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舰十年印记

有幸能到这艘中国海军最大的军舰上参观,记者感到一切显得都很新鲜。因为“青海湖”舰实在太长、太大,所以它很少停靠在军用码头上。记者乘坐小木船向停泊在港口中央的“青海湖”舰进发。远远望去,它就像一艘小型航母矗立在水中央。事实上,它的满载排水量确实超过了一些国家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小木船围着“青海湖”舰转了半个圈,最后停在舰艇右舷侧面延伸出的长长舷梯上,此时再仰望“青海湖”舰,如同水中耸立的一座小山。

顺着长长的舷梯往“青海湖”舰上行走,第一感觉是如同走上豪华客轮。“青海湖”舰是我海军最大的军舰,在世界海军同类舰中也排位第二,动力系统为一台柴油机,单轴推进,最大航速16节。该舰拥有四个油水补给站和两个干货补给站,舰艉设置有伸缩式机库,可载直-8直升机一架,具备同时进行左舷(干、液)、右舷(干、液)、纵向(液)、垂直(干)四个方向的补给能力。同时还设置有六部吊车,拥有很强的锚地补给能力。全舰可装载燃料9 630 吨,以及弹药、食品、医药等共计23 000吨。庞大的舰体有18层楼高,700多个舱室,40多个自动化系统,400多千米长电缆,1 000多吨管路,近3万个阀门,1万多盏灯……

在李军官的陪同下,记者登舰后转入内舱参观。上了两层楼,房间特别多,感受如同进入迷宫。这么多舱室该如何管理呢?李军官介绍说,舰上700多个舱室功能不同,由于装备先进精良,许多舱室成了“无人舱”,维护保养能自动检测,遇到故障能自动报警和处置,舰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水兵比过去轻松许多。

在各舱室接受并执行指令的官兵,都是坐着皮椅,戴着耳机,眼盯屏幕,手按键盘。技术进步在这里得到体现。由于这艘舰在建造时集中了许多先进技术,舰上官兵的专业知识面也很广,覆盖了微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卫星导航、遥测遥控等。

1

走进一间军官的房间,如同进入星级宾馆的客房,会客室内摆放有皮沙发、茶具、冰箱,办公房内铅灰色的大写字台摆放在中央,桌上电脑、音箱等一应俱全,桌子后有一皮椅,里屋有卧室和洗漱间,记者隐约还看见一台洗衣机。此时,舱外甲板上虽烈日炎炎,设有空调的舱室内却凉爽宜人。

不仅是军官,士兵的住宿环境也与想像大相径庭。走进水兵住舱,见不到过去那几十个人的大通舱和挤挤巴巴的三层吊铺,更听不到“光线昏暗、高温难忍、气味难闻”等怨言。眼前的景像是:水兵住上了双人房、四人房,最多也只有十个人左右的小隔舱,睡上了松软的双层床铺。住舱的外间还有盥洗室、娱乐室和会客室。

李军官介绍说,舰上从吃、喝、睡到文化学习、文体活动与过去的老舰艇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许多老舰艇出海时大部分舰员吃饭要找到自己的碗筷,打完饭蹲在甲板上吃,最后还要清洗自己的碗筷并放到柜子里,现在“青海湖”舰有明亮宽敞的餐厅,就餐时使用统一的不锈钢餐具,一般至少四菜一汤,餐具由专人统一清洗。过去老舰艇喝开水靠伙房炒菜的锅烧,官兵们看着开水有油珠、喝着有咸味,心里不是滋味,现在“青海湖”舰每层舱室都装有循环式自动电茶炉,24小时供应开水和矿化处理的纯净水,冷热自我挑选。过去大小便只有用海水冲便坑,现在“青海湖”舰几乎每个舱室都有真空处理厕所,方便、清洁、卫生、美观。过去住舱房间狭小拥挤,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现在“青海湖”舰房间明亮整洁,全封闭空调,冬暖夏凉。过去文体活动只能在前后甲板上进行,现在的“青海湖”舰舱室里有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学习室、电视室。

“青海湖”舰全封闭的舱室是严禁吸烟的,否则,火情自动报警装置会毫不留情地拉响警报。

2

1996年8月,正式编入人民海军序列刚满两个月的“青海湖”舰领受了一项紧急任务:885舰和112舰、166舰组成出访舰艇编队,执行出访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四国五港的任务。这是人民海军出访史上的一次大跨越——首次横跨太平洋,首次访问美洲大陆和美国本土。对“青海湖”舰来说,这是军舰交付后第一次执行重大出访任务,全舰官兵压力巨大。

按照海军惯例,新舰艇服役后,必须在舰艇训练中心集训一年,取得全训合格后,才有资格执行重大任务。“青海湖”舰的全舰官兵此时对舰艇还比较陌生。为完成首次出访任务,全舰官兵抓紧时间进行各种训练。舰长和新兵一起从舰艏到舰艉、从龙骨到舰桅,爬管路,闯“迷宫”,在训练实践中熟悉装备,锻炼本领。海上补给是“青海湖”舰的主要使命科目。官兵们使用土洋结合的方法进行补给训练。一台推土机开上码头,补给部门的官兵将补给装置固定到推土机上,组织模拟补给训练。首次模拟补给训练失败后,大家献计献策,决定将补给装置固定在码头引桥的立柱上。终于获得成功!紧接着,他们又在静态条件下,模拟对驱逐舰进行对接补给,也一举成功。官兵们争分夺秒,一步步加大训练难度,从单向补给到双向补给,再到三向补给,直至同时进行纵向、左、右、垂直 “四向” 海上立体补给。短短几个月后,官兵们在没有工厂专家保驾随舰远航的情况下,拉响汽笛,独立操纵着“青海湖”舰驶向大洋彼岸。一些航海专家惊叹:外国海军这么大的舰船,没有一年的功夫很难开得动,中国海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7年2月20 日 ,我出访舰艇编队准时起航。2月下旬,由于气象条件恶劣,编队航行几天后就遇到太平洋上罕见的大风浪, 七八米高的巨浪一阵接一阵地扑盖过来。“青海湖”舰虽是一艘万吨巨轮,但在茫茫大海上却好象一叶扁舟只能随波逐流。船体剧烈地摇晃摆动,80%以上的舰员都出现严重晕船。

当时“青海湖”舰列装还不到一年,装备还处于磨合期,舰员也没有参加全训考核。第一次执行任务就遇上大风浪,而且在恶劣天气中还要进行多次海上补给(112舰每5天补给一次,166舰每 2 天补给一次),这对“青海湖”舰是一种考验。当时的“青海湖”舰员对装备的性能仍不十分熟悉,每次给112舰补给时,软管经常被大浪卷入漫无边际的大海中,舰员们只能收起软管重新进行补给,经常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特别是对166舰补给难度更大,因为166舰体相对较小,摇摆度大,补给时横向高架索多次卷入狂暴的大海中,还出现过纵向软管拉断等现象。难度最大的是干货补给,每次补给前一天都要进行皮膜更换和故障排除。但这些困难没有难倒“青海湖”舰的官兵们,他们认真操纵,在大风浪中采用 N 字型对编队进行补给,获得圆满成功。

首次远航,官兵们通过实践基本掌握了“青海湖”舰的装备和性能。不久,海军在南海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实兵演习,上级点名要“青海湖”舰参加。官兵们战风斗浪,众志成城,海上远航数十昼夜,多次完成对驱逐舰等战斗舰艇的油水、食品和弹药补给,确保了演习圆满成功。“青海湖”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保障能力,取得了走向远海大洋的“通行证”。

传奇在延续,记录在续写。此后,“青海湖”又多次执行出访、演习任务,还参加过南沙保障海测编队后勤补给,并执行各种跨海区训练和水雷等武器试验,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逐步形成“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及时准确、保障有力”的战斗精神。

一次“青海湖”舰出访时,由于逆风顶浪太大,舰艇无法实施海上补给。编队指挥员命令采取往回跑顺风顺浪进行补给,这与出访目的地背道而驰。经计算时间非常紧迫,官兵们心中都异常着急。“青海湖”舰根据舰尾吃水深和主机工作状态稳定的特点,果断决定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主机转速,为编队准时到达出访国家赢得宝贵时间。

2003年10月,“青海湖”舰和167舰组成舰艇编队出访美国关岛、文莱、新加坡三国, “青海湖”舰负责保障任务。一次补给过程中,167舰在液货补给完毕后由于新手操作失误,补给软管被应急解脱,软管全部落入海中。当时情况比较危险,海流从侧面来,如果软管被螺旋桨绞住后果不堪设想。“青海湖”舰值班人员利用补给装备紧急收回软管,由于船的惯性和海浪的冲击,软管收回时存在很大阻力,液货班的数名官兵冒着被补给软管接头撞伤的危险,推开软管使其离开船舷以利收回。最后经近半小时奋战,最终安全地收回了软管,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001年某次演习过程中,主机班长发现2号缸的高压油泵突然漏油,他立刻向指挥员请示报告紧急停车,经检查后判断为垫片破裂导致的漏油情况,经 10 多分钟紧急抢修,换上新垫片,很快排除了高压油泵漏油故障,完全按照演习预定保障科目、时间顺利完成任务。

“青海湖”舰在完成保障任务的同时,还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保障效率。特别是 “青海湖”号横向补给装置第一次采用了“作用筒式的张力补偿装置”。该装置可根据补给舰于接收舰之间的钢索拉力在风浪中的变化适时调节钢索的张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极大地提高了补给效力和环境适应力。

3

谈起首任舰长刘旺林,李军官更是侃侃而谈,他可是见证“青海湖”号成长的舰长。刘舰长是湖南人,在海上航行了整整 20 年。作为舰长,他参与了 “青海湖”舰的所有四次出访。刘旺林舰长“独臂闯大洋”的故事,在海军内部被传为佳话。

出访美洲四国前一周,刘旺林在与舰员一道作远航前的最后准备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手腕粉碎性骨折。经医生诊断,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他死活不肯:“我们舰马上就要出访了,我是舰长,必须去。”医生打破诊断常规,叫几个战士摁住膀大腰圆的刘旺林,当场为他接骨,随即打上石膏,吊上绷带。揣上几包止痛片,刘舰长又回到了舰上。“独臂舰长”指挥着巨型军舰,驰骋在汪洋大海上。撕心疼痛,无法洗澡,他都强忍下来。

靠美国夏威夷码头时,随行的战斗舰艇先靠,给885舰留下来的位置只有200米,“青海湖”号自身长近190米,机动余地只有10米左右。内行的人都清楚,这种情况下靠码头难度很大。“独臂舰长”镇定自若,舰员操作规范,顺利安全地靠好了码头,展示了中国海军舰长及舰员的军事素质。美国引航的海军人员竖起大拇指直说:OK,码头靠得很好!

此时刘舰长犯了难:身为舰长,打着石膏的样子怎么与人交往!他叫来军医:“给我解下绷带,拆下石膏!”“不行,会影响骨骼愈合。”“不行也得行,宁肯影响愈合,也不能影响形象。”军医拗不过,只好改用纸板固定他的左手腕。当时,夏威夷正是炎热季节,官兵们都穿短袖。刘旺林夹着纸板的手腕很显眼。他灵机一动,穿上长袖衬衣。一位细心的美国海军少校军官问他:“你怎么一个人穿长袖?”“我是舰长,当然要有所区别。”睿智与幽默,引得宾主相视而笑。后来,他那骨折的手腕推迟了两个多月才愈合。

临下舰,记者在“青海湖”舰会议室发现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描绘着“青海湖”舰历次出访、远航的时间和航线。是装饰?还是纪念?李军官说:“不是装饰,也不是纪念,是大家心里装着世界,装着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梦。”

[编辑/严晓峰]

推荐访问:青海湖 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