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园林的维护和管理中非常重要,为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改革得到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西华师范大学该课程组教师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结果表明学生学在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312(2010)16-0116-0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园林营造和管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相比,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病害和农业昆虫等的了解和认识都要肤浅得多,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普及植物病害和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重点讲授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材看,其内容也非常多,主要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块,对每种病害、虫害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实行学分制后,该课程的课时数被削减,因此要在规定的时间将教材上所列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已经显得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课程组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夯实基础、着眼应用;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辨识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课程改革的总体的方向是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一)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内容众多,而且实行学分制后该门课程的课时数被削减,因此要将该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我们采取了课堂随机考核的办法加强对学生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情况。具体做法是:每次课结束后,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阅读材料,在下次上课前进行检查,以促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在本次课结束之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下次授课内容,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进行随机点名提问。学生在课堂的这种考核中的回答将会被记录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中。

(二)调整内容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所涉及的病害和虫害众多,如果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不但会让学生心生厌烦,而且还会使得各种病虫害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课程组根据四川及西部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对教材内容作了优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具体而言,我们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将相关病虫害划分为三个等级:即重症病虫害、中度病虫害和轻度病虫害。对于重症病虫害,我们以专题的方式重点讲授,对于中度病虫害则用一般的课时数进行讲授,对于轻度病虫害则用较少的课时,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外自学完成。对于相关知识我们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病害和虫害的基本知识,一是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方法。对这两个部分,我们在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将授课重点放在防治方法上。基础知识主要依靠课堂教授和实验课的复习相结合完成,而课堂授课则重点讲防治。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并通过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测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董宇艳等的研究指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色并茂、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把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最大潜能,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而这种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则可大大提高其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正确识别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防治策略,因此对各种病虫害进行识别和判断就是基础。由于实验室标本陈旧褪色,又不可能每次都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因此课程组老师在平常就经常用相机将相关的病害、虫害拍摄为图片,用图像处理软件将重点的识别特征标志出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在屏幕上。

二、实验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识别各种病虫害的能力,这是进行防治的基础。所以,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对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以下方面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强化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独立开展实验、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现场指导下,每个学生按实验要求动手操作,如掌握徒手切片、制作临时玻片,使用显微镜等基本技能等。如通过采集回有病害症状的苗木并借助显微镜等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病原菌形态识别及其所致病害特点的认识,而且可以掌握病原菌观察方法及常规鉴定技术的操作。

(二)课堂实验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并完成的,课堂实验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便于控制实验的进程,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结果等基本上都能够处于教师的掌握之中。同时,课堂实驗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和条件。但课堂实验教学的缺点在于缺乏现场感,每次实验的场景都基本相似,这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觉得实验内容与园林营造管理实际并不非常相关,从而挫伤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课程组探索出了课堂实验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并着重强化现场实践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进行,有效地提升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我们以校内园林实习基地和南充市附近的几个园林建立了教学实践合作关系,在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后,组织学生到以上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现场的观摩和现场实践教学。

(三)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对实验教学的进行考核的传统方式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根据实验情况撰写实验报告,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第二天由学习委员收齐后上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一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验技能;二是纵容了一部分学生偷懒取巧的心理。在评改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马虎,但是其实验报告却做得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实验,但其实验报告也相当不错。这说明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作假与抄袭的行为。

我们改变了过去课后才上交实验报告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当堂上交实验报告的方法。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将实验课往后延长20分钟,要求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观察所得写出实验报告。我们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比较详尽,不仅要绘图,而且要根据观察的情况将图中的各个部位用铅笔标示出来。要求在实验结束后的20分钟内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情况还可以抽取部分实验报告进行当场提问。这一方式较为有效地杜绝了学生混水摸鱼、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同时也较为真实地考评出了学生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结语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重点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实验技能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基础。我们课程组在今后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索,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人才。

推荐访问:探析 教学改革 园林 病虫害防治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