年)、“三二一”(2006年开始)四个阶段(见下表)。从1978年至2009年,贵州三次产业都在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较小;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在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占比则始终在35%左右到40%左右徘徊。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贵州经济在向前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三是第二产业从未占据绝对优势。表中还透露出一个积极的信号:2010年、2011年出现了可喜变化,三次产业产值都在强势增长,第二产业增长尤为突出;第三产业在较快增长的同时,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首次回落,两年均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分别同比强势上升1.4、1.8个百分点。这是“工业强省”战略胜利实施的结果,是打破原有平衡走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平衡的开端,标志着贵州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2006年,贵州第三产业首次超過第二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似乎已渐入佳境。但认真分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并不表示贵州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这只是工业发展不充分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表现,是较低水平的“三二一”。实际上,贵州第二产业只在1992-2005年间相较第一、第三产业有微弱优势,其他时间要么比第一产业弱,要么比第三产业弱。可以说,贵州工业从未在实质上占据过主导地位,工业发展还相当滞后。

从省内外发展的经验看,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发达省份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达。2010年,贵州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在全国31个省市区工业化进程中仅高于西藏。贵州工业化的落后,导致了经济的全面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工业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产业代替不了的。只有推进工业化,才能将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持续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才能上带一产,下促三产,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扩大社会就业,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工业化为第一拉动力

毋庸置疑,实施“以工强省”战略,并不意味着放松第一产业,忽视第三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工业强省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力、创造新优势,从而在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进而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以工业发展壮大整体经济实力。如上所述,发展壮大贵州整体经济实力,首先要做大工业总量、做强工业实力。要在发挥工业既有优势、巩固已有基础的同时,把抓增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引入增量资源,激活、优化存量资源,加快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一要靠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目前而言,增投入是贵州治本之策,上项目是救急良方。可以说,谁上的项目多、项目大、项目好,谁就抓住了机遇,优化了结构,把握了发展主动权。通过招商引资抓龙头带动、园区集聚、产业转移承接,不断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二要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承载能力。重点振兴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旅游)品、建材、高新技术等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力求兴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为后发赶超积蓄势能。三要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探索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办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路子。

以工业理念提升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贵州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农民的生存条件十分有限,全省7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农村,集中在贫瘠的土地上,难于从根本上脱贫。实践反复证明,破解“三农”难题,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一要用市场和效益的原则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在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标准化生产,挖掘土地的产出潜能,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二要用培育重点企业的方法扶持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的优势,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做好转化增殖这篇大文章。三要以工业化推进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建设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农民、善待农民、富裕农民。

以工业驱动第三产业发展。在工业发展所提供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条件下,第三产业要顺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结合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一要通过工业化促进商品要素与市场的发育和繁荣,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鼓励和支持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积极发展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二要依托工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其中的工业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每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相应有1.3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双赢。在推进工业强省过程中,应当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突破口,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务,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三要以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发展城镇经济。产业集聚区不但是工业空间集中的平台,也是促进人口集中、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平台,是推动城镇化建设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进程中,应当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布局、园区向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工业化的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探索城镇化、产业现代化和人口的有序流动结合起来的办法,把资源开发优势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执笔:王 峰 杨凤兰 责任编辑/黄莎莎)

推荐访问:贵州 协调发展 提速 大力推进 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