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研究

摘 要:在调查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民族文化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先进经验,剖析该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互动机理,并以此为指导探索民族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发展

湖北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排除该地区自身的“硬件”约束外,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而恩施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且处于湖北,湖南,重庆交界的武陵山片区之中,以其作为例子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以恩施州为例,调查民族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现状,辨析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策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从根本上改变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进城上楼”的文化(观念、习惯、认知等)不适应、甚至抵制而导致的建设速度慢、水平低,政府出力不讨好、百姓受用不受益的尴尬现状,促进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施州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城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条件下形成的。“十三五”时期是恩施州将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快精准扶贫,促进新型城镇化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期,由于恩施州受地理环境的的影响,使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也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

单就恩施州而言,新型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0.5%增至2014年的50.1%,这个纵向比较是可观的。但相对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而言,恩施州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恩施州的城镇化率2012年比全国低19.8个百分点,仅相当于湖北省的64.4%。

(二)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2011年至2014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1亿元,有效拉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反映出市域经济发展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尤其,2013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沪容高速与宜万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完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下降。

(三)思想观念发展滞后于城镇化的推进速度

虽然许多人由农村搬到城市的高楼大厦,户籍也由农村变为城镇,但思想观念仍守旧陈腐。比如消费观念未改变,这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可清晰易见,同时,文化水平素质也仍停留在农村,文明用语等习惯未能与城镇水平相融合。

二、恩施州新型城镇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恩施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土家苗族文化为主,土苗民族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民族文化种类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土壤,但随着恩施州新型城镇的发展也无可非议地给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创伤,我们以简单图示表示二者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1.城镇化促进土苗民族文化融合。恩施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人们居住集群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建立的公共民族文化广场得以充分利用起来,人们在一起唱歌跳舞,进行文化交流,促进苗土两族文化的互相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也以这种方式使得典型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开发。

2.新型城镇化带动民族文化环境发展。恩施州城镇化对于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健康有序的新型城镇化带动民族生态环境文化发展,通过文化实践创造新的民族发展环境,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新型城镇化拉动民族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城镇化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由原来的农民洗脚进“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服务业为主,开始接受城镇居民的生活模式,“街舞”、“走路”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业余文化的追究更加丰富。

4.新型城镇化改变居民风俗习惯文化。城镇化过程伴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向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新居民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并将原来农村风俗习惯带入城镇,引发当地传统习俗文化发生变化。

5.新型城镇化加强民族价值观念文化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居民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交通、通信、媒体等工具,接触更多的新知识、习惯更多的新现象,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生活习惯,适应时代的新价值观念。

6.在城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地区的无形资产,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渐变为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个在恩施州许多景区的开发中显现最突出,就以土家女儿城为例,开发商土家族的房屋建筑文化建立一个具有古韵味的小城,其中又注入土家女儿会等大型民族风俗,每个月中都会以不同的风俗形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消费。

(二)民族文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为阻力

1.民族文化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一方面,民族文化本身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如非商品性,传统意识,文化水平低等;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制约因素有反过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化的发展也给民族文化带来创伤。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青壮年人才流入城镇厂房企业,民族文化的继承陷入困境。我们以土家吊脚楼文化作为典型的参考例子。根据我们的田野访问调查可知,青壮年人士几乎全部倾向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条件待遇和薪酬,是没有人愿意去继承这样一门独特的民族手艺。

第二,民族特色文化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冲击而流失。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原来散落的居住方式可能会被集中的城镇生活所取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民族融合的速度会加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民族特色会被淡化,并逐渐消失。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由于挖掘,传承,弘扬,创新不够,外人很难直观切身地感受到它的客观存在,于是乎给人以恩施州缺乏民族特色的错觉。

第三,民族文化过于商业化。在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下,民族文化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的开发,民俗节日的商业利用等等。虽其客观上促进城镇经济总量的增加,但令人担忧的是,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将会被同化,民族文化特色精髓将消失,这样会破坏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原生性,是民族文化庸俗化,也会伤害地方民俗自尊心。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建议

城镇化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是一种重新改变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由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孕育在一定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之下的,这种人口分布的重新改变无疑会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很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但有挑战就会有机遇,若我们能正确对待并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对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提供以下建议为当地决策作参考。

(一)政策支持

政府首先在保证城镇化稳步推进之中,要完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管理制度。前瞻性的开发利用与进行城镇建设。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使二者和谐发展。

1.培养民族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发展恩施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民族文化形式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民族文化特色与城镇建设实践相融合,这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政府出台公共文化政策为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正名”给予其政策和机会,及公平的竞争环境。要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其以产业化竞争的姿态走向世界,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3.政府启动民族文化继承保护专项资金,鼓励青年人学习继承民艺。给予足够的资金或薪酬,保证他们基本生活,鼓舞信心。并可适当为他们安排岗位,既保证民间艺术的传承,又可以让他们为城镇化建设作一份贡献。

4.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民俗文化发展的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民俗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拓展适合民俗文化产业机构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鼓励个人,企业社会,以各种形式创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民俗文化产业,对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等方面与国有民俗文化单位同等对待。

5.加强地方法制的建设,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保驾护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新兴文化产业的保护,都需要地方在符合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宜的法律来规范,对于不合时宜的、过时的条款要及时修改,给与地方更加自由的创新环境。

(二)加强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有计划地,合理地建设布局民族文化广场。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划出专门的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区域,使住在城镇高楼中的人民群众在这里互相建立联系。既可以解决农民“进城上楼”的枯燥乏味的生活习惯,又可以在无形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传承民族文化。

2.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既可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风采,又可使其不至于在城镇化中消失。同时,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3.修建州民俗文化商业街。通过休闲商业街与民俗文化的无缝联接,无疑给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很好的空间,休闲商业的休闲态度与民俗文化的自发性也是相契合的,民俗 文化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能吸引更多的民众投身于民族文化的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对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建设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2015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恩施新闻网,2015(1).

[2]蓝菲.四川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5).

[3]吴江.重庆新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4).

[4]董素云.城镇化对三峡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D].重庆三峡学院,2012(7).

(指导老师:高华峰,博士,副教授)

推荐访问:湖北 民族文化 城镇化 山区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