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程,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化学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必须实施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其次,质疑应具有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将问题提前设置好,课堂上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如我在讲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改变压强化学平衡是否一定发生移动?

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压强若对化学平衡移动没有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此反应没有气体参加;二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我对这两种见解进行了认可,紧接着问:改变压强是否一定能使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这时学生的意见不一,我让学生互相讨论,看谁的见解最合理,理由最有说服力。这个问题对学生已形成的认知观有一定的冲击,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当压强的改变引起了浓度的改变时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学贵有疑”,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敏捷地、灵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创新精神作用的结果,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敢于破旧立新,不断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等都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对抽象材料(概念、数字、理论)形成概念、作出判断、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则通过对形象材料、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形象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创新活动是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对创造过程四个阶段的研究结果说明,形象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化学实验确实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索、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深层次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如果教师能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分组实验,就可以使某些实验细微的现象清晰度达到最大限度,有利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随堂分组实验一般选择操作简单、易于成功、安全无污染、现象细微的实验,经过改动、组合,周密设计而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尽情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应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物质导电性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以下药品和仪器: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蔗糖固体、蒸馏水、酒精溶液、盐酸溶液、烧杯、导线若干、石墨电极、学生电源,同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然后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在实验教学中,能够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的实验很多,只要我们拥有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学理念,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够挖掘出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的题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可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敢说敢想敢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寻根刨底,各抒己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展合作学习,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师生间彼此尊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想过程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要懂得学生的思维成果出乎意料之外或未曾见过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对抽象材料(概念、数字、理论)形成概念、作出判断、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则通过对形象材料、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形象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创造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创造活动是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通过对创造过程四个阶段的研究结果说明,形象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要求高,难度大,要求教师思维活跃,观念新鲜,才艺多样,随机应变。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培养 化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