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在“新常态”下,我们理应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从而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农村经济 问题 措施

现阶段,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面对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最具有活力的农村,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要保护好利用好耕地、水和生物资源”。无疑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势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引擎,再次对经济纵深改革发力。当前农村的现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生产的持续活力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如何解决其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宜的发展道路,使地方农村在“新常态”下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一、目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问题

我国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与调控,诸如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政策,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合法合理的转移到非农业人口,但就整体人口分布来看,农村拥有的劳动力仍然是高的。中国目前有32 900多个乡镇、58.6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1 866万农民群众。农村人口的分布依然是我国人口占比最大的部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绕越的依然是广大的农村。

从经济角度来看,最终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具有强劲活力的劳动力。八十年代在我国农村率先进行的改革取得的成功,成为支持城市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支撑,个中道理就是近八亿农民的吃苦耐劳开拓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农村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相对的增长,但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占比例来看,农村经济的比重依然是很小的,贫困、贫穷仍存在于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周期性,以及农业产品较低的价值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的活力。经济的现实促使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城市,一方面带来城市建设的压力,加上现代教育不能及时的跟上,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隐患,也为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大批中低端技术型劳动人才带来了麻烦,中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畸形和不均衡性也凸显了个中缘由。另一方面农村由于日益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山区,开垦耕作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变缓,后续发展乏力。现阶段农村实际耕作的劳动力由于物质条件的进步,从事农业耕作的年轻人对农业劳动逐步丧失兴趣,因此农村劳动力虽具有一定活力,但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从劳动力素质来看,由于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全国存在着高学历就业几率高、福利待遇好等倾向,如招工、行政事业、较好的企业用人首先比拼的是学历,加之教育培养成本的不断抬升,使得农村孩子教育在起跑线上就丧失了优势。农村家长要么希望孩子从小用功读书以谋求更好的将来收益,要么使孩子放弃学业,进城打工以取得现时收益。所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价值观落后,已经影响国体的后续发展,更不能很好地符合整体大国经济发展后备人才的需要。

(二)农业的贡献及国家投入方面问题

我国经济的腾飞与迅猛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业的贡献,换句话说没有农业的付出就没有现代我国的经济。农村为当今工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还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彩电下乡、机车下乡等政策,固然实惠了农村与农民,但实质是解决了当时工业产品生产过剩问题,通过吸收农村的资金,把它补充到城市、工业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资本的积累,采取的不是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进行疯狂的向外掠夺和扩张,而是向内进行必要的原始积累,其中部分是通过数亿农村劳动者的劳动而形成。由此我国企业资金的再造力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致使工业反哺农业需要更长的路子去走,很多农村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去支持社会的其他事业。

国家对农村各地的投入不均衡,致使很多地方的各项事业难以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一是乡村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也带来了农业产品不能及时的流通,甚至存在滞销,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城市居民则不能及时得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供应;二是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尚未形成网络覆盖,信息不畅使得农民观念更新缓慢;三是对农村科研支持力度不够,农业项目研发不力;四是农村教育落后,存在农民素质较低问题;五是农村文化消费层次低,精神建设跟不上。

(三)农村环境方面问题

近年来农村耕作方面运用了大量现代技术,同时也带来了系列问题,土地板结、水土流失、自然养分缺失,一些促生素、刺激素的滥用,造成了农产品污染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生活的身心健康。另外,我国的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每年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污染,城市建设的限制,使得工业企业向乡村转移,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方保护的幌子下,出现的不合标准的排放,使得农村资源被无序的开采,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考验。根据农业部的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十二五”规划内还有1.1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西部偏远农村中低压电网还不稳定,还有23万人没有用上电;农村需要改造的危房存在不少;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的脏乱差问题依然较为严重;人畜混居、畜禽散养等现象依然存在;无害化厕所在农村覆盖率仅50%左右。

农村社会治理上,虽然较之于以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诸多方面的忧患:在农村,由于一些人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暴富,贫富差距悬殊在农村中较为明显,致使很多人心理上不能接受,进而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也产生了怀疑;在农村,社会价值取向没有统一,人们的思想缺乏正确的引导,难以形成统一的客观的认知,加上有些党员干部的堕落腐化导致一些地方社会风气腐败、治安不稳、腐败频现的现象,对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

二、面对问题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农村发展应适当保存一定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人力资源建设是根本,也是发展大计。在较长时期内将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培养出数以亿计的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质高的新型劳动者,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与有效资源的动用。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技术型教育,进行农村劳动力思想的改造。这种需要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经济推进: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给农民以实惠,达到经济先行的目的,使得农村确实增产增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吸收转化;二是政策引导:大面积的招工提干、较好企业人才的引进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历,在没有重大差别的情况下,应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同等的机会,转变农村培养孩子的误区;三是教育改革:切实重视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单单的培养高科技人才,也要重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人才;重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编写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使农村孩子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育,能够找到合适对路的工作并取得相适应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为农村的社会事业提供生龙活虎的劳动力,进而满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缺口

发展农村经济,矫正思想,首先应使农民得到实惠。农业产品急需扩大销售渠道,提供给城市居民甚或国际市场,没有相应的渠道都是纸上谈兵。要做到:一是修建相应的交通道路,打通区域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的环境,使各地区农产品及时走出山区,互通有无;二是扩大农村网络覆盖,加大农村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各地需求状况,丰富农民知识,改变其知识结构;三是始终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农民,坚持以科学实惠的行动带领农民;四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加大文化力度的投入,多投放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改变农民的精神状态。通过一些文艺演出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进而让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匡正。同时对各种社会腐败现象要严厉打击,将丑恶现象彻底清除,使农村的社会风气面貌得到彻底的扭转和改善。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条件下,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农村,对于我国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常态”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口号问题,而是牵涉整个社会的治理与发展、和谐与稳定。我们应该有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为整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推荐访问:再认 常态 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