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之道

管仲曾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民,对于农耕时代的中国来说,曾经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的主体单元。白驹过隙,瞬忽千年。现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早已由个体、家庭,转化为企业和组织。

企业壮大,则国富民强——这已成为当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共识——无论是美欧日,还是亚非拉。

镜鉴美国:目前其有中小企业2100多万家,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解决了60%的就业,新增就业更是有超过2/3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中小企业实现的。

反观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同样达到了99%,在解决了80%的就业之后,中小企业创造了经济总量的60%、税收的50%,以及专利的70%。可以说,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小企业的兴衰成败更是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从经济总量的占比来看,相对于强国之道的装备制造、尖端制造、先进制造而言,富国之道,则由遍神州大地的中小微企业挑起了重担。此时,以制造业为基础和代表的中国工业经济,正再一次带领着大批中小企业,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制造业门槛低、创新能力欠缺,再加之优势弱化、外需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凸显,大而不强、多而不富的现状日渐堪忧。中国若想登顶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占据企业数量99%的中小企业必须找到新的驱动力。

间不容发之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时,又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确定为国家战略。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这两条方针恰如双剑合璧,相辅相成。

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针对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在解读时,针对中小企业具体指出,将继续开展扶助中小微企业的专项行动;将抓好政策落实,为中小企业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将切实创造发展环境为企业减负;将重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至此,政策、路线、措施三个层面,均为“富国之道”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互联网+”亦被同步赋予了激活中小企业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本期《跨界论坛》着眼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在“创新成长”、“技术破冰”、“融资解困”、“生态链助力”、“美欧日镜鉴”等若干维度上,全方位剖析和解读,以期为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可供参鉴的信息和帮助。

推荐访问:富国 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