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一、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行情制约

我国证券市场处于转型期,证券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证券市场的景气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证券经纪、投资银行以及常规化的证券自营单位在证券公司中总营业额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盈利形式较为单一化,存在过度依赖传统业务的问题,必要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结合2016年证券公司的经营数据展开分析,代理买卖证券业务的净收入已经占全年营业额度的40%左右,并且,证券投资收益占据30%左右,最后是证券承销和保荐业务占9.4%,单单这三项就已经占据了年营业收入的近8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会在50%以下,这充分表明我国证券公司对于传统的经济业务以及投行业务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而这些业务都是受市场行情以及政策制度影响较大的项目。由此可知,若是市场存在变动,就会导致财务风险问题。

(二)风控制度滞后

对于证券企业来说,创新业务是主要的业绩增长点,但是,一部分证券公司并不能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进行集中的控制,导致了风控制度和创新发展进程不适应的尴尬境地。例如,在2014年,证监会对第四季度的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进行了检查,发现少数证券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使得一部分公司被勒令限期整改,暫停新开融资券账户一个季度。而在众多公司中,也不乏国泰君安、中信等行业龙头券商,这就表明证券行业的创新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存在制度缺乏的问题,证券公司内部由于缺乏创新业务的风险控制流程,不能按照标准化应用制度有序开展相关业务。

(三)监管体系不足

要想实现证券企业的稳定发展,监督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十分关键,尤其是行业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措施,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在应对内外形势,由于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就使得监管结构和主体较为单一化。在整个监督管理结构中,证监会主导监管职责,就使得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监管部门的职权范围明显缩小,并不能落实实际的监督管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证监会的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后,会设置较多的事前审批制度,这就使得其行政干预的成分居多。除此之外,监管机制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突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审核。第一,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设立的并不及时,修订效果也存在缺失,由于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较快,不断推出创新业务,相对应的风险项目也在逐渐增多,行业立法却并没有实现同步。相关部门对市场风险缺乏有效预估和重视,就使得立法滞后性的弊端逐渐明显,也和发达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差距。第二,相关部门并没有配套的执行机制和控制措施,相关配套指引工作只是滞留在试行阶段,缺乏有效地制度执行效果。

(四)部分权威性缺失

在风险管理部门常规化工作中,其基本工作就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性风险项目进行管理,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存在对立关系。但是,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析出,多数上市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督管理部门和合规管理部门都是直接受经营层领导的支配,主要是对经营层负责,无需对董事会负责。因此,若是董事会层面支持匮乏的情况下,风险管理部门并不能有效发挥其实际价值和作用,也正是基于此,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制约。

二、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在对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结构不均衡,也会对整个控制结构和运行机制产生影响。第一,盈利结构失衡,由于业务模式较为的单一化,就会导致证券公司并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波因素,证券公司正在呈现同质化趋势,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证券公司风险整体在上升,还是存在依赖传统经营模式的问题,突显盈利结构不均匀的问题。第二,监管机构独立性较差,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结构一直分为证监会和自律性组织,前者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主要是监督管理。后者涉及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市场发展结构和秩序的部门,然而,由于我国证券行业起步较晚,资本市场并不完善,两者的行政监督较为突出,独立的监管体系非常缺失。第三,风险控制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认知,证券公司的常规化经营体系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但多数证券公司在风险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完整的认知,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和管控结构较为滞后,由于风险控制意识较差,就导致建设机制和建设效果并不符合预期。

三、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风控体系整合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建立健全更加有序的管理路径,为改进风险控制体系提供保障。第一,要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机制,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的补充。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期,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实现了转型,资本中介类业务会对资本产生消耗,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通道,完善最有效的补充机制。传统的短期融资体系尽管成本低但期限较短存在不确定性。我国上市证券公司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短中长期配套融资通道,从而减少期限错配风险项目,要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保证资金的流动性。第二,要建立健全风险限额体系,保证风险评估方法的实效性,要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做好风险沟通措施的同时,建立财务项目评估机制,要综合应用敏感性分析以及压力测试,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性和实效性。主要是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展评估管理工作,并且升级压力测试和敏感性测试的实效性。第三,要建立健全重大风险应对机制,强化风控项目的执行力度,满足监督机构要求的同时,也要参与讨论风险的应对机制,制定切实有效地风险控制报告,保证追究机制和沟通效果的最优化。第四,要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落实有效的管理文化宣传措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十分关键,企业风险控制文化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培训机制,从制度层面提高管理效果,责任追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并行。

(二)优化创新转型风控效果

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调整风控效果,积极践行创新转型措施。第一,要调整盈利结构,推进盈利模式的转型,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措施,积极落实差异化服务体系,能有效实现财务管理效果的综合性优化。要在实际项目推进和建立过程中积极落实调整盈利模式,改善盈利结构,有效地降低收入不均匀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二,要从根本上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结合实际管理机制和管控结构,创新业务风险控制结构,结合我国证券市场,采取分层架构的机制和措施,设立不同类型的风险控制部门,着重关注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减少操作不利因素,升级风险控制的效果,并且严格设定审批流程,及时寻找漏洞并开展补救工作,在系统升级的基础上,优化运行监控效果。第三,及时制定创新业务风控机制,将创新业务列入常规化系统中,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并且完善风险控制的配套措施,确保业务操作培训工作和风险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三)优化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监管监督管控效果,要从根本上促进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效果,着重分析立法结构和执行机制。第一,要健全完善的证券法律监管体系,优化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升级管控效果和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第二,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建立健全立法机制,在优化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各方意见,真正发挥法规的长效作用。要想保证监督管控机制的完整性,就要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控制机制和整合措施,为监管机构的多元化管理提供保障,也为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提升监管力度,才能更好地强化证券也协会、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监督机构的地位,实现监督管理策略和控制结构的完善性升级,也为管理机制和应用策略的实现提供保障,确保证券市场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征,主体之间能建立协调制衡机制和措施,为后续工作的稳定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案例分析

本文以光大证券为例,在2013年,光大证券出现了“天丰节能”事件,导致证券公司被证监会给予处罚,不仅开具了巨额罚单,且部分新业务也被直接停止。这对于整个证券公司的市场影响力、信誉度以及企业形象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营业绩也直线下滑,尤其是在创新业务发展方面严重倒退。在经过一年整改后,2014年光大证券的业务有所改善,通过事实证明,上市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在整个事件发生后,光大银行针对市场波动风险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一方面,从制度层面按照《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制定并落实了光大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在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的同时,明确了具体的管控措施,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不仅建立了压力测试机制,也实施了投资额度分级授权和限额评估机制,借助VAR、久期等限额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了预估,并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针对流动性风险也制定了有效的预警机制,從不同层面借助公司现金流量预测监控资金的实际需求,拓展短期融资券和次级债券等渠道,真正建立了动态化的应急方案。另外,光大银行还针对信用风险展开了全面分析和整合,制定《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对于代理客户买卖证券业务的信用风险项目展开了全额保证金管理模式;对于期货交易业务,借助有效的筛选机制对有资质的客户进行控制信用风险;对于约定购回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则应用了交易额度监管措施,不仅能有效对客户的资质予以评审,也能更好地控制信用风险。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实现业务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影响下,证券公司要从实际发展结构出发,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优化认知思维,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完整有效的管理策略,实现上市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者单位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风险控制 公司财务 我国 上市 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