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信仰的成因\影响及建议

摘要:文章以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农村基督教信仰现象为背景,重点调查分析了该地留守妇女信仰基督教的动机及信教对其产生的影响。信仰基督教可以给予留守妇女心理调适、物资帮助等,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不利于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妇女;基督教信仰;心理压力

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陆重新兴起“宗教热”,农村宗教信仰行为也随之兴起,其中尤以基督教的发展最为迅猛,信徒人数不断增加。也就是在同一时期,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城市,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存在,以及他们因自身的原因而不能使整个家庭都留在城市生活,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丈夫在外打工、妻子留守农村的现象。在我们所调查的临泉县很多留守妇女都选择了信仰基督教,目前临泉县的信教群众近5万人,其中女性占到70%。那么留守妇女们为什么会选择信仰基督教?信教对她们产生了哪些影响?信教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本次调研深入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来探讨上述问题。

一、留守妇女基督教信仰的原因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闭伟宁副教授认为农民信仰基督教既有个人因素同时也与一些社会因素相联系。本文沿用了闭伟宁副教授的观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选择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原因

1、因个体自身或是近亲属身体上的疾病而信教。在调查中发现,信教留守妇女当中有51.28%的人是由于自己或家人生病,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进而失去希望时选择信仰基督教的。可见身体上的疾病长期难以治愈或是无法支付治病的高额费用是造成留守妇女信教的主要原因。由于病痛的折磨,在寻求其他方式无果的情况下就只有寻求宗教来帮助缓解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从科学上来讲,信仰基督教并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功效,但不得不承认在心理上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受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我们调研的临泉县基督教会众多,几乎是隔几个村就有一个教会,教会活动时人员聚集,颇为热闹。很多留守妇女都是首先由好奇心的驱使,农闲时无聊,便时常去教会听讲经书或是唱诗。年龄大一点的老信徒,在做礼拜的时候都把小孩带过来,教堂也都为小孩子单独开设班级教他们神学里面的诗歌、故事等,教他们要与人为善。他们长期受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自己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徒。

3、为缓解心理压力而信教。调查显示有38.46%的留守妇女是因为要减轻内心的压力,寻求精神寄托才信仰基督教的。丈夫外出打工后,抚养子女,照顾老人,操持家务、农活等一系列重担都压在了留守妇女一人的肩上。婆媳关系怎样处理,孩子怎样教育,加上丈夫外出务工,无从诉说心中的烦闷、孤独等,都使留守妇女感到生活压力巨大,现实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留守妇女渴望从基督教中获得帮助和支持的重要原因。她们把自己的苦闷向“主”诉说,向“主”祈福,希望主能够赐福给她们。很多教会都会在不同时间举行活动,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谈心,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4、对社会的失望。在和教会的牧师交谈中我们得知,在教徒中也有一部分信徒是因为生活上的挫折,生意、婚姻等的失败,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当人们因痛苦而想否定整个世界时,宗教每一次都给予同样的响应,借助象征手段来系统地表述这样一个真正世界秩序的形象,用来解释至颂扬人类经验中的模糊、困惑和矛盾。起初她们都是抱着试一试和好奇的态度去跟着信教,但是一旦她们深入其中发现教会的兄弟姐妹大家亲如一家,互相帮助彼此相爱,每个教友都是那么善良,而不像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充满了罪恶和欺骗,这使得她们更愿意去信仰基督。

(二)社会原因

1、政府政策的允许。从基督教在我国传播的历史来看,政府的政策是基督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让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几近灭迹,直到80年代中国的宗教政策才实然与应然相符,我国的农民才被允许信仰基督教,农民信仰基督教才成为可能。

2、农村公共物品总量不足且维护不力。长期以来,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向城市倾斜,而对农村提供的公共物品却极为有限。而且由于农村经费不足、管理意识松懈等原因,导致现有的一些公共物品长期处于无人维护、濒临报废的状态。由于公共物品的匮乏,农闲时留守妇女只能看电视、聊天、赶集、打牌等,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文化活动。同时由于外出打工者家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兴趣不同,也很难组织一个较一致的集体活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宗教活动却很丰富,做礼拜、讲经、唱诗,遇到宗教重大节日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妇女对这些活动尤其感兴趣。当然,这也使留守妇女在生活中容易感到孤单寂寞,更渴望集体生活,因此使其更容易成为教会的一员。

二、基督教信仰对留守妇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查尔斯·Y·格洛克提到了教派的出现与五种“匮乏”相关,即经济匮乏、社会匮乏、机体匮乏、伦理匮乏和心理匮乏。经过调查发现与查尔斯的观点有着较多的相同点。

1、给予心理上的调节。信仰基督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手段。它通过特定的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且因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以消解精神上的痛苦。信仰基督教帮助她们调节心理压力和宣泄不快,而且还为她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她们在唱诗、听讲经、做礼拜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找到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同时也找到了交流的平台。她们把自己的苦难交给了“主”,内心得到了解脱,教友之间的互相安慰和帮助,也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虽然这种方式对解决困难方面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心理的安慰对困难的解决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的。

2、提供物质、资金等帮助。教会日常也会有一些奉献,即对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的教徒,教友会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帮其度过难关。信教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大家之间相互帮助,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助平台。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这种现象很多,如2007年,单桥镇前郭庄教会给予大石庄长期患病的周月荣资助,帮助其度过了难关。

3、规范约和束行为。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基督教信仰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这一问题,有高达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懂得宽容忍让,避免纠纷”。宗教范导,就是通过教义、教规建立起一套行为评价体系,或为世俗的理论提供支持,或直接引导社会成员遵守教义教规,由此建立起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行为上的约束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避免犯罪等违法活动。

(二)消极影响

1、基督教使留守妇女过分依赖教义,逃避现实。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针对“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竟有高达6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独自向上帝祷告。可见,一些教徒在信仰了基督后,万事都寄托于“主”,遇到困难自己不通过有效地途径去解决,而是寄托于祈福,消极等待,影响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失了解决问题了有力时机。

2、基督教使留守妇女沉迷其中,耽误农活。留守妇女因沉迷于宗教,及时农忙时也会去参加宗教活动,这样不仅会耽误农活,而且劳动力技能培训也难以开展,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也就无从谈起,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的政策就无法实施。

3、给邪教、非法宗教势力以可乘之机。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宗教与迷信的界限较难认清,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这样就给邪教、非法宗教势力创造了可乘之机。信仰宗教也使农民的思想停留在有神论的层次上,一些迷信、离奇的说法容易流传,民俗中的一些糟粕成分会重新流行,这就影响移风易俗工作的进行。

三、留守妇女信仰基督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仰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容易偏听偏信

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偏低,留守妇女文盲率竟高达25.64%,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者为零。她们接受新知识能力普遍不高,较难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认知,来适应社会现实中遇到的多种压力以及问题。因此,在她们出现心理压力选择基督教信仰缓解压力时,常会偏听偏信,无法对事件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二)教职人员选拔、培训的力度不够

教职人员在宗教团体中有凝聚社会力量、传承历史文化等诸多功能。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神职人员并未经过正规培训,而且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

(三)宗教活动场所布局不合理,给教会管理带来压力

一些信仰基督教信徒因不愿到未登记的活动场所过宗教生活,而且教堂的规模有限,给教会的管理工作带来负担。尤其是在重大宗教节日时,由于未能有效控制规模,到城区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大量增加,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增加了压力。

(四)政府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广、力度不够,致使许多人盲目信教

政府对科学文化、宗教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宗教场所管理不力以及基层党政组织对邪教和宗教方面非法活动的发现、报告率较低,致使邪教和宗教方面非法活动放任自流,不能及时处置。而当前教徒的文化程度偏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行为带有较强的盲从性,给邪教和宗教非法组织以可乘之机。

四、合理引导留守妇女基督教信仰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正确引导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宗教是自由的,应当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和发动群众,揭露各种邪教以及非法宗教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严厉打击邪教。组织人员对留守妇女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监管,正确引导留守妇女的信教活动,对农村宗教负责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确保宗教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二)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很多是文盲,在这样的文化素质下很容易盲信和误入邪教组织。因此,要加大进行文化教育的力度,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她们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避免误入歧途。

(三)加强对基督教的传教人员进行培训

正如丁光训先生所说:“为使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培养政治和道德上及神学素养都合格的教牧人员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基督教的传教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宗教神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品质。因此,为保证基督教活动的健康有序的进行,有必要对传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四)加强公共物品的提供,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生活设施

要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在农闲之余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养,就要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生活设施。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特别要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方面的投入。使农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素养。

(五)媒体要正确的引导,社会要予以关注

近年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出现的留守妇女,各方的媒体和社会应加大关注的力度,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或者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解压方法,有时或许可以不用采取信教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解决问题。毕竟用精神的寄托来解决现实的难题,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建波,李学昌.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金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苏祥.中国农民基督教徒信教原因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12).

4、王冬丽.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5、陈浩,曾琦云.宗教文化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胡建波,李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宗教问题浅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成因 留守 信仰 妇女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