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观念的创新

[摘要]随着田径竞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训练观念也随之改变,并与国际先进观念接轨。传统的田径训练观念已经难以使我国的田径运动在国际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文将以全新的视角探讨田径运动的训练方式,分析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在田径训练中的要点,以及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田径 训练量 训练强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10-01

田径运动的历史悠久,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田径运动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高低起决定作用,田径运动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也占重要地位。现今,体育运动国际化发展,田径运动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田径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训练观念,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进行训练指导。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新观念。

一、关于我国传统的田径运动训练观念

田径运动对于东方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东方人体质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性的比赛上田径获得过奖牌,不过是在中长跑和竞走项目中获得的,这也是靠运动员的强大毅力和拼搏精神得来的。一般认为在短跑比赛中靠毅力与拼搏精神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而短跑运动中刘翔的110米跨栏取得的胜利,让我们思考在田径运动训练理念上的错误。

(一)田径运动训练性质的定位不清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家都认为对重要的运动项目,只靠教练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努力。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一个重要的运动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依靠一个团队的力量。因此,田径运动管理部门对重要的运动项目及重要的运动员采取“六个到位”措施。[1]六个到位分别是:训练管理、科学技术支持、伤病预防问题、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对运动员的各条件的保障及严禁使用兴奋剂。

(二)田径运动的认识模糊

田径运动中,我国对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认识不够清楚。第一,对田径运动的认识问题,随着运动项目的发展,训练理念也得到发展。很多教练并不了解新的训练理念,甚至不知道,对运动员的训练还是采用老的训练方式。[2]第二,对田径运动结构的问题,我国很多的教练员的训练计划结构不清楚。教练员对要训练的内容不清楚,对采取何种手段进行训练效果好,对运动员的训练量和强度控制不确定。

二、对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分析

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通常采取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训练原则。近年来,通过实际的训练情况与比赛结果,我们发现传统的训练模式是不正确的,甚至会对训练产生反效果。长期进行高训练量、低强度训练,容易使运动员产生神经系统和肌肉疲劳,从而使训练的效果下降,特别是对一些需要高爆发性的运动项目的影响。运动员在大量的低强度训练时,极易导致神经系统疲劳而使神志不清和意识模糊,而这种训练不能发挥运动员的个人潜能。

如今,专项训练在田径训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把平时训练时提高的技能和素质发挥出来,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3]传统的低强度训练在比赛中不适用。因为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处在高度的运转下,因此平时低强度的训练不能让运动员感受到比赛时的紧张氛围,不能提升运动员所需的专项技能和素质。运动员保持低强度的训练,会使身体各系统处在低强度的运动状态,那么突然面对比赛中的刺激情况,容易导致运动员出现不适或伤痛。

三、关于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理念创新

田径运动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理念,抛弃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而采用高强度负荷的训练方式。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田径训练中,强度和量是训练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不能忽视任何一项的训练。虽然现在强调高强度负荷训练方式,但是不能简单地要求高强度而忽视了训练量的重要性。高强度是以一定的训练量为基础的。

2.训练强度要和专项训练相配合。在身体训练方面,专项练习主要是在力量、速度和毅力等方面。训练的高度和专项训练方面必须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身体潜能。

3.训练强度要有结构性。训练的强度要保持稳定性,比赛前后和平时训练强度的幅度要保持一致,不可变化太大。运动的训练量也不应变化太大,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不变。

4.训练强度分大小,强度的大小应该结合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情况和专项训练要求决定。以刘翔为例,教练员孙海平在训练时,要求先进行力量的训练,然后进行速度的训练。

四、总结

我国使用传统的训练理念在田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理念上。要跟上国际的步伐,就必须更新理念,在田径训练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从而提高训练的质量,使我国在田径运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大超,孟建斌.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56-57.

[2]敬龙军,吕金江,晏瑞琴.北京奥运会后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格局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4):35-36.

[3]王海生.对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创新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8):78-79.

推荐访问:训练 田径 浅谈 强度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