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物保护现状的职业院校植物保护课改探索

[摘 要] 分析了当今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职业院校植物保护课改的应对措施。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为例,阐述了植物保护课程改革相应的改革措施与实践创新。

[关 键 词] 植物保护;课改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58-02

植物保护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群体的衍化规律并提供综合治理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暴发频繁、危害加重、成灾风险和突发事件增加明显,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植物保护涉农高职院校应从粮食、农产品、农业生态和农业贸易四大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大对植物保护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植物保護现状

(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

由于耕作制度的不断调整,国际贸易频繁,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病虫对农药抗性增强等原因,我国农业重大病虫害呈现诸多新特点。一是重大病虫害持续重发。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5亿~5.0753亿hm2次,比1996—2005年10年平均值增加20.82%。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黏虫和稻瘟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多种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形成严重威胁。二是重大病虫害局部突发成灾现象明显增加。2009—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南、华南稻区局部暴发成灾;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和黄淮流域麦区大流行;2014年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流行。三是外来有害生物国家间、地区间入侵风险加大。红火蚁、扶桑绵粉蚧、苹果蠹蛾等重大有害生物往往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刚刚报道就立即传入。

(二)基层病虫害测报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基层病虫害测报体系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和防治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层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均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年青一代不愿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留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其所掌握的知识早已老化,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尤其在村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基本无人抓,新的植保理念、新的植保技术、技术服务难以快速推开。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多为生产管理能力较弱、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不足、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的人员,这诸多原因阻碍了植保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植物保护认知发生新变化

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植物保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农业绿色发展、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在于植物保护的思想、技术和策略。具体表现为:(1)植物保护的思想认知发生变化。从原来主要针对病虫害消除,转向研究调整植物、病虫害、环境三者的关系,将农业生产模式向更有利于物理农业模式的方向进行推广和发展。(2)植物保护技术和策略认知发生变化。从原来传统农业以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转向积极探索以基地、作物、靶标病虫草鼠害等为主线的防控技术推广模式,集成运用生物生态协调、技术物资结合、农机农艺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积极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的融合,不断提高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二、职业院校植物保护课改探索

面对当今植保新形势、新特点和新变化,植物保护涉农职业院校教育应更新理念,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对植物保护课程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技能型人才。

(一)适应行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主动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2007年将植物保护课程列为重点课改项目,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实用技能型人才上,这类人才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岗位需求,既有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有效防止病虫草鼠的危害。同时又是面向农业一线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是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力的后备力量。

(二)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建立校地、校企协调育人机制

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和负责人才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积极与江苏方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荣邦集团等企业,太仓市、扬州市、盐都市、南京栖霞区农委等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教学试验,先后联合建立了“方源班”“荣邦班”“太仓班”“扬州班”“盐都班”等平台着力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三)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在充分分析植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以“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增效”为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删减,教学过程安排上增强了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时效性:植物保护课程总论部分力求简洁明了;各论部分病虫害发生规律适当压缩,而病虫害测报、防治方面的内容则大大加强。紧贴生产前沿和行业需求,将农业生产上有潜在风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突发成灾的病虫害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将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先进的施药器械、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尤其是各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集成技术,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能履行岗位工作要求。

教学实施上体现灵活化、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学时序上,尽量结合农时季节、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等灵活选择教学模块和相应的工作任务,适当集中安排授课;师资配备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和实践,同时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教学地点上,以学院内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和植保实训中心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比如小麦、水稻生长季节,组织学生到植保专业化合作社参加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训练。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培养方式

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有许多类似之处,采用归类分析法;对比较抽象、微观的部分(如病原物形态)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加上显微镜观察法;对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和授课内容完全结合有一定难度等特点,通过虚实结合、仿真模拟以及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等多种途径进行授课;针对综合性强的教学环节采用专题讨论法,通过确定讨论主题,掌握各个实践环节的关键技术;对授课中难以讲清楚的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取食、迁飞以及交配产卵等采用动画演示法;对操作性强的环节如农药的质量鉴定与配制等采取微课教学法加上现场示范法;对品种繁多、特点复杂的农药,则采用社会调查法或农药企业参观法,带学生到附近农药市场或农药企业进行调查。

(五)强化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推进工学结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有效途径。我们按照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了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模式。植物保护课程制定了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对每一项目都制定了具体考核标准。教学评价实现了“三个结合”,即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业评价和知识点考核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只有在充分认识国情、了解当今植物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创新办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学习考核评价体制才能促进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2]刘万才,吴立峰,杨普云,等.我国植保工作新常态及应对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5):16-21.

[3]夏敬源.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0):4-7.

[4]朱景全,王玉玺,吴立峰,等.重大和突发植物疫情协作防控工作进展[J].植物检疫,2008(2):35-37.

[5]蒋荣能.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79.

[6]祁芳,李岗生,崔美香.植物保护现状及农业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101-103.

[7]胡小平,任志剛.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J].植物保护,2016,42(2):1-5.

[8]黎明.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0).

[9]马强,姚维.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74-275.

[10]郭敏,潘月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34(3):96-98.

[11]王斌.浅谈高职院校植物保护教学改革[J].甘肃农业2013,26(8):123-124.

[12]陈啸寅.工学结合植物保护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66-68.

推荐访问:植物保护 课改 现状 探索 职业院校