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草为业,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

摘要:石羊河流域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拱卫河西走廊东部的重要生态区,为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要立草为业,切实加强草畜产业开发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提高流域区群众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才能遏制该流域土地沙化,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立草为业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08)03-0078-05

1石羊河流域地理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E100°57′~104°57′,N37°02′~39°17′,是河西干旱荒漠区3大内陆流域之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起源于南部祁连山,消失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8条河流组成,除大靖河外,中部6条河于武威城附近汇成石羊大河干流,人红崖山水库后进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东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汇成金川河入金川峡水库后进入金昌盆地。流域涉及武威、金昌、张掖和白银4市9县(区),133个乡镇。流域总面积4.16万km2,占河西地区总面积的14.5%。流域形成的绿洲,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拱卫河西走廊东部的重要生态区,在河西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流域出现森林面积减少,雪线上升,水土流失加重,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沙漠化蔓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到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团结。

2综合治理思路

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为指导,以植被的恢复重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为突破口,以实现流域生态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立草为业,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上中下游要统筹规划,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且以生态效益优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其中,土地荒漠化防治要确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面上系统化综合防治”的基本思路;农业结构调整要确立“缩(农、粮)稳(林、经)扩(牧、饲)”的基本思路建立现代草业;现代草业建设要确立“保护发展水源草地,调整更新防护草地,优化完善固沙草地”的基本思路。依据这些思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环境友好的更为协调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草、灌、乔结合,粮、草、畜、果综合开发,实现农林牧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粮草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良性循环。

石羊河流域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适合于地区特点的草产业体系。通常在绿洲外围可采取封沙育草(灌)措施。建立封沙育草带;绿洲前缘营造以耐干旱、抗风沙的草、灌、乔为主的防沙阻沙林带;绿洲内结合农田基本建没,采取草、林、田、渠、路相结合,建立草田轮作、草畜循环模式。在充分发挥林草带防护效益的同时,应尽量少占基本农田、少用水、省投资。对流域南部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林草区管理,理顺体制,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合理调整水库,减少汛期蓄水。对北部荒漠区,要恢复、重建退化固沙植被,退耕还草还荒,严禁新的土地开垦,适度发展沙产业。所以,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问题,不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温家宝总理对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非常关注,明确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实践证明,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核心是要做好保护水源涵养地和节水这篇大文章。草业则以其节水、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而成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3石羊河流域草业生态经济价值

草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应运而生的一个新产业,不只局限于草原和畜牧业,而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达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综合性产业。它主要包括天然草地的经营管理、人工饲草饲料的生产、饲草饲料加工、草畜高效率转化、牧草防蚀蓄水保土、绿肥牧草改土肥田、草坪绿化、草地旅游、草业科学与管理等内容。

3.1草业的生态价值

荒漠植物在控制地表风蚀,保护绿洲安全与促进区域经济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普查发现,甘肃省现有荒漠种子植物55科,228属,543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种,占西北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数的46%。而石羊河下游位于干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域,有天然种子植物23科,73属,123种,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植物种类。其荒漠植被特征更明显,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群丛建群种的74.4%是灌木和半灌木,构成了灌木、半灌木旱生群落,1年生草本植物随季节性降水可形成“灌草丛”,成为荒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上,温带成分的属占优势,其中地中海至中亚分布型及其变型最多,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整个区域内植物的分布集中在生境较适宜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成群性高,但在小区域内植物种的分布则较单一。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组,23个群系,38个群丛。地域性植被以绿洲为中心,成环状分布,可分为3个带。

以牧草拦截大气降水和蓄水保土为例,研究表明,牧草拦截大气降水接近于森林植被;在年降水量346mm的干燥黄土丘陵区,土壤冲刷量若以森林植被为1.0,草地植被则为1.2,农田高达19.5;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测定,20度坡地种植苜蓿,较同坡度种农作物减少地表迁流88.4%,减少土壤冲刷量97.4%,株高2 m的人工柠条草地,减少地表径流73%,减少土壤冲刷量66%,平均多蓄水171.45 m2/hm2,同时还降低了近地面的风速,输沙量减少了95%以上。综上所述,保护绿洲天然草地植被和大力开展人工种植牧草是维护绿洲生态平稳,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牧草是重要的绿肥作物,种植牧草可以改土肥田,维护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林瓜果蔬菜生产为目的的绿肥牧草,一般可提高作物、果木产量15%~20%,多可达1倍以上,实践中常以草田轮作,间作和套种的形式安排种植绿肥牧草。通过种植绿肥牧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维持适宜的蛋素营养,为作物、林木、果树、瓜菜等增产创造条

件。豆科绿肥牧草是作物和果木的最好茬口,可维持2-3年的高产,而且还能改善产品的品质。

3.2草业的经济价值

在石羊河流域草业中还有一些可供药用、工业原料、草编工艺、民用建筑、绿化美化环境、提供能源等的植物资源,也有一些可供发展饲料工业、养鱼、养蜂等多种经营生产的植物资源。以养蜂为例,草业发展养蜂业不仅具有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而且还能显著的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可获得质佳、味美的商品蜂蜜和药用价值很高的蜂王浆等产品。

在沙生植物开发方面经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单位普查,首次摸清了甘肃省荒漠植物数量、分布、研究和开发现状。甘肃省荒漠区系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药用、纤维、观赏等各种植物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麻黄、甘草、沙葱、肉苁蓉等荒漠植物已经开发利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绿州灌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是生产各种高质量温带牧草的理想地区,可以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发展苜蓿、红豆草、小冠花、苏丹草碱茅、籽粒苋、串叶松香草等优质牧草的草产品生产和种子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柠条、花棒、沙蒿、沙拐枣、紫穗槐等旱生灌木、半灌木种子生产;发展特色药用沙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苁蓉等;研究开发食用沙漠植物,如沙葱、锁阳、发菜等;发展种植造纸产业,如芦苇、杨树等。

种草与瓜果、粮食、棉花种植相结合,可以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群众致富。河西地区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是牧草种子生产的理想之地。特别是河西地区,又有充足的土地和有效灌溉作保证,应把种子繁殖作为近期草产业开发重点,建立相当规模的种子生产带,生产豆科,禾本科和荒漠植物种子。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是确保畜牧业稳定,优质和高产发展的重要条件。

以人工种草和草产品为基础发展现代高效草食畜牧业生产,可显著提高草食家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替代食物结构中的粮食、减少对谷物的过度依赖。人工草地不仅饲草产量高、草质佳、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如紫花苜蓿,单位面积干物质和蛋白质产量约为小麦的4.7和7.0倍,且营养完全;苜蓿干草含可消化蛋白质、钙分别为127.0和17.0g/m2,而大豆相应为32.7和2.0 g,燕麦为8.0和1.4g/m2。牧草转化率与粮食转化率相比,牧草经济效益较粮食高3~6倍。河西走廊灌区种植苜蓿,比种粮食增加收入150~180元/hm2。因此,从市场价格走势看.草产品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现河西走廊灌区已建立6.67万hm2牧草生产基地。每生产1.5t优质青干草,生产产值12亿元,比种粮食多收入1.5~1.8亿元。与此同时,分别建立666.67hm2旱生、超旱生、耐盐碱牧草科研基地和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为整个河西地区风沙治理提供繁殖材料保障。

近几年石羊河流域形成以黄羊草畜公司、民勤草产品加工厂、古浪草产品加工厂、天祝草业开发公司、中农草业有限公司等8家为龙头的草产业开发体系,形成年加工草产品7.3万t的能力。

4石羊河流域分区治理措施

4.1分区治理的理由

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为系统的各生物之间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打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低下或者消失。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创建中,应努力创造协调关系,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具有完整性,使物质和能量能够顺利地循环传递,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协调代替对立。实行利用和保护兼顾的策略,在承载力范围之内开发利用水、土、森林、草等自然资源,积极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人工涵养林、防护林等生态系统;倡导政府干预和政策调节,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资金投入。石羊河流域生态农业的重点是把种植业(牧草、农作物、林木、果树等)、养殖业(畜、禽、鱼等)和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利用系统,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首先根据石羊河流域的自然特点、发展规律作出相应区划,如宜农区、宜果区、宜牧区、防风固沙林区等。然后根据水、土资源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安排农、牧、林、草用地比例、布局及各业的规模、发展速度、生产指标、长短期安排的具体规划设计。石羊河流域是一个大系统,按照子系统可分为祁连山区、中部绿洲区、北部荒漠区;按照自然地貌和习惯可分为深山区、浅山区、平川区;按照气候类型湿润指数可分为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按照功能和发展方向可分为水源涵养区、草畜结合区、绿洲农业区、风沙治理区。水源涵养区是由天然形成的雪山、冰川和植被组成的水源供给区,是绿洲水利的重要来源。绿洲农业区是干旱区靠外来径流补给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光、热、水、土和动植物组合较好,能量和生物量转化率较高,人类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在水源涵养区和绿洲农业区之间,由山区和浅山区组成,是草原区向农业区的过度地带,林草镶嵌分布,干旱少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以草业为纽带,立体生态,农牧林草结合,多种经营,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在沙漠和绿洲之间是重要的风沙治理区,这里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业区的安危,必须在这里建成有效的风沙治理区,阻止沙漠向农业区延伸。总之,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必须用辨证的方法来思考,在采取一项措施后,既要考虑有利的一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利的一面。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地域特征和条件,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和合理。草的适应性强,尤其是豆科牧草,耐早、耐寒、耐瘠薄,种草能迅速覆盖地表,减轻水土流失。因此,在石羊河流域无论牧区还是农区,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积极发展草产业符合实际,是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根据石羊河流域气候类型湿润指数以及草业生产特点,将石羊河流域划分为4个不同的功能区。

4.2水源涵养一湿润生态区

湿润生态区面积0.84万km2,位于海拔2600m以上的祁连山中高山地带,年降水量≥400 mm,湿润指数>0.65,年平均气温-1~2.6℃。主要有冰雪寒冻垫状植被、高寒草甸、灌丛草甸和森林灌丛草甸等,植被生长期100~170d,覆盖度50%~80%。该区域是走廊绿洲和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维持的水源基础[2]。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冰川,冰川面积64.82km2,储水量21.4亿m2,年平均消融水量0.56

亿m2,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以保护为主,实行围栏封育,禁牧休牧,使其植被自然恢复。本区域要通过实施荒山种草种树、围栏封育、禁牧限牧、退耕还草等办法,加快恢复和扩大天然草地面积,增加牧草覆盖率,提高祁连山区水源涵养能力,综合治理小流域,防止水土流失。整个湿润生态区是干旱荒漠地区的水源区和“绿色水库”,是维系走廊绿洲的“生命线”。该区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地位突出,应禁止滥采、滥牧、滥挖及一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按国家二级水源区的标准严格进行保护。

适合该区种植的牧草有老芒麦、披碱草、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燕麦、猫尾草、鸭茅、早熟禾、无芒雀麦等。

4.3草畜结合-亚湿润干旱生态区

该区面积0.56万km2,海拔1600~2500 m,主要为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剥蚀丘陵和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带。年降水量150~400 mm,湿润指数0.50~0.65,年均气温-1.0~5.8℃,植物生长期150~250d,光照不充足,属冷凉灌溉农业区。这里是过度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产发展缓慢,农牧民生活困难。对这些宜林荒山和耕地,采取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举的方法进行恢复和重建,每年可节水0.58亿m2。同时,区域内还有许多泉水溢出,开源节流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实行舍饲+放牧的管理措施,沿前山区种植牧草,发展草产品企业,开发培育外向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以草业为纽带,农牧林草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

依据本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开发的豆科植物有草木犀、箭箐豌豆、苜蓿、红豆草、小冠花、柠条、花棒、紫穗槐、碱茅、籽粒苋、沙蒿、串叶松香草;在本区域适宜种植的禾本科牧草有燕麦、猫尾草、鸭茅、早熟禾、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苏丹草等。

4.4绿洲农业-半干旱生态区

此区面积1.65万km2,海拔1600m以下,年均气温7.6~8.0℃,年降水量110~170mm,湿润指数为0.20~0.50,≥10℃积温2980~3150℃。这里主要为暖温带绿洲农业区,植物生长期长,经济产量高,又地处流域中游地区,有河、泉水灌溉,使得这个生态区成为干旱荒漠区的“黄金带”。

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从长远看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得多,要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保护生态环境。在中部绿洲,以建立人工草地为重点,以草田轮作、草畜循环为基础,种养加合理配置,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形成粮经饲种植模式。

农作物灌溉面积过大以及粗放的灌溉方式,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全流域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必须在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基础上,压缩到1.4万hm2;下游地区民勤必须把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控制在0.27万hm2以内。这样,农村人口人均仍然有0.13 hm2以上的水浇地。仅此一举,全流域用水量至少可以减少1/4左右。对民勤而言,就意味着可节约出近2亿m2的水,这比任何调水和节水措施都快,且效果好。发展草食畜牧业。在河西走廊,种草要比种粮食节水一半左右,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从长远看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得多,要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保护生态环境。

绿肥牧草在改土肥田,实现种地养地结合的同时,还可获得大量的牧草。草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所以草多、畜多、肥多、种植业产品多,因此,牧草是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综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草田轮作和间、套作是实行用地养地结合,促进种植业持续,全面和稳定增产的重要途径。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经验证明,将耕地面积的1/4~1/3用来种植豆科牧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

4.5风沙治理-干旱生态区

该区面积1.11万km2,分布在青山-苏武山-花儿园线以北的广大区域,年降水量80~160 mm,年蒸发量却达2 640~3040mm,是降水量的18~38倍,湿润指数0.05~0.20。植被种类少,由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小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为主要群落,覆盖度5%~40%,平均3~5hm2养活1只羊。可见,该区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也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北部沙漠边缘区的耕地,必须撂荒进行自然修复外,其他都应大面积种草,实行草灌乔结合、适度开发沙产业开发、栽培沙生植物。

恢复、重建退化固沙植被。外层和沙漠边缘种植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半灌木,适宜生长的植物有白沙蒿、红柳、花棒、白刺、柠条、沙枣、沙拐枣、梭梭等。在采用乔、灌、草结合,以保护为主,建立保护体系的同时,重点要恢复、重建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当前林地维持密度为600~625株/hm2,只是降水所能养护的株数,无法起到实际需要的防风固沙效益。因此,在保证生态用水、恢复绿洲边缘地下水位的同时,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引进、培育抗旱新品种,引入现代灌溉系统,研究应用新型沙障等,在保证固沙植被可持续发展的前期下,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

适度发展沙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北部荒漠区气候、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麻黄、甘草、沙葱、肉苁蓉等沙生经济植物的人工栽培,发展以日光温室为核心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沙漠旅游,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正确处理好沙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前期下,积极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鼓励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模式,发展沙产业,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通过积极实施围栏禁牧、退耕还林工程和人工压沙种草,营造耐旱灌木林,形成荒漠与绿洲隔离带。目前,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1.3万hm2,封沙育林草地8.47万hm2。沿风沙线建成防风固沙林带380km,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控制流动沙丘13.3万hm2

综合以上所述,草业在开发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它既是发展石羊河流域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确保牧业生产稳定,优质和高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工种草既是改土肥田,提高农、林、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手段,又是改变农业结构,实现农牧林草结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草业还是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也是充分挖掘草业的生产潜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有效途径。

推荐访问:石羊 综合治理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