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代宗教

收稿日期: 20131004

作者简介: 潘德荣(1951-),男,浙江长兴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诠释学。

引用格式: 潘德荣.哲学与现代宗教——以费尔巴哈人本学为思维进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77-284.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241)

关键词:哲学与宗教;费尔巴哈;基督教;宗教人本学

摘 要: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全面地探讨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而是从费尔巴哈对传统宗教、特别是对基督教之批判出发,意在阐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开启了建构新型宗教理论的反思,他将哲学视为宗教,将两者建立在同一的、人本学的基础之上,系统地阐发了一种无神论的宗教理念,凸显了宗教之旨趣在其本质上是“为了人”的。“为了人”,这正是现代宗教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3027708

Philosophy and Modern Religion-Take Feuerbach"s Humanism as Thinking Approach

PAN Der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modern religion; Feuerbach; Christianity; religious humanism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uerbach"s criticism on traditional religion, especially on Christianity, instea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e purpose is clarify that Feuerbach"s criticism on religion opens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new religious concept in that he regards philosophy as religion and base them on humanism. He systematically puts forward atheism and highlights religious essence is “for human”. “For human” i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modern religion.

探讨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哲学有很多分支,代表着诸种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所得到的结论也大不相同;宗教的状况亦是如此。本文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全面地探讨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而是从费尔巴哈对传统的宗教、特别是对基督教之批判

出发,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开启了建构新型宗教的理论反思,他将哲学视为宗教,将两者建立在同一的、人本学(Anthropologie,或译为人类学)的基础之上,系统地阐发了一种无神论的宗教理念,凸显了宗教之旨趣在其本质上乃是“为了人”的。

哲学与宗教:共鸣与对峙

哲学与宗教之关系,很难有能共同接受的定论。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其主流传统的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无疑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在这种思维方式中论断宗教与哲学之关系,哲学便被认作宗教的婢女。对此,托马斯·阿奎那的论证最为典型,他认为神学高于其他一切学科,其理由有:(1)在研究对象上,神学高于其他一切学问。其他的学问只是讨论“属于人的理性之下的事物”,而神学研究超越了人的理性而追求“崇高”的事物。(2)在学问的确定性上,神学优于其他一切学问。其他的学问的确定性源自人的理性的本性之光,而神学的确定性是来自上帝的知识之光。(3)在实践的目标方面,神学较其他学问更为远大与高贵。如政治学只是指向国家当前的利益,而神学的目的乃指向永恒的幸福,这是其他一切学问最终的圭臬。(4)哲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神学,却不是神学所急切必需的学问,神学能够直接开显上帝。神学利用哲学,并不是因为神学本身的不足,而是由于我们理智的缺陷。我们借助于理性所知道的东西,是为了能够更容易被引向超越理性的上帝。

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宗教,以黑格尔哲学的论述最富有哲学的思辨性。其宏伟的哲学体系以“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在“精神哲学”中包含了三个篇章,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讨论了三个范畴,依次为“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一个环节,艺术作品是“从主观精神中诞生的具体形态的直观与表象”。因其具有“个别性”的特征,美的艺术的精神乃是一种“有局限的民族精神”,这就是说,它所展示的尚不是“绝对精神”。艺术是主观地创造出来的,并因创造者的主观性而将实体的内容分裂成许多独立的表象;宗教则将其整合为一个在“精神直观之内”的整体,从而将艺术的个别性与局限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限多样的形式上提升为一种普遍性,由此而将艺术的那种系于感性的(主观的)知识活动过渡到(客观的和外在的)启示活动,过渡到被上帝所启示出来的宗教,这种宗教的内容才是绝对精神。就此而言,哲学的内容与宗教的内容是同一的,它们都以真理作为对象。不过宗教只是相应于一切人的真理,甚至也使用各种感性的表象,但哲学认识却要求摆脱所有的形式的片面性,并将其提升到绝对形式。这种绝对形式是将自身规定为内容并与其保持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自我认识,亦即把握哲学自身的概念。质而言之,“哲学这一概念是对自己作思维的理念,是认知着的真理”。[1]396413以此观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哲学”无疑是最高的与最后的范畴,它乃是“艺术”与“宗教”的统一。

一般来说,唯心论哲学与宗教有着内在共鸣,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容性与互补性。与之不同,唯物论与无神论结成了天然同盟,崇尚科学理性,对宗教持批判的立场,否定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无神论的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伊壁鸠鲁被视为无神论之父,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17世纪的欧洲泛神论(反对设立超自然的上帝作为世界的主宰)和17-18世纪的英国自然神论(以主张理性的宗教替代天启宗教)可以说是向着无神论过渡的中介环节。机械唯物论者,如英国的霍布斯,直接否定超物质形态的精神实体,明确地表达了无神论的世界观。18世纪的法国无神论者矛头直指当时的教会,在理论上多有建树,于其中,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尝被誉为无神论的圣经。他们虽持无神论的立场,反对罗马教廷的统治,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有利于社会秩序。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无神,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敬、抱怨鬼神的思想已见之于《诗经》。如“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诗经·大雅·云汉》)等诗句,对神之怨恨,已刻骨铭心。儒家传统,自孔子以来就有“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关切现实人生(“不知生,焉知死”),这虽然谈不上是无神论的观念,但神灵对于俗世的权威已然降到若有还无的地位。作为理论形态的无神论,是荀子(儒家)、韩非子(法家)等思想家发展出来的。他们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批驳神道设教;而东汉王充进而站在唯物论的自然观之立场上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古代无神论思想体系,其后的范缜、张载、王夫之等,承继了这一学脉,形成了中国的无神论思想传统。

推荐访问:宗教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