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宏耀:自然逸境乃忘斋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个人简历:成宏耀,亦署忘斋,1970年生,山西省汾阳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系,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擅长书法、国画。

第一次见到成宏耀,他身上的安静儒雅让人望尘莫及。再看他那些犹如天女散花般的行书作品,既博采众长又在章法的形式构成上找寻变化,加之笔画的粗细浓淡、密集分散,错落有致且浑然天成别有韵味。

或许是受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影响,成宏耀让自己的书法融入了许多绘画技巧。作为文人雅士抒怀和表达情志的工具,中国文人绘画技艺在与各种思维、宗教进行整合后渐渐形成以空灵、飘逸为主的品、逸、神、清等道家气质。道家的各种理念成为画家追寻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容易融合的部分。这其中又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为主。成宏耀把自己的斋号定为忘斋就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归属,即庄子思想中的忘技、忘意、忘我。

问道

道家要求处世者淡泊清静,不为物欲所染,追求自然的规律。在成宏耀的性格里就有那种平静、恬淡的因素。这种因素最终散释成为他的宽厚、随和,处事随遇而安,在自然之中求法的处世原则。自唐以后,诗歌成为艺术的巅峰,同时诗歌在唐时泾渭分明地属性分岭,使得诗歌美学同时进入到绘画美学当中。比如代表道家思想的李白、代表儒家思想的杜甫、代表佛家思想的王维,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而且有着书画双绝的王维更是把这种糅合处理的惟妙惟肖,达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诗画高度。尽管王维代表的是佛家理念,但不能不承认,属于中国本土宗教的道家思维最终还是占据了中国文化史的至高位置。

受家庭熏陶,成宏耀年少时就开始喜习书法,且身手不凡,中学就加入山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被当地艺术界誉为“少年才俊”。大学期间尤为用功,笔耕不辍,遍临各家碑帖,多方汲取滋养。大学毕业回到县城工作以后,表面上偏守一隅,实际上从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钻研。经年累月的操练、深入细微的体会,对于所学书体既谙熟于胸,又能呼之即来,流入笔端。为打破手熟为能而生成的某些壁垒,成宏耀常常用左笔书写,由此生发的意趣,许是他灵感源泉之一,亦可见其良苦用心。

成宏耀善养,他养在庄儒之间,养在心性之间。他不求闻达但恪尽职守,举止闲适却总能中度。成宏耀是性情中人,师古明今自然也不例外。他喜欢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并且博览大量的唐诗宋词,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用画笔和书法领略其中的意境与内涵。

品艺

如果说“自然”是成宏耀力求抵达的艺术最高境界和处世道理,那么把绘画原理纳入书法审美范畴则是他现阶段能够做到的书法艺术品质的最大表征。

成宏耀认为,现代的书法创作体现着高度艺术化形式,必须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科学地发掘、创造,理性地去研究书法外在形式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的构成规律,只要用点、线、面的构成规律去理解书法,你就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好比镜头拉长焦距,许多领域尽收眼底。而点、线、面正是绘画的基本构成元素。

书法中点、线、面的表现与用笔、用墨是分不开的,而用笔、用墨又直接受作者审美标准的驱使。用笔、用墨是达到形式美的途径,是学书者的功力所在,这种功力与书家对点、线、面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即所谓“书法艺术是写意的哲学”,而“写意”也是中国绘画的最大表征之一。

用笔的“方和圆”、用锋的“藏和露”、运笔的“迟与速”、笔画的“曲和直”、布局的“虚和实”,立体的“骨与肉”,品性的“刚与柔”等等,这些辩证的思维充斥着书法线条的各个角落。他深知这些审美规律的来源离不开对传统的钻研,离不开对自然的师法,也离不开科学的思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生之路的提升,艺术的本质是表现美,而一切美归根结底是人的美,是对人的品德、情感、智慧、抱负、力量以及创造性的照观。除了喜欢书画,成宏耀还爱品诗词音乐。徐悲鸿有言,书法“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唐代张怀灌《书论》中也称书法为“无声之音”。 诗词是以语言为媒介直接诉诸想象的语言艺术;书法是以灵动的点画为媒介直接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音乐是流动有节奏的音响为媒介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听觉艺术。三者兼具抽象性、朦胧性、抒情性,而它们的节奏、韵律更是息息相通。 书家作书,实际就是把自身对外界感觉的“密码”演绎出来。因此,书法更讲究字外功夫,也就是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欲望常常来自书法之外音乐、哲学、中国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积累。

知法

在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中,成宏耀新而不俗,新而不普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遵循师古不泥古、追新不盲从,注重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观念,于点线中展现活力,于传统中孕育生机,于自然中参透韵味的学书法则。这是他运“道”有术的又一佐证。他以为现代人书法创作中“求变、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以致脱离了书法创作的根本,甚至抛开了传统。一些人认为传统是一种束缚,其实是一种非常浅薄的思想在作祟。

曾几何时,一些有识书家就着眼于远古时期的汉简、钟鼎、摩崖石刻、画像石等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发现那些斑驳、稚拙的原始线条蕴藏着许多幽深的美的规律,为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书家也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写到一定时候会感到彷徨、焦躁、无奈……原因是情感欲发不能,自己原有的笔墨技巧与审美标准已显得苍白无力,急需有一种新的、美的形式来唤醒你的感悟,迫使你深钻、细研,或许就在你常临习的帖中又会有新的发现。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是书“道”,绘画是写“志”,二者除了艺术工具(纸、笔、墨、砚)相同之外,在线条的节奏、笔墨的运行、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投注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某种程度上来讲,书法比绘画更彻底地舍去了具象性,更具有抽象性,因而更具有哲学意味,也更需要禀道之心方能品味。

古人善取物象、师造化,书家从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用于书法创作,谓之“书家的悟”。无论是褚遂良的“锥画沙”、颜鲁公的“屋漏痕”,还是怀素的“观云察水”、“折壁圻”等都是取物象、师造化的结果。古人悟出的用笔与点线规律我们应该继承,然而书家更应学习的是他们善于观察、捕捉生活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对线条的高度提炼、概括的能力。书家的作品,字形虽在纸上,而其神情意趣,却与纸墨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态有互相契合的联系,谁发现了这些联系,谁就可以从此事物中“悟”到彼事物的某些规律。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书家还应思考如何科学地去认识、创造美的规律。欧洲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就是在十九世纪现代科技的启发下,注重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从而摒弃了从十六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科学将绘画引入了新时代。让我们注意一下人的视觉机制对线条的反应,我们在观看人类视觉艺术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轮廓或轮廓线,具体到书法艺术中,首先刺激视觉的是那些重的、粗的墨线,其次才是细的、墨色轻的线条,产生视觉上的层次,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在充分理解人视觉结构的基础上如何使这种层次更加丰富、巧妙,虽然传统中的线条变化已很丰富,我们不妨从视觉这种接受事物的层次本能上对点、线、面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需要明确的是,从点、线、面这个视角来研究书法创作一定不能脱离“汉字”这一书写主体。只要汉字书写的内质不丢,就完全可以利用点、线、面的构成规律为书法创作找到一片广阔而灿烂的天空。

求索

正是源于对书法的独特美学建立,成宏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地书画展并获奖:1995年国画 《川口汉子》获“美苑杯”全国美术院校大学生毕业创作大赛优秀奖,并在 《美苑》 杂志上发表;1998年论文《书法艺术中的点、线、面》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1999年获第五届全国卫生美术书法摄影展书法作品铜奖;2001年书法作品入选山西省书协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精品展;2003年书法作品入展山西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2004年书法论文入选山西省第六届书学研讨会;2005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篆刻大赛;2009年书法作品入展山西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师法自然,追求书中逸趣,得艺术大美,其风格自成也。

书法难,难于上青天。唐·李嗣真《书后品》中谈王献之书法时说:“子敬草书,逸气过父……然右军终无败累,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则神妙无方,可谓草圣也。”这或是成宏耀至今笔耕不辍的最好写照和必求的目标。

宏耀有为,其为可敬。

推荐访问:自然 成宏耀 逸境乃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